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022-11-20 17:0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第一小学
亚太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学能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第一小学 龙 霞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等等。除此之外,还能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一、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想要解决小学低段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低段学生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新事物的发展阶段,在他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同样他们在学习当中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事物,因此需要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去学习、思考、探索,找出新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与数学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学生在对待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将其转化成数学问题,那么其对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将毫无作用。而要想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数学思维模式。

(三)逻辑思考能力

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数学逻辑思考能力,即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能够合理应用数学逻辑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的学生,往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较为理性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能够对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和思考,这样就能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认识误差。

(四)学生运用数学进行计算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学生是否具有运用数学进行计算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一般情况下,数学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具有较为清晰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效率也较快,因此有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五)教师对于培养低年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存在的认识偏差

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对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否则就无法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有效引导,也无法实施准确的教学措施。因为教学设计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制定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就会使教学设计的内容出现偏差,可能会侧重于概念知识,而忽视探究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教师的认识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六)教师的培养方法产生的影响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过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而不重视和关注学生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多数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事先设置好问题,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解决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虽然能够做到解决问题,但是由于方法单一,不利于低年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更多的是以幼儿园学习为主,在接触小学数学之前从未进行过相关学科的培训锻炼,教师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学习兴趣,导致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差。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初级阶段,小学教师应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级特点及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兴趣,因材施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引导对于学生极其重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化设备向学生展现一个新颖的课堂,用兴趣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数学抱有很高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存在教学模式比较僵化的情况,依然沿用着老套的灌输式教学,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主要还是依照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没有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备课教学,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把大量的课上时间浪费在板书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课上思考时间,课上缺少互动。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大多仍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而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在培养初期教师没有向学生传授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实质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没有从根本上利用当前现代化、科技化的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学生依旧是被动接受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彰显,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善于观察的能力

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发现问题、获取信息的第一步,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要想做到这一步,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在平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这些事物与数学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与数学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可以使数学很好地融入生活当中。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增加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还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和探索,学习更多的知识并将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中。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首先,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并掌握数学中涉及的字、词、句。小学低段数学中通常会有一些平时常常会用到的字、词、句,这些内容不一定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过,但是在数学中已经要开始学习和掌握了。因为这些字、词、句在数学课本和练习题中常常出现,所以数学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这些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解决因为不认识和不理解这些内容所造成的困扰。其次,审定问题情境。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做好读题和审题的准备工作,对题中的问题和已知条件进行掌握,了解题目的主要意思,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低段数学中存在的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只要仔细阅读,标出已知条件和关键词,分析它们的关系,就能找出问题的关键,明确数量关系。例如,一个信箱里有8 个大信封,6个小信封,请问信箱里一共有多少个信封?在解决此数学题的时候,只要掌握已知条件和关键词就能很快给出正确答案:大信封8 个,小信封6 个,加起来多少个?将其化繁为简,就能一目了然:大信封数量+小信封数量=总数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踊跃发言,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多思考,这样才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比较难的就是对应用题的理解和解答,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反复阅读,仔细推敲,发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关键词,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现有信息挖掘出内藏的有用信息。例如,学校要种300 棵树,已经种了50 棵树,剩下的要在5 天之内种植完,平均每天要种多少棵树才能完成工作?在学生读完两遍题目之后,要让学生迅速标注出剩下需要种植的树有多少棵:300-50=250(棵),这样就能为得出最终答案做好准备。根据隐藏的信息迅速找出关键点,从中得出另一个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得出的隐藏信息最终得出最后结果,完成问题的解答。以上过程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培养学生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能力

很多数学题目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演变而来的,当然学生也要在实际生活中具有观察生活的能力才能为解决数学问题奠定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家长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认知能力。例如带孩子到超市购物、买票等,不要事事为学生都安排好,要让学生去体验这个过程。比如在去超市购物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他想买的东西单价是多少,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例如,李磊和父母去肯德基吃饭,成人套餐是80 元,儿童套餐是半价,三人吃饭一共需要多少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李磊,在跟自己父母去吃饭的时候,为父母买了两份成人套餐一共是80+80=160(元),而自己的儿童套餐是半价,就是在80 的基础上减去一半是40 元,一共花的钱就是160+40=200(元),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答问题。

(五)借助直观模型解决问题

小学低年级数学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一般是由直观图形慢慢过渡到文字应用题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适应了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而低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应用题型的时候,他们也会学习到数学符号“大括号”。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为了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已知条件进行明确分析,可以用“大括号”来标注数量关系,这样可以很好地理解应用题中的文字意思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后期答题做准备。从学生比较了解的直观图形慢慢过渡到“大括号”模型,再逐渐配上相应的文字,最后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利用大括号模型对文字应用题进行层层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建模能力,同时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一方面,教师要保证课堂形式的趣味性,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环境,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保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往往是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觉器官来认识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数字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比如,在讲解数字分解知识时,教师单纯讲解会导致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分解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小木棒或者积木进行实际的分解操作,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分解概念。再比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时,学生通过单纯想象很难理解立体的概念,教师可以把学生生活中的积木等一些立体物品拿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更直观的观察,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立体的概念,并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低段数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处于基础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样化,而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因素也非常多。为此,教师应该针对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模式,使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