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沙河二小 杨 慧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高度重视,认识到心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医教家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杜绝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危害。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因此,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不顺时,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态,甚至造成心理问题。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然而部分教师、家长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重,仍然习惯于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背负了过重的学业负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考试前容易感到焦虑、害怕,学习成绩落后。课外时间也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所占据,学生无法得到放松,身心俱疲。还有的学生为了满足教师、家长的高期待,甚至做出抄袭、舞弊等弄虚作假的行为,给自己的道德品行染上污点。长此以往,学生极有可能产生厌学心理以及弃学、逃学的行为。
家庭是小学生从出生起就生活的环境,学校则是伴随小学生成长阶段的主要环境,因此,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小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小学生在与父母、同伴、教师的交往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1.亲子关系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渗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会让小学生出现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宠成“小皇帝”“小公主”,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能力与自理能力,养成依赖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十分严厉,动辄批评、打骂孩子,导致孩子内心封闭、敏感;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孩子长期感受不到亲情,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据调查,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其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更优秀;而在亲子关系较为疏远、紧张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其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积极性不足。
2.同伴关系
有些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较少,当他们走进学校接触到大量同龄人时,往往很难融入集体生活,造成同伴交往的困难。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与他人相处时相对偏激,有时还会对其他同学做出攻击性行为,甚至伙同其他人进行校园霸凌;有些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同学交流,总是独来独往,很不合群,心理愈发封闭;另外有些学生还容易出现嫉妒心理,当别人的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者受到教师表扬时,就会流露出对别人的不满甚至敌意,更有甚者还会恶意中伤、攻击别人。这些心理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3.师生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常常表现出逆反心理,在师生关系中表现为对教师的对抗行为和反抗心态。例如,在课堂上不听教师讲课,不服从教师的管教,与教师对着干,不尊重教师。与教师关系不融洽也会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情绪问题是小学生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不擅长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容易发生强烈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变化,从而出现种种过激行为。焦虑、抑郁、易怒等负面情绪也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个性发展等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疾病。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性格特点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心思较为敏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常常自己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滋生不良的情绪,再加上不能及时有效排解就会成为心理负担,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生理上的细微变化都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如果他们对这些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地对待,就会感到焦虑、烦躁、苦恼、恐惧,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学校的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复杂,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习中的压力等,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处理不好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就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一方面,某些学校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指标,迫使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束缚了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师素质有待提升,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评价方式陈旧等问题,同时缺乏良好的师德,致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严重挫伤而形成消极的心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在积极、开明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其心理会更加阳光、开阔,在家长的关爱与引导下,孩子的幸福感会更强烈,也更加不容易患有心理疾病。但是有的家庭则实施“专制型”“溺爱型”或“放任型”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自私自利,或冷漠孤僻,这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更会激化孩子的心理问题。
社会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社会高速发展,形成多元化思潮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书刊、网络游戏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正之风逐渐渗透社会的各个角落,小学生很容易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加之小学生对是非曲直缺乏正确判断的能力,模仿意识强,这些不良信息会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腐蚀小学生幼小单纯的心灵,使其滋生不良心理。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为了让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学校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学校需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授课。心理教师应先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传授给学生集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正确认识自我,克服心理存在的障碍,缓解心理压力,由此学会自我调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心理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做到对症下药。
2.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赖专门的课程是不够的,各科任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各学科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使学生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得到优秀品格的滋养。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舒缓情绪,放松心情,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绘画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理。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需要各科任教师重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引导其健康成长。
3.举办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适当的集体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使其在活动中释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培养更加积极、阳光的心理。安排集体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使活动既充满趣味又富有内涵。例如,可以通过举办运动会等集体竞赛性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利用每周的班会,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融入班集体与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师也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举办如书法比赛、舞蹈比赛、歌唱比赛等才艺比赛活动,使学生各显其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集体活动当然也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如开展心理知识竞赛、绘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黑板报,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通过在学校举办集体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家长需要多多积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学习科学的亲子教育方法,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疏于管教、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危害,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做“学习型”家长,引导孩子步入正轨,最大化地发挥家庭教育的正面作用。家长可以与孩子的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与教师共同探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做到家校共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家里还要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调适好自己的心态,言行一致,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因此,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要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与孩子之间平等地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能一时冲动采用过激的言语或行为伤害家人间的感情,也不能冷漠回避,而是要积极沟通加以解决。及时发现并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理解、爱护和信任,营造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家庭氛围以及和睦的家庭关系。
当小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就需要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等提供相关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对于前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断仍然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来到学校,为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咨询诊断,学生和家长也更容易接受。基于此,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在校园内设置心理咨询室与门诊部,配备专业康复设备,派驻医务人员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并且定期到学校开展医学康复讲座、培训等。对于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心理医学讲座进行集体辅导;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利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进行个体化心理疏导;对于可能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需要进行专业评估、诊断和治疗,尽量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早治疗。学校教师、医院医生、家长等人员都可以参与其中,全方位地了解、疏通相关心理问题,为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真正做到医教家相结合。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积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医教家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