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英语泛读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2-11-20 10:56王忠义
现代英语 2022年4期
关键词:时政英语专业思政

王忠义

(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一、引言

英语泛读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大学低年级均有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该专业核心课程的一部分。首先,作为一门大众普遍认为的工具性课程,阅读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等。其次,泛读课程之所以为“泛”,在于其题材以及内容呈现百科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这便是泛读课的人文性。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泛读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有智育和德育的职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更要以教材文章为媒介,深研文章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以及社会责任感。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至此,有关课程思政的建设与研究,全面展开。

二、课程思政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

高等教育在强调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领学生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大学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及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若不加以引导,容易误入歧途,轻者危害自身,重者危害国家安全。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坚决不能滑坡。

英语专业的学生广泛接触英美国家社会历史与文化,接触的西方信息与思潮远多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若不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易受西方世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忽略自身优秀的历史文化,甚至出现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看待中西方差异,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又一重点。2018年颁布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再一次明确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有效协同”。英语泛读课程涉及的西方元素极为丰富,通过课程思政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

三、英语泛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路

下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将泛读课程的思政思路做如下陈述。

(一)思政理念融入教学目标

泛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教师应根据每一单元的主题明确思政目标。如《泛读教程》第二册的Unit 1 Piano Vs.Law,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时可以明确一个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无尊卑高低之分,尊重每一行职业,尊重每一位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泛读教程》第二册Unit 11 Examinations,教师在备课时,可将“诚信考试”“诚实做人”作为本单元教学的思政目标。

(二)依托教材,寓思政于学

整个教学环节,课上的思政教育引导最直接、最令人印象深刻。泛读教程所选用的文章虽泛,但涉及的文章主题都可深入挖掘出思政元素。教师要做的就是分析教材,深挖教材所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课上予学生引导。课程思政忌生硬与牵强,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批判能力。

(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考核方案

大学课程的考核,多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即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一定比例的总和。目前研究学者们所提出的将思政融入课程考核,更多的是指形成性考核,但这无法肉眼可见,也无法去进行具象的评估,没有真实的数据直观。文章所指的思政元素融入考核方案,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体系里均有涉及。

(四)思政引导,课内外一体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各网络平台以及社交、学习软件都可以成为思政引导的工具,如QQ、微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无论课内课外,都可借助这些平台或软件向学生分享一些思政时事或者引导学生主动去接收阅览思政信息。

四、英语泛读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因此,英语泛读课程的思政建设应该围绕课前课中课后来开展,课内外一体,全方位育人。下文将具体阐述在互联网助力下,英语专业泛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课前分享,了解时政

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种便捷渠道让世界时事尽在指尖。微博、微信公众号、各类网站及学习软件等便利工具均可有效利用起来。课前让学生做时事热点新闻或时事热词的分享。对时政素材的选择,教师可有意地引导学生关注 China Daily、CGTN、学习强国、21世纪报、英语世界、Global Times等网站和App,从中选取时政热点。这些网站和App的推文是学生了解国内社会以及世界的窗口。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举国悲恸。学生课上分享了相关新闻,回顾了袁老为“禾下乘凉”这一梦想奋斗终生的毅力和崇高理想。学生分享完以后,教师利用互联网,即时在网上搜索了一位老兵吃现代“军粮”的视频:几十年前,军粮是掺着雪的炒面;几十年后,军粮有大米,配菜有荤素。不用特意点明,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声音多感官的冲击之下,学生已经有了深深的体悟。盘中粒粒,来之不易,节俭珍惜每一餐;今日温饱不愁的幸福生活,是昨日无数先烈无惧艰苦与牺牲换来的;保家卫国,寸土不让,是中华儿女刻在骨子里的底线。对“科学家有国界,科学无国界”,无私地把杂交水稻技术分享给全世界的大爱情怀,学生可能体悟不到,教师可稍加点拨。课前5~10分钟,通过一则时政分享,学生可以了解当下发生的事件,积累有关词汇表达,思想上也有所体悟。

(二)课中教育,强化主题

课外是补充,课堂才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可从主题导入、文章内容延伸、主题升华这些教学环节着手。例如,《泛读教程》第一册Unit 9 Festivals and Holidays,主课文讲述了西方主要的节日之一——圣诞节。在主题导入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并加以补充。该教学环节使学生对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相应的英文表达有进一步的积累。在阅读文章并了解了圣诞节的起源及习俗后,教师可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来源及习俗,并为稍后的分享比赛环节做准备(即各组用英文介绍中国不同的传统节日)。通过该教学设计,学生对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可略说一二。此外,教师可将主题升华,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是否应该过洋节”。学生在思考并分享个人观点的同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得到有效锻炼。整个教学过程,从导入到依托文章内容拓展以及主题强化,各有思政教育。整个单元教学的思政目标就是让学生做好文化传播者,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增强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思政引导,都是在某一具体的思政目标的统筹之下进行的。因此,在课堂这一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上,教师一定要依托教材,深挖教材,明确自己的思政目标,让思政教育如雁过无痕,却能在学生思想上留下种子。

(三)课后延伸,课外丰富

互联网的发达让思政教育摆脱了教室的禁锢,可以在课外得以丰富,课后得以延伸。各类语言学习软件或者网站是思政教育课外得以丰富的前提。笔者选择了具有每日阅读打卡功能的可可英语App,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阅读3篇时政新闻,每周至少5天进行阅读打卡。为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笔者还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每周截图上报每位成员的打卡情况。这虽然是强制性的要求,但一举多得,可增加学生的泛读量,培养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的习惯,增强语感,积累词汇。学生在阅读时政新闻的过程中,潜意识会对祖国的强大与祖国给予的安全感有所体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多教学活动无法展开,课后延伸补足了这一点。教师可根据每单元主题以及上课进度,灵活安排课后的思政教育形式,如主题拓展阅读、主题辩论、主题小作文等。例如,《泛读教程》第二册Unit 9 Festivals and Holidays,教师课后可与学生约定时间,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使用腾讯会议等实时平台,针对国人该不该过洋节这一主题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或让学生在写作平台上写一篇小作文,用英文讲述中国的传统节日;抑或举办讲好“中国传统故事”类比赛,让学生学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英语专业中的发生。

(四)思政元素入考核

学界不少学者都建议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考核范围,且建议“在课程的总评成绩比例中,过程性评价所占比例要高于终结性评价”。无论何种建议,思政进考核成为必然,不同在于如何将思政融入课程考核。目前,思政元素入课程考核的普遍做法是让思政考核占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根据教师或学生互评结果记录进行考核。这是一种相对主观的方案,更多凭借的是一种主观感受。为避免这种主观性的评价,教师所在院校对考核方案进行调整,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都涉入思政元素。这与教师的思政实践前后呼应,形成闭环。过程性评价中的思政考核,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时政新闻每周打卡以及学期末总结性的阅读分享这三方面进行评价。思想是无形的,无法具体进行评估,但可以从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时长窥探一二。每周的时政阅读打卡,学生的阅读量不一,有人每日阅读量大于基本要求,也有人刚好完成每日最低阅读量。教师可以据此数据直观地了解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程度。终结性评价中,每次课前的时政热点分享是笔试的一部分。学生分享的时政热点有一些重要词组,期末笔试会以英汉互译的形式进行考核。思政元素入考试这一方案虽带有一定强制性,于学生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学生既积累了相关语言表达,无形中也接受了思政教育。以考试为驱动力,使得思政教育真正过心过脑,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五、结语

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课题,课程思政使得思政教育不仅限于思政类理论课程,全方位育人得以实现。仲伟合和王巍巍指出,长期以来,英语专业存在着过度强调“工具性”或“职业化导向”的倾向,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课程思政给英语专业未来的教学与发展提供新的思想指导。英语专业的学生肩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与世界交流桥梁的重任,进行课程思政,避免“文化失语”尤为必要。文中的思政实践路径是经过一轮实践后得出的,其中还存在些许不足。例如,课前时政分享这一环节,单一地与期末笔试相关无法完全使所有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分享,学生自主性不高,便无法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这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仍任重而道远,期望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借助互联网,包括英语泛读在内的英语专业类课程能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在传授学生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又可以大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真正培养出有中华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猜你喜欢
时政英语专业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时政要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