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辅助作用及教学策略

2022-11-20 13:10唐凤菊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读物课外阅读教材

唐凤菊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写作等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坚定信念等。教材中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等。通过教师的“教读”,让学生掌握方法,能够触类旁通,做到学一例而知一类。但是阅读写作之法的教授以及学生情感的培养只靠教材显然不够,而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经验,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其阅读面。因此,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并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满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教材内容篇幅短

小学语文开展教学的基础依据就是教材,教材内容的设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教材的编写过程很复杂,从启动编写到投入使用前后历经四年多的时间,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很多语文专家、特级教师经过千挑万选才选入的。在内容设置方面,每个单元都是一类内容,或写景、或抒情、或说明、或科普等,内容分门别类,适宜进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单元还有略读课文,除每篇课文后面的问题设计、拓展阅读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训练。从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课外的拓展等方面都是围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的。但是教材的内容篇幅较短,很多的内容都是从小说、散文、传记等里面节选的,故事是不完整的,人物也不全,学生很难完整地了解故事情节。多数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不拓展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有阅读情怀的教师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会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原文的大概情况、写作的背景等,但这样做也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能深入地了解原文内容,让阅读只能止步于课堂。由于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没有建立相连的通道,学生虽在课内得到阅读的“法”,但是没有课外的阅读实践,“阅读之法”只能在学生的记忆力里面短期停留。

(二)教学目标的偏差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句子的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让其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更好地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收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的品位。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学目标要科学、明确、简明,不可求多求全,那样容易导致语文教学失去本真目标。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字词句的训练,让学生反复地书写字词、背诵诗句等,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认识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学生也领略不到语文中新鲜活泼的语言特点、优美隽永的语言情感,感受不到既豪放又婉约、既粗犷又细腻、既可以描绘心潮澎湃又可以抒发真挚情感的语言的魅力。近年来,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传统的注重字词句教学的方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又走进了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让语文课上得更加精彩,不断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结合互联网资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把语文课上成了故事课,有的教师为了教给学生日常的一些知识,将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看着轰轰烈烈,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语文课程中去,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是一种重形式、轻本质的教学。语文教学还是要回归到语言本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将本质凸显出来,去掉繁杂的形式,还其本真,实现“真教真学”,才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实现对学生情感以及精神世界的内在引领,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辅助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令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头疼的事,究其原因,教师只是教了写作的方法,学生阅读量不够,词汇量远远不够,没有写作的素材。一遇到作文写作课,很多学生即便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写出来,也是东拼西凑,没有重点内容。文学的基础是语言,好的文章既有内容,也有形式,无论内容方面的主题、情节,还是形式方面的语言、表现手法等,都离不开语言这一要素。而运用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即便学生观察细致、情感丰富,也不会用词汇将自己的印象、感情以及想法等表达出来。另外,有了一定的词汇量而不会运用,也写不好作文,小学阶段的作文写作要求并不是太高,学生在学习完一单元内容后,结合学习的知识能够进行同题材的内容写作,表达完整、重点突出就基本达标。但多数学生不会运用常用的写作手法,比如,过渡句的使用、前后文呼应、对比手法的运用等。引入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对于一些相同主题词语的运用有更多的了解,比如,“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鲜香可口”等都可以形容食物美味,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又有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体会得更深刻。课外读物里面运用了很多的写作手法,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手法运用的好处,会在写作中模仿一些写作手法,逐渐地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并且能熟练地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再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逐步地提高写作水平。

(二)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及广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的教学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当前小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阅读的内容不论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很欠缺。有的学生连教材内的内容都没有认真读过,一些需要背诵的课文、诗句等都是死记硬背,过后就忘,不理解内容的意思。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拓视野、长见识、悟规律。课外阅读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让学生有情感上的收获。比如,童话类读物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童话是把深奥的问题浅显化,在内容中蕴含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以影响小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一些文学读物,比如《青铜葵花》《草房子》等可以让学生感受淳朴的情感,人与人之间那种悲悯的情怀。一些科普类的读物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识和奥秘,知道看似平常的事物中蕴含着自然规律,学会认真地思考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语文学科内容涉及面很广,与生活、思想、科学等密切相关,教材里面也不乏一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文章,但由于篇幅短,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但是阅读量不够,营养也就会不足。课外阅读为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作品中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从优秀的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精神,比如,面对困难时勇于向前的精神、面对危险时临危不惧的精神、面对国家危难时舍生取义的精神等,这些精神正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对学生自身是一种激励和引领。学生认同了某种精神,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某方面的情感或思想,逐渐地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而且国内的优秀课外读物中,无不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求同存异、包容开放、创新融合的传统文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长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人格就会越来越高尚,以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规范优化自己的言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环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起到隐性的影响,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让童心受到书香的滋养。阅读环境的创设需要学校和家庭切实担负起责任。校园宣传栏内以及教室内可以悬挂一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变,其义自现”等一些名言。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图书角”,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读物摆放到“图书角”,教师也可以将校内图书馆的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放在上面,而且要定期进行读物更新,大家在课余时间轮流阅读。教师在讲解完一单元的内容后,要结合单元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果班内的学生谁有相关的读物可以带到学校,大家在课余时间轮流阅读。这样一个隐性的书香氛围,会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一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也会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拿起书阅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书香环境的熏陶,对书中的内容感兴趣,从“要我读书”逐步地转变为“我要读书”。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需要先解决家长阅读意识差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宣讲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有正确的阅读理念,主动为孩子创设阅读环境。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在课外读物的选择方面,教师比较有发言权。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初,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给家长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数量不用太多,3-4 本即可,如果学生有兴趣,而且课余时间充足,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拓展类的读物,能多读更好。家长可以定期地在班级交流群内分享孩子读书的心得,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二)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的学生不愿意读书,一是没有时间,二是不了解书的内容,没有兴趣读。教师要根据实际的学情,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时间,还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将课外阅读的时间完全安排在课外,这样容易加重学生的课业之余的时间负担。建议在课堂上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要压缩教材内容的讲解时间。有的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是篇篇都要精讲,即便是精读课文,里面的内容也不必面面俱到进行讲解。因为教材的内容较为繁杂,而且有的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很大,只阅读教材的话,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困难。教师可以将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后,让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利用课外知识去更好地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筛选好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阅读的内容,还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安排阅读时间外,学生的早读时间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布置一些阅读作业。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培养,可以通过自身示范,可以进行书中内容的展示等。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是很大的,很多学生会刻意地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拓展教材以外的内容,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获得,让学生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去参与课外阅读。对于一些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之类的文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其中的精彩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抓住时机给学生推荐一些科普类的读物,让学生阅读。

(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有的教师也开展过课外阅读教学,但是由于没有成熟的课例可以参考借鉴,教师基本上采取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小学生限于知识和能力不足,自主阅读效果不太好。建议适当地将课外阅读课程化,教师在给学生推荐合适读物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及技巧等。尤其是整篇阅读,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如果按照阅读教材那样逐字逐句进行阅读的话,无疑会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浏览、泛读、跳读、精读等,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在刚开始进行阅读时,可以跳过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只读自己认为精彩的内容,需要了解更多内容时,再进行通读、细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可以摘抄书中的一些好词好句,可以将自己读完之后的感想记录下来,可以尝试利用简单的提纲来总结内容,加深学生对课外读物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定期地开展读后交流。交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读物的主要内容有条理地复述下来,讲给学生听。当然,复述内容的能力也需要学生长期进行练习,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开口发言,并进行指导。二是交流读后的心得、感想等,有哪些体会、收获都可以分享出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分享,更好地提高阅读质量。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但不可过多讲解,有的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的心得体会偏离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进行纠正的话会导致学生浪费阅读时间。其实,只要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方向是对的,对课外读物的心得不一定非得有统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体会就是有阅读的收获。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评价活动

课外阅读的质量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如果不进行评价,只靠学生自主阅读,不能检验阅读内容的多与少、阅读效果好不好,因此,要采用不同于教材阅读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平时阅读后的心得、读书的态度以及与同学分享的情况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去。因为是课外阅读的评价,尽量不要给学生定量,有的学生读的多,有的学生读的少,不论多与少,只要认真去读了,而且读了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就达到了课外阅读的目的。有的教师为了能长期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学,建议学校制定一些课外阅读计划,并组织每个班级每学期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测评,在学生的总成绩中纳入测评成绩,以此来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但笔者认为,推进课外阅读的理念是正确的,但如果也设置一些笔试测评的话,会给学生又增加一项负担,反倒会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抵触,甚至厌烦心理。可以适当地让课外阅读课程化,但评价的方式尽量不进行笔试,采用其它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利用世界读书日在班级内进行课外知识竞赛、读书征文、课外书朗诵等活动来实现评价的目的。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可以赠送课外书、笔记本等,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班级内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参加校内举行的相关活动,评比出“书香班级”、校园“阅读之星”,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坚持阅读。利用这种阅读活动的氛围去影响学生,带动更多的学生自主阅读。

四、结语

语文的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课内学“法”,课外用“法”,通过不断地用“法”,不断地练习,学生不仅掌握语文专业知识,更增加了词汇量、拓展了视野、丰富了想象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用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关键的一步,只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长期坚持,并从中受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读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精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别忘了,人家也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