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以跨文化交流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2022-11-20 11:22武彦君
现代英语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跨文化思政

武彦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一、引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语专业各门课程就是把三全育人作为英语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教书育人。目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由于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课程思政和课程内容没有有机融合等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足

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上面,混淆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两个关键词,主观地认为思政教育是教授思政课程教师的教学任务。尽管多数教授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在课堂上也秉持着“教书先育人”的理念,但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也一直在做着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已。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承载着传递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艰巨任务,会对学生三观的塑造产生很大的影响。

英语是实现和其他国家沟通的桥梁,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沟通和品德塑造的桥梁。没有语言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就无法得到弘扬和对外传播,中国的声音就无法被其他国家听到,就很难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英语专业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在于中西文化的渗透融合,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二)课程思政和课程内容没有有机融合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在各学科的展开,一些英语专业教师逐步对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了新的认识,已经意识到在专业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开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但是,“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无法做到讲授内容与思政话题无缝衔接,授课内容与思政教育无法自然结合,反倒是比较牵强地穿插进课程内容的讲解中去,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没有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此外,有些教师只是为了体现思政元素,认为在授课时加入一点思政教育即可,教师在教学中对思政内容的设计较为单一。因此,当前英语专业各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师无法把握思政元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根据调查研究,35.56%的教师在进行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时面临无法把握思政元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困难。[2]目前,英语专业课科目繁杂,教材种类多,但是教材内容没有和思政相联系,需要教师自己通过教学实践深度挖掘。尽管英语专业教师能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加入一些思政元素,但在挖掘思政元素过程中没有清晰的目标,经常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主观地融入思政内容。而融入的课程思政内容多以文化为切入点,主要对比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而这些文化对比又缺乏客观性。而且,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不够清晰,因此在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思政元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很难把握,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就有些不知所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流课程的意义

英语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如果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思想极其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在跨文化交流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三观”和职业道德素养。跨文化交流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对构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批判性地学习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专业性质,英语专业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容易受到英语国家文化的影响。而跨文化交流课程的核心就是对比文化差异,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在同一情境下处理相同事情时做出的反应及相应的行为方式来分析对比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西方文化,努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讲授“Diversity in Belief Systems”时,在对比中西方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同观点时,教师就可以用中华传统文化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中华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则持有天人相分的世界观,更强调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通过对比东西方在价值体系上存在的差异来帮助学生提高接受不同文化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克服文化冲突,尊重文化差异,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

在《跨文化交流》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者交流时,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代表,从而帮助大学生对自身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如在对比中英句法方面的差异时,可以从意合和形合角度、从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从句子延伸方面分析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译文,对比中英句法方面的文化差异。通过对比中英诗词翻译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语言的丰富性、灵活性,学生从对比中会有所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诗词的英译版或者自己动手翻译中国古诗词,练习中华古籍翻译,通过自身的翻译实践,更深刻地体会汉语语言及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交流课程,学生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可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该课程在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在努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跨文化交流课程具有高度的人文性,强调不同文化的价值理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对学生优秀品德培养的思想工作。因此,通过跨文化交流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在和相关国家的人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此外,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立足于中国的国际视野。

在对比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时,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为例。中国文化非常重视集体主义精神,朋友之间恪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困难面前,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能够做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而在西方国家,尤其美国,非常注重个人主义。他们崇尚个人的独立自主,强调自我存在和个人的成就。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深刻体会到生在中国,作为中国人是多么的幸福。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课程教学实践路径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跨文化交流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英语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在学习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

(一)教学内容

跨文化交流是一门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和交流之间特有的关系。更确切地说,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流中,在处理某些和想法、情感及信息等有关事情时所遇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基于《跨文化交流》这门课的特殊性,教师在课堂上会循序渐进地从中西方的角度给学生介绍文化差异,同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和各国不同文化有关的话题,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在英语学习及跨文化冲突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和雨课堂教学平台,通过分析案例,结合每节课的内容巧妙地把思政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四)教学模式

跨文化交流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在完成繁杂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还要加上思政知识传授,课堂授课的压力非常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课堂上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使课程思政有机地、有条不紊地融入了英语课堂教学。

(五)教学步骤实施

跨文化交流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下文以跨文化交流课程中“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课堂教学实践来探讨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改革的重要性。教学实施步骤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

教师通过雨课堂给学生布置一个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思考中西方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注重人和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而西方人更愿意靠自己,坚信要独立自主。

2.课中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分析课前布置的案例,分小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在热身之后开始本节重点内容的讲解,即“友谊”。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图片,引出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学生了解全世界人民,包括中国人对待国和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宗旨,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谊观,进而引出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目标。

(2)节选《论语》和《孟子》等中华典籍中关于对待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翻译练习,提出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翻译任务,最后给出英语参考译文,让学生对比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能让学生习得或重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论语》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也就是说,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诚实,守信用。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朋友之间要重信守义,言出必行。孟子也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也就是说,朋友之间友爱和睦,在困难和疾病中互相扶持。在对比不同文化的友谊观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价值观会对学生品德修养有所裨益。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渗透思政元素,在温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和“友善”,以此帮助学生习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交友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从中国传统友谊观方面谈谈自己能够学到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文化和行为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4)分析对比中美友谊方面的文化差异,通过分析案例,说明中美在交朋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了解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见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课后

基于以上学习和讨论,下课前提出一个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一个关键词,“Culture Shock”文化休克,即不同文化的人在接触和适应新文化的过程中会经历的不同阶段。只有正确认识“文化休克”的四个不同阶段,即蜜月期、迷茫期、调整期、适应期,才会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克服文化差异,尽快适应新的文化。

(六)教学反思

在跨文化交流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会中国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彰显大国担当,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必须坚守文化安全底线,推动文化的自我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影响力。[3]

在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政内容,注重课程开发,充分挖掘蕴含于英语专业课程中的丰富人文教育资源,千万不要生搬硬套,思政教育的痕迹不能太过明显,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教师教学方法要运用恰当,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素材深度融合,选取的思政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师思政建设的主动性,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同跨文化交流课程结合起来,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努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中国情怀,开阔眼界。同时,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文化多样性,理解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文化障碍,客观地有效地解决在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跨文化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