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楠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解读总书记对革命文化的深刻论述,以中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为载体,合理阐释并恰当运用教科书篇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直接、最重要的有效路径。因此,无论是教育治理的宏观层面,还是学科教学优化的微观层面,从文化内容革新角度去重构语文教学,渗透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增强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有益于我们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语文课程教材是承担“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主要载体,责无旁贷应积极发挥课程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易于感染人的独特优势。依托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经典作品,自然渗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学生铭记党的光辉历程,感受忘我的革命情怀和崇高的革命理想,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中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是第一要义。通过不同学段文本篇章的熏陶感染,提升青少年理解力、感悟力、审美力,进而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当代社会环境复杂,瞬息万变,文化价值呈多元性,中小学又恰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从未经历过任何一场战争,从未感受过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更无从体会革命烈士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一腔热忱。有人认为,革命是时代的产物,青少年应该有时代的先进性。也有人认为,历史的沉重会遮蔽青少年发展的眼光,只管放开手脚让孩子们乘新时代的浪潮勇往直前。然而,发展需要历史的积淀,文化更需要历史的传承,如果对青少年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难以构建纯粹的精神底色。而语文课程教材中的革命题材文本往往着力描绘心怀天下、甘于奉献的模范人物,以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展现他们“敢于斗争、不惧风险、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如方志敏、江姐、李大钊、闻一多;如邓稼先、屠呦呦、袁隆平等,学生细读文本终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崇高感和庄严感。因为那些篇章无不蕴含着民族精神、理想主义、青春激情,那是超越历史的精神能量,能够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为青少年提供厚重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透视、分析、重构部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教育,是引导青少年确立人生坐标,规划人生方向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此岸是现实,彼岸是理想。只有充分唤醒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才能使他们成长为一个“自由的大写的全面发展的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虚无主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在强调对本土文化的传承,课程体系也正是通过教材、文字来传递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因此,在部编教材中解读分析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对社会从认知到认同,从理解到消化再到内化,最后完善思想价值体系的必经阶段。只有浸润其中,从小就打好革命底色,逐渐内化为自觉的道德与精神,才能让青少年常学常新,不断提升领悟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从而实现文化上的真正自觉。否则,缺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就会精神贫瘠。铭记革命历史,才能汲取奋斗的源泉。语文是文化的构成、更是文化的载体。让语文教材的革命精髓沉淀为永久且深沉的文化自信,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才丰盈饱满。
价值,是角色的担当。担当,是人生价值的取向,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的价值认同。各国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是意识形态之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的直接原因就是民族文化蕴含一种精神追求、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更是仁人志士的夙愿,是革命先烈的理想,是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生命价值的追寻。在语文课程教材中,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其走进革命文化遗存,心灵得以震撼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产物,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除了本身特有的精神价值外,它与当代价值观念有部分重合。无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还是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这都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经历生死考验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这是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部编教材中革命传统类文本富含着生命价值的思考,蕴藏着深厚的民族记忆。在语文教学中切中肯綮地引导学生感受这类篇章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材从编排体例上可分为:教材选篇、导读资料、思考练习三大部分,其中教材选篇是最核心的构成部分。而革命文化渗透到语文教材中,恰恰是基于“德文兼备”的选文标准。
从学龄段角度看,小学低年级教材主要选单篇课文,如《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中年级改变文体方式,如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选择了一篇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高年级以单元教学为主,选取革命文化相关篇目时更侧重文体的多样性,满足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的求知欲。如“重温革命岁月”单元,分别收录写人散文、叙事散文、诗歌、古诗词等经典文章。部编七至九年级相关选文,延续大单元体例,更着重革命文化语言的传达力,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同时为强化初中生阅读能力,安排整本红色经典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读书目《长征》《红岩》。《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作品,斯诺先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报道了中国革命,青少年阅读中则全方位解读许多红军领袖。部编高中必修和选修课程以革命传统作品成立学习任务群。因此,部编语文教材选编革命文化话题,从“单篇”到“单元”再到“整本”,最后到“专题”,形成一个由简入繁、由了解到思考、由点拨到渗透的层级化逻辑链条。
革命文化元素主要依靠教材选篇来呈现其内涵,但教材中以大单元设置为核心,单元导语、任务清单、拓展阅读、综合实践等也相应地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党的革命理论探索成果和自身建设成就等内容。综合实践模块,如部编七下教材中围绕“天下国家”设置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人物故事会等。任务清单模块,《土地的誓言》课后练习设置学习并演唱《松花江上》。拓展阅读模块,讲授《沁园春雪》时要求查找《毛泽东诗词》、阅读《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不同时期诗词创作主题。学习任务群模块,创设以《少年中国说》为核心的系列探究任务:查找梁启超当年创作此文的历史背景;阅读改革开放以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物;观看大型纪录片《新中国》。革命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新时代青少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而部编教材集中呈现革命文化是其育人功能与实践功能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体现,既有共产主义理论支撑,又有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革命精神引领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明。部编教材在纳入革命元素时,结合不同学段心理特征,多维度呈现其内容,如《回延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等题目,学生直接就能从语境中明确;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涵盖百年革命历史中重大事件,教师充分挖掘历史意义,必将引领青少年深刻领悟革命文化;再如高中必修教材选入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物事迹、中国抗疫记等,这些篇目紧跟时代步伐,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全国人民抗疫阶段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这是部编课程教材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激情岁月的讲述走向革命精神的引领。深厚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的根基,经典的历史人物是青少年发扬革命传统的指南针。因此,中小学革命文化教育在课程表达上多元且丰富,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逻辑顺序。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中小学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等七个方面进行。然而,很多中学生却将革命传统文化窄化为视死如归、勇于牺牲、大无畏等比较单一的精神。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尊重革命传统文化作品的差异性,具体分析其特质,引领学生体会革命传统文化内涵的多样性。
教授毛泽东诗词就要关照各个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化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33 岁时创作,当时农民运动高涨,革命力量遭到镇压,教师就要引领学生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七律·长征》写于红军长征胜利之前,既写了惊心动魄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争,学习此诗就应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当时内忧外患,中苏关系即将破裂,毛泽东同志写这首词就是要鼓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体悟革命者理想信念的坚定与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并结合新时代的抗疫精神再创作《沁园春·抗疫》《七律·新冠疫情》《卜算子·新疫》等诗词。
1.单篇教学提升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方面要依据文本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关注学生的接受力和革命历史背景,另一方面要依据教学策略,通过诵读、交流、研讨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熟悉人物,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小学部编教材中,《小英雄雨来》以抗日为史实资料,讲述雨来英勇抗敌的故事;《黄继光》则是上甘岭战役时,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壮烈牺牲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为掩护大部队撤离,五壮士把敌人引往相反方向后,英勇跳崖的事迹。这些单篇从讲述红色故事入手,完全符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必然植入学生心中;中年级的《我不能失信》《不懂就要问》等课文,选取生活小事件、小场景,讲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高尚品德,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度。高年级的《难忘的泼水节》《为人民服务》等篇目,则不止停留在讲述红色故事本身,逐渐彰显了文本背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再如杨振宁先生写自己的同学、好朋友邓稼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教学时应用学生可接受的且与新时代紧密相关的方式来进行革命文化教育。
2.大单元整体教学精妙整合
站在大单元整体的高位上去架构每篇课文,统整单元主题、单元导语、教学重难点、课后习题等要素,使之系列化、逻辑化、结构化,这是部编教材设计的一大亮点。比如高中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收录了三篇文章,又穿插了两篇自主阅读文章。学习本单元要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伟大人格。教学时,精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自读《大战中的插曲》,研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交流《别了,“不列颠尼亚”》,以多种教学策略整合的方式,在不同体式作品中引导学生发表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思考。借助五篇文章之间的关联性,递进性,整合本单元相关的革命事件、革命人物,从学生情感态度内化路径分析,最后归纳情与理的融合性,让学生感受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从而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获得崇高的革命体验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力。
3.专题研讨教学广域深入
五四运动一直是青少年的关注重点,学术界对五四时期经典人物的研究也相当充分。中小学语文课程安排中创设“五四那批人”专题研讨,选择五四时期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鲁迅、蔡元培、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吴宓等,依托视频资料作为载体,以“时文时评”为阅读导向,设计“人物传记”“家国情怀”“叩问人生”“思想天空”四个部分,了解时代背景,剖析人物精神,书写文化感悟。如高一学生在读过梁簌溟的生平事迹后写《摆渡者:普度众生》(节选):
摆渡者,成于困难。
你的父亲将毕生了结于不知名的小湖,而你也曾在漫漫长夜中两度踏上死亡的列车,你很矮,但背挺得很直,你漂洋过海在香港创办《光明报》——一心向着光明,而后黑压压的日军侵袭,逮捕杀死了《光明报》。你说:“和平已经死了。”但你未曾扔下手中的桨,未曾丢失那颗普度众生的心。
摆渡者,终于信仰。
当热爱变成忠诚的信仰,你不再孤独,你不曾改变自己的想法,也不曾屈服什么。你是恒星,以光照亮一方,以岁月守护众生,创办勉仁学院,创办《光明报》,公然批梁,你未曾彷徨,你最后的一句话是:“我要休息,我要安静。”然后安安静静地埋于黄土之下。
摆渡者,应以慈悲为怀。
国情不改,我生何用,而今世上,繁华喧闹,众生安好,可缺少的是如你一般的人,从晨间到暮色,孤独而执着地摆渡。摆渡者,摆渡的是人,更是心。
革命文化专题研讨并非对单篇教学的排斥,而是在此基础上凝练人物精神风貌,实现对革命主题的深度理解及相关能力的深度掌握。
贯彻落实《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推进革命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要突破模式,通过项目化学习聚焦大概念,提炼小主题,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群。如围绕“一二·九运动”各学科开展以下项目:
1.语文学科:举办“山河波澜壮·少年梦无疆”纪念“一二·九”诗歌朗诵会。学生用原创的诗歌,精美的服装、精神饱满的朗诵、抑扬顿挫的声调,深情回顾着历史,怒吼着《峥嵘一二九》,呐喊着《壮哉,威武中华》,吟唱着《中华少年》。这是新时代青年追随革命步伐的最好见证。
2.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学科:组织学生集体观影。比如《东京审判》《青春之歌》《八月一日》《喋血孤城》等,众多历史人物纷纷在荧屏展露风采,学生感受历史事件,这是提升学生思想觉悟的最好方式。
3.历史学科:举行“一二·九历史剧”活动。课堂解读运动背景、运动经过、运动意义,小组合作撰写历史剧本,选派导演、摄影师、演员、剧务组,课后研磨剧本后,组织本年级学生观看历史剧。这是学生体验“一二·九运动”的最好经历。
4.音乐学科:每年“一二·九运动”的红歌比赛是校园里经典节目。《我的中国心》《红旗飘飘》《峥嵘岁月》《中国人》《在太行山上》等经典曲目以高亢嘹亮的歌声响彻校园的每个角落,这是传承革命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总之,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知行合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丰盈精神世界,并将革命文化价值取向落地生根,内化到教学实践。这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积淀红色精神,形成人生价值秩序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