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习作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2022-11-20 17:03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黄月妙
亚太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金色蒲公英草地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黄月妙

优秀的文章不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应该有实在的内容作为支撑。小学生年龄尚幼,社会经验较少,在语言表达上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会出现语意含糊、词不达意的情况;在情感表达上缺乏深刻的领悟力,所写出的文段层次少,也难打动人。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调整教学策略,抓住小学阶段这一黄金塑形期,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扩充学生知识储备,积淀良好的文学素养,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

一、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做到了将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拆分成若干个“点”,并统筹各个学习目标,按照难度依次排列,蕴含在各单元学习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渐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自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有着明显的语文要素,分别从阅读与写作两个层面设计,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是部编版的第一个“习作单元”,这个单元自成体系,无论是教学目标设计还是内容编排上都有别于其他单元,主要由“导语、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部分组成。这样安排的意图在于改变过去课本编排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点全部放在阅读理解上的局面,教会学生写作。而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五单元中,主题为“留心观察”,阅读要素为“体会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写作要素为“仔细观察并记录所得”,要求学生对近期观察到的事物或场景进行描写,重在发现。

二、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习作单元教学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深刻掌握单元思想内核

传统的单元编排以知识点与题材为划分依据,如同是描写民俗风情的为一个单元,同是描写自然风光的为一个单元,重技巧而轻思想感情,难以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习作单元的主题教学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对单元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对课文教学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与记忆。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习作单元的出现培养的不单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情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一次提升。例如,本单元中主题为“留心观察”,学生要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才能开展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会增加洞察力、动手能力等,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发出疑问,自主探索答案并最终得到解决,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能力提升远超写作本身。

三、当前小学语文习作课堂现状

(一)习作多呈现假、大、空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一定文学积累的过程,并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事情。在三年级阶段,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积累的写作素材不足,导致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许多学生在写作时思维比较局限,立意高度雷同,或是立意水平较低,有的甚至逻辑混乱,没有立意。而这样的文章因为缺乏实际内容,多呈现出“假、大、空”的特点,许多内容与实际完全不符,完全是为了应付写作而编的故事。

(二)教师教学存在思路误区

学生习作课堂中出现种种问题,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首先,部分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能考虑到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差距,对习作的要求和方法讲解不够细致,导致学生不理解不明白,也就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其次,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对如何进行开头、结尾,如何拟定小标题等进行讲解,导致学生上交的作品大多呈现出一个格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对学生的习作提升而言,教师的批改显得尤为重要,而有些教师不重视评价工作,浮于表面,评语过于简单或太过笼统,如“太棒了”“不错”,这类的评语实际上没有起到任何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四、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一)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结构

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中共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并安排了两篇写作例文,分别是《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最后的习作主题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样编排的意图为让学生从精读课文中学会留心观察,拥有留心观察的意识,了解留心观察的好处,学会如何对观察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习作。而明白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如在本单元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是指导学生学会调动多种感官对身边的细小事物进行观察,因此并不需要像之前的单元一般对生字生词反复强调,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核心思想。

(二)教学深度参照学生认知水平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写作,为了从一开始就培养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教师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一开始的标准要尽可能地简单易做,如让学生仿照本单元某篇文章的选题角度或是文中用到的修辞等进行一段话的仿写。在三年级上册的前四个单元中,分别安排了“猜猜他是谁”“写日记”“我来编童话”和“续写故事”的习作主题,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从开始接触写作时就排除抵触心理,特别是在“写日记”主题中,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记录,已经为第五单元的“留心观察”做好了铺垫。

以本单元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为例,具体讲解如何在本单元中带领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并在习作单元中写出优秀文章。《金色的草地》以主人公“我”的视角展开,“我”与兄弟谢廖沙一起在草地上玩耍,而“我”发现了草地上蒲公英的变化,整篇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整篇文章通俗易懂,感情自然而丰富。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文章。例如,询问学生:“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过金色的草地吗?”“你们认为什么情况下草地会变成金色的?”或是让学生进行猜谜:“绿叶黄花青秆,每人一把小伞,随风传播各地,生命之火永燃,打一植物。”然后教师为学生预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内容,阅读全文之后再请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

(三)搭配课后练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后练习对达成教学目标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课后习题的内容设置中可以看出本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需要重点关注本文的哪些部分。例如,在《金色的草地》中,课后第一题将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让学生补写完整一天中的三个时段草地的颜色和蒲公英的状态,题目内容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如早上草地呈现绿色,是蒲公英花瓣合拢导致的结果。这里清晰地告诉了学生应当观察的重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观察思路。

而课后第二题为启发思路,让学生列举出身边事物的变化,如向日葵会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而转动方向,含羞草在被触碰到之后会“害羞”地低下头等,这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像文中的“我”一样,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思索发生变化的原因。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感受大自然的多种变化带给人的奇妙心理体验,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大自然,学会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自然。整体设计不局限于课文中的“草地玩耍”和“蒲公英”,而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

(四)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以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为例,教学要以课文为基础,并进行适当延伸。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

在正式开始文章讲解前,可以用谜语或疑问开题,并配合PPT 展示草地图片和蒲公英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参照学习,更有代入感,更容易理解文中所描绘的草色多变的场景。这样做的意图是让学生对草地早、中、晚不同的颜色变化产生好奇心,引导学生自行划分文章结构,并就每部分内容取出合适的小标题,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行文逻辑。

2.问题引导

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时,虽然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但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产生的感触都是较为浅显的,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对学生进行思路点拨,通过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起得很早?作者观察到草地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阅读文章学生可以发现,主人公发现草色的变化是在出发钓鱼的一天之中:当作者清晨出门时,发现草地是绿色的;而在中午回家时,又发现草地变成了金色;等到傍晚,草地再次变成了绿色。主人公观察到这一现象,并且仔细思考背后的原因,发现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瓣合拢和开放导致草色看起来发生了变化。因为开放的蒲公英花朵是金色的,所以草色看起来也就变成了金色;而当蒲公英的花瓣合拢时,没有了金色花瓣,从视觉上看草色就会再次恢复绿色。整个故事的叙述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和草色变化过程进行的,而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可以解开身边事物的变化规律之谜。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在于督促学生再次对文章内容进行精读,充分发挥想象力,领悟草色的变化过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情感表达方法进行感悟,从中积累写作方法和语言素材。

3.分析词句

优秀的作文不仅要靠情节打动人,词句的运用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等,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写作的逻辑。例如,在学习课文《金色的草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要求,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主人公与谢廖沙在草地上互相吹蒲公英绒毛的句子并反复默读,体会作者是如何用寥寥几句将一个十分具有童真童趣的场面跃然纸上的。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总结出原因,教师可以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将这一段中的字词进行替换,将“假装打呵欠”去掉,使原文变成“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并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两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4.发散思维

写作需要想象力,在文章中经常会有许多留白的部分,而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行想象,自主质疑,填补空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引起认知冲突,进行思维碰撞。例如,在学习课文《金色的草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中,主人公会‘一本正经’地喊谢廖沙?这个‘一本正经’又有什么含义?”或“通过阅读本篇文章所描述的故事,了解到草地变色的原因,你想到了什么?可以谈谈对你的启发,也可以谈一谈你身边类似的事例。”

(五)用优秀例文打开写作思路

除了精读文章教学,本单元还包含了两篇习作范例,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策略,让学生类比学习前两篇精读文章的方法,对这两篇范文进行自学,重点关注“范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其中细节描写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从哪些角度对事物的哪些特征进行了观察与描述?作者写作的顺序是怎样的?行文逻辑是怎样的?”通过自学,学生会更加了解如何观察身边的事物,以及如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进行记录。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身边事物和规律进行观察与总结,范围要广,允许学生观察动物、植物或某一处场景,积累写作素材;但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凸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避免使文章变成观察记录的“流水账”。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次上交作文后对优秀作文进行全班展示与表扬,发挥学生榜样作用。例如,某同学在文章中写下了他观察到日常我们所使用的矿泉水瓶在灌注热水后,水瓶会变瘪,而通过查阅资料,他了解到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再如,某同学发现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会留下黏液,并且这种黏液可以帮助蜗牛顺利地爬过锋利的刀片。教师需要对这种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进行表扬,激发其他学生的写作思维。

综上所述,习作单元是一个特殊的单元,对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思想内核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推动意义。教师在开展习作单元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本单元语文素养要求,然后从精读课文与习作部分两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协作、探索式学习,逐渐深入地达到本章教学目标,推动语文学科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金色蒲公英草地
蒲公英
草地上的事
金色十月
Laughing song
金色七夕节
草地
金色十年
可以吃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