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 石洪辉
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各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地成就自我、适应社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以道德指导与法律普及为主,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能给予学生清晰明确的导向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与价值判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获得全面发展。
在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核心素养不仅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如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缺乏相应的核心素养和正确的认知,往往会降低学习活动效果,不利于后续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较强的辨别能力,加上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相对便捷,为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有害思想影响学生的成长,导致学生荒废学业或误入歧途。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借助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认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通常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和文化等内容,教师可以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强化学科文化教育的效果,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避免学生出现认知和行为偏差。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对新课标要求进行认真研读,准确把握教学大纲,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理念基础。换言之,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主和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讨论、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以“预防犯罪”为例,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探索实践中知晓犯罪与违法的区别,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的意识,增强是非辨别能力;然后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善用法律”,全面且清晰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感知法律尊严,增强法治观念,做到防微杜渐。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的巧妙设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促进意义,故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新课标要求出发,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来制定明确且合理的教学目标,有效指引课堂教学,确保最终的教学成效与预设的教学效果相一致,从而有效落实教学任务,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对各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通过充分的思考和研读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珍视生命”为例,教师要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生命的价值”展开教学,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个生命,人如是,动物亦如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可贵,然后适时过渡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要求学生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相关问题,如面对火灾、溺水、地震等灾难,应当如何自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又如,针对“维护宪法权威”的教学,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设置,让学生知晓宪法的重要性、了解人民拥有的基本权利,秉持由浅入深的原则展开教学,向学生论述宪法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对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加以了解,最后拓展延伸至公民义务和人权等内容。可以说,合适的教学目标能活跃课堂氛围,降低知识理解难度,让学生轻松且高效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推动课堂学习进步。为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与人文素养,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课堂知识。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例,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疫情防控热点来挖掘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抗疫英雄,在观看中感受这些抗疫英雄为维护国家安全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通过党的正确领导来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加深对国家利益至上概念的理解,感动于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的精神,培养政治认同感。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讲授的知识内容枯燥沉闷,忽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准确理解知识的意义及概念,甚至从内心深处抵触课程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准确理解、深刻记忆所学知识,激发主动学习的意愿。鉴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了解与学习知识,结合实际来透彻理解、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内容。以“同住地球村”为例,当学生对地球村的中心思想和相关概念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扮演,如雪、风、雨、动植物和人类等,在扮演过程中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明白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在生活中学会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又如,学习“在集体中成长”时,教师可以创新上课形式,开展能够集体参与的游戏活动,如角色扮演、班级大合唱等,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主动融入班集体,感受集体带来的好处;结束游戏后,适时总结游戏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并通过相关故事来升华本次活动,如一根筷子能折断,为何一把筷子折不断等;接着,积极与学生进行课后互动,了解班集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学生拥有和谐快乐的集体生活。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蕴含的知识魅力极其丰富,很多艺术创作灵感和教材知识都源于现实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亦不例外。对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而言,其是以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为基础的,通过结合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领悟道德与法治的真实内涵及社会意义。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能利用互联网了解社会时事,但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引导,让学生在海量信息中选择具有时代特色且真实有效的时事新闻,以此丰富学习内容,感知所学知识对时事新闻应有的评价,优化学习效果。以“建设美好祖国”为例,教师可以选取抗击疫情的社会时事新闻,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大数据和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感受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知晓打赢这场战役的不容易,学会珍惜当前美好幸福的生活,立志通过努力学习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为祖国感到骄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内容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如法治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围绕具体的讲授内容,适当引入社会新闻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活案例或生活现象,从而让课堂回归生活本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以“做守法的公民”为例,该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判断违法行为类别、刑法的种类、犯罪的基本特征等,这些知识内容相对抽象晦涩,如若教师只单纯进行讲授,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降低理解质量。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恰当引入相关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轻松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如黄某在路上捡到了李某的苹果手机后拒不归还,最终法院判决黄某在规定期限内归还手机。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展开分析,由此判断黄某拒不归还手机的行为是违反了物权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迁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知识运用能力,还能提高法治意识,知晓在生活中捡到他人丢失的物品时及时归还。
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实践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内容必备的基础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实施教学活动时,应该从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学科素养。以“我们共同的世界”为例,为了让学生具备全球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教师可以围绕“我为地球清扫卫生”的主题组织实践活动,向学生分发各种清扫卫生的用具,如扫帚、簸箕等,引导学生义务清扫街道或打扫学校,营造更加干净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引,学生能积极参与、高效完成实践活动,进而增强环保意识与实践能力。又如,学习“网络改变世界”的相关内容时,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网络的利与弊,强化科学思维,教师可以围绕辩题“网络的出现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念进行正方和反方的划分,各方派代表进行一辩、二辩和结辩,在辩论中学会正确看待网络的应用,充分展现出网络的积极作用,知晓正确上网的方法。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在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准确理解网络的利与弊,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养成正确的网络生活习惯,更好地培养科学精神与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其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和健康的心理,具备是非辨别能力,能言行一致地践行核心价值观。针对这样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明显不能满足课程培养目标,如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依旧沿袭传统的评价体系,不仅会降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会制约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不利于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践行核心素养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新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不再只以学生的课业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日常进行课业成绩好坏的综合判定,如在上课时制作评分表,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打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课堂活动与课后作业进行评定。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更新教学观念、确定教学目标、深挖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结合时事新闻、回归生活本真、组织实践活动、优化评价体系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与道德情操,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