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意识预防中学校园欺凌问题

2022-11-20 18:44许建国彭维庆
亚太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学生法治校园

许建国 彭维庆

(1.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忠和学区;2.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一中学)

校园欺凌是指利用语言、肢体动作、网络等方式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校园欺凌虽然看起来社会危害力较小,但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会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培养法律意识、建设法治文化,形成家、校、社会三方面协同作用,才能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法治意识降低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育是国家之本,青少年是民族之魂。当前,我国将教育作为重点对象来关注和发展。随着网络新闻的不断曝光,了解到校园欺凌问题在诸多学校里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中学校园,这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环境的文明和谐。法治意识作为一种法治心理、知识、思想、观念的综合理解,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完善法治意识对于建设依法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关重要。为弥补以往教学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忽视,2017 年版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法治意识要素包括平等、公正与正义、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法律权威意识。法治意识能够使青少年了解法律,帮助青少年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严格遵守道德标准,坚持公平与正义,养成按照法律办事、依法行使权利、遵守法律义务的习惯。有了法治,人民才能享有尊严,社会才会更和谐,生活也会更美好。以法治意识的内涵为切入点,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外化,培养学生对法治、权利、程序等的认识,以达到有效运用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不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在遇到欺凌时也可以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加强法治意识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暴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中学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问题

中学阶段是学生叛逆心理最明显的时期,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对成人世界十分渴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听从父母的管教,内心容易产生不合理的情感。面对处于特殊时期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更加耐心地进行教育、引导。但是现实中,很多中学生与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不好,校园欺凌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其教育目的是传授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欺凌的监管不够。学校欺凌往往隐藏在角落,教师忙着修改作业、备课,很难察觉学生的身心变化,校园安全管理也不到位。受害人惧怕反抗有多种原因: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亲近;学生怕教师责备而不敢向教师求助;校方对校园欺凌的重视不够。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与保护。

(二)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世界对学生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反面信息。比如,有些中学生将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变为现实,通过模仿暴力网络游戏获得快乐与满足,却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导致校园欺凌事件接踵而至。可见,网络中的不稳定因素会降低学生的道德素质,恶化其自卫意识,严重影响青少年今后的发展。

(三)家庭关系问题

中学生的反叛心理最为突出,在这期间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尤为重要。目前,家庭问题大致被分成两部分:一是家长太溺爱孩子,不会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二是亲子关系太过紧张,父母过于责备子女的错误,造成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出现障碍。家长作为中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十分重要。父母要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保护自己。

(四)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够重视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副科,很难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这样也就直接减少了道德与法治的课时,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无法达到预期。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不够专业,缺乏法治意识,无法将法律观念准确传达给学生。有些教师“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犯同样错误的学生很难公平处罚,这样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会干扰学生的思想,甚至践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尊严。

《道德与法治》教材着重阐述了法治社会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学生掌握权利和义务的具体知识。然而,学生法治素养还比较薄弱,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安全意识淡薄。学生参与校外法制宣传、社区建设及其他法律活动的机会也不多,即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律治理理论的认识比较深入,也无法提高法律运用能力,无法全面提升法律治理素质。

三、用法治意识预防中学校园欺凌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出现校园欺凌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学生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教师管理不到位、家长关心不到位、学校环境混乱等因素之外,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必须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既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又要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最终使学生了解学校依法管理的文化。构建系统良性校园环境,发挥协同作用,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12—16 岁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更是培育思想观念和法治观念的绝好时期,这就要求在中学阶段进行法治教育,运用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存在隐蔽性和广泛性,却常常为教师所忽略。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潜意识形成的力量”,随着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而存在,广泛地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个性。法治意识的培育,需要将隐性课程与法治生活紧密相连,间接、暗含地传达法治理念和精神,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一是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明确课程的积极作用;二是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传授法律知识,以免造成学生无法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情况。

(二)培养教师的法治意识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通过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顺利成长。目前社会和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职业素质,也就是专业知识与教育技能的掌握,这是隐性课程中最大的一环,也就是教师职业素养与教育技能的掌握。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有很大关系,但是只会提高教师的言说能力,而忽略了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提高教师法治意识,培育教师依法管理的意识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教师要遵纪守法。教师首先要当好一个公民,遵守日常生活法规,比如不闯红灯、不会因为特殊身份插队、遵守公共秩序等。课堂上,教师不能殴打、辱骂学生,不能被责备、贬低学生人格,不能参与侵害学生权益等活动。其次,教师要主动、自觉地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创造法治文化。教师可以把法律主导的认知融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自觉地思考、探究。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根据规则进行课堂管理,例如班干部的选任要解决程序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公平、公正的选举方式,养成依法管理的意识,面对校园欺凌教师要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依照规章制度不偏袒、不包庇。

(三)建设学校法治文化

学校德育活动最终要在学校这一具体领域加以实施。当前课题主要集中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上,这就要求学校要建设校园法治化文化,在规范法治化气氛中发挥重要作用。法治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实施,而且要在学校生活中加以实施。把法治融入高品质校园生活中,使法治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构成。一般而言,影响学校法治与文化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有人和环境。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而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文化、学校制度、学校环境。依法治校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参与,学校文化层面上要体现法治学校纪律文化。严肃性纪律体现在人们遵守规则和规定的程度,以及人们对违规的惩罚程度。在课堂上要遵守规章制度,任何违背校规和纪律者都要受到处罚。在学校制度设计上要体现依法治教,教育系统的设计、发布和实施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各项权益,包括受教育权、隐私权、学习权。

(四)重视道德与法治规范课程,并改善课堂质量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接受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一门专门针对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课程,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校园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合理调整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在法治意识下,教师不仅要扎实掌握法律知识,从理论知识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还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加强道德修养,严格遵守校规,不迟到早退,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针对中学生的法律教育,由教师、警察、律师等专家教授结合实际案例的宣传警示作用,强化学生心中的法律权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远离校园暴力,远离犯罪。加强法治教育、增加法治活动和普及法治教育要求社会各方面提供支持,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法院审判,组织有关校园欺凌及其他问题的律师协商会,使学生切实感觉到法律规范的严肃性。

(五)遏制暴力文化,营造文化氛围

第一,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坚决采取措施,禁止各种有损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内容的宣传。可以将影视作品加以分类,限制不适合青年学生观看的节目,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与管理。同时,也要重视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加强网络管理。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打击非法生产或者传播暴力文化的行为,尽量减少社会暴力文化蔓延,减轻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

第二,对青少年亚文化进行合理引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基础上,使青少年远离不良亚文化,社会各方面应帮助青少年在健康文化的感染与影响下向正确方向发展,形成对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

第三,优化社区环境,提升社会文化氛围。中学生受到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一定的暴力倾向。因此注重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加强学校与社区文化环境的创建,对校园欺凌的防治与管理十分重要。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妥善处理学生宿舍矛盾,排除危险因素,为宿舍楼内人员安全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防止学生身心受到伤害;要建设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增加生活及娱乐设施,满足学生的生活、娱乐需求;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校内及周围区域的检查,保障学生安全,防止学生发生打架、欺负行为。改变功利的社会文化气氛,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纠正片面化倾向,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改变对差生的忽视与歧视,降低学校边缘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敌对情绪,注重生命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要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在教育中引入积极因素进行修正,提高认同感,增强信心,改变长期的排斥和孤立现象,帮助他们尽快回到主流社会。

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既是学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学生合法权益的客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法治,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让学生在和谐、友爱、法治的校园文化中全面、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中学生法治校园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