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信义小学 龚仙彦
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知识或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式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涉藏地区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化不足,使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封闭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涉藏地区“绵阳班”成功实施了“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就是为了打破过去这种常规的“教”和“学”的模式,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再创造。
下面结合涉藏地区“绵阳班”教育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涉藏地区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内容的“最近发展区”,有意识地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或掌握的知识设计情境,所设计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越接近涉藏地区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强烈愿望。创设的情境很多,如图画、实物、游戏、实验、故事、歌曲及多媒体等,具体实施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定。
[案例]探究“圆的周长”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教师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物模型(教师在准备时必须选择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当然,其中也包括本节课要研究的圆形)。各种形状的物体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引导:“谁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计算呢?”有的说:“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三条边的长度相加。”也有的说:“长方形的周长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也可以是用长加宽的和乘2。”有的同学马上补充。学生纷纷说出已学图形的周长解法。“老师,圆的周长该怎样计算呢?我不知道,它是弯的。”一位同学提出疑问,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都好奇地望着教师。
在这一个情境设计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未知的知识,提出疑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才能激发探求的欲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传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然而,由于涉藏地区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因素制约和年龄特征,有时候提不出探究的主要问题,教师就以搭档、小伙伴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引导学生提出本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
[案例]探究“行程问题”教学中的质疑提问
在一次“行程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让甲、乙两位同学从相距100 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 分钟相遇,甲同学每分钟走10 米,然后,让学生从这个游戏中发现数学问题。由此,学生展开了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1)两人相遇时,甲同学行了多少米?(2)两人相遇时,甲同学比乙同学多行了多少米?(3)甲同学行完全程要多少分钟?……甚至有的同学提出乙同学行完100 米需要多少分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充分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求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数学知识。但有的学生质疑时始终停留在甲、乙两人相遇时各行的路程上,而教师设计这个情境的本意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已知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乙每分钟走多少米等问题。此时,教师就应适时介入,引导学生相对走一走,看一看,观察一下,再仔细想一想,在学生提出“相遇时,乙同学行了多少米?”的问题后,适时询问学生:“由此,我们还可以提出哪些与此相关联的问题呢?”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一些与本堂课探究相符的数学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信心倍增,也能获取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教师也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鼓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交流并进行探究和发现,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探究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生积累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不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
[案例]六年级测量“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条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像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 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方法、思维形式上进行归纳、整合,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等发散性思维或迁移性训练,充分挖掘了学生探究的潜能,诱发了创新的火花,尽情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素质。
[案例]探究“圆锥的体积”教学中的创新发展
在学习“圆锥的体积”的基础知识后,要及时诱导学生思考: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曹冲称象”和我们常玩的橡皮泥等,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的思维立即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智慧。有的说将圆锥熔成一个长方体,求出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知道圆锥的体积了;有的说将圆锥浸没在有刻度的容器里,液体上升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很好的挖掘。
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习题例子,有的题材离涉藏地区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甚至脱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如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游乐园里面的各种娱乐项目是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处理好教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案例]探究“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的回归生活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学校准备划一块长15 米、宽10 米的长方形土地做绿化带,请你算出它的面积。”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说:“如果从这块土地中划出一块面积为40 平方米的土地种菊花,这块土地的长和宽可能各是多少?”学生顿时觉得有趣,积极思考后,回答出许多种方案:(1)长10 米,宽4米;(2)长20 米,宽2 米;(3)长8 米,宽5 米;(4)长40米,宽1 米……在学生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绿化带的长宽和种菊花面积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发现种菊花面积的长宽不能大于绿化带面积的长宽,不能画出(2)(4)两种长方形。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实现了由发散思维向聚合思维的过渡。正当学生充满喜悦之时,教师又诱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地方种草,那么草坪的面积是多少?”“种草坪的面积和种菊花的面积关系是什么?”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正当学生再次享受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又适时提出期望:“你们愿意当一名小设计师吗?请你们根据要求设计绿化带图案,看谁设计得既美观又符合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在笔者旁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 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提问:“你们从动画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运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过去的评价注意结果,看重学生的分数,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师很容易产生“好优恶差”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涉藏地区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更高的兴趣去探索和弥补。
[案例]探究“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教学“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有些学生受积累知识有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只能探究出一点想法或一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时,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正确想法予以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想法,一起来讨论一下吧!”或者让其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这样既不让学生感到自卑,又能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的具体实施有赖于全体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研究,立足于学生实际,构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在涉藏地区教学中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才能有效地提高涉藏地区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