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韵捷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影视作品相较于文字形式的文学作品,首先是一门画面艺术,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影视作品与普通文学作品的区别[1](张春柏,1998)。除此之外,影视作品凭借现代声光电的表现方式,更能迅速突破不同文化间的隔膜,成为一国文化产品、文化观念输出的先锋[2](闫玉刚、李怀亮,2010)。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中式美”可以理解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体现着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审美价值的美学体系。“中式美”有着久远深厚的社会历史根基,它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着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
“中式美”可以作为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突破口。一方面,将“中式美”融入影视作品,就是利用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创造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这有利于让中国文化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中的“中式美”,是中国文化的展露与传播,包含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传播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魄的有力手段。文章将“中式美”的概念引入影视翻译,探究影视翻译作品,尤其是汉译英影视翻译里的“中式美”。鉴于此,文章所涉及的影视翻译均指影视翻译中的汉译英现象。
影视作品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也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娱乐休闲形式[3](胡智锋,2000)。21世纪以来,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影视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创造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影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不足,暴露了一定问题,机遇和挑战并存[2](闫玉刚、李怀亮,2010)。
同样的,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影视作品翻译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事影视翻译的译员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影视作品翻译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影视翻译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也还处于上升时期,翻译市场的不断扩张也带了诸多问题,比如影视翻译规范度不高,译员素质良莠不齐等。
除此之外,于中国而言,影视艺术无疑是一件舶来品,我们在打开国门迎接它的时候,也或多或少地意味着接受了西方国家塑造的影视作品相关的阐释系统与评价系统[4](贾磊磊,2020)。同样的,在影视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在影视翻译中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而影视作品作为对外宣传的有力途径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怎样让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出去”成为电影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所重点关心与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阻力便是,某些与我们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并不希望中华文化过多“渗透”进他们国家,所以对以文学经典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一部分外国人是持半抵制态度的,即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嗤之以鼻,更恶劣的甚至会恶意丑化、扭曲、抹黑真实的中国。因而,可以利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文化传播形式,如制作一部卖座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塑造一个人见人爱的动漫形象,逐渐召集越来越多对这类作品感兴趣的外国友人,并带动更多外国友人有意愿了解作品背后的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而扩大本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中国文化想要更好地推动对外传播也可以以此为发力点,从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表达形式入手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因而影视作品这种可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感官的文艺形式便是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突破口之一。
既然有了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影视作品,那么应当如何做才能让世界人民喜爱中国文化,甚至对中国文化着迷呢?将“中式美”融合进中国影视作品便是可行方案之一,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式美”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符号,包含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弘扬中国文化的有力手段,影视作品借“中式美”之力,能够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多彩风姿,有利于实现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目的,即传播中国文化;第二,“中式美”之“美”是一种感悟,一种感受,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影视作品中的“中式美”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让外国观众流连于荧幕中的诗情画意,惊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影视作品中的“中式美”可以作为吸引外国观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式美”可以体现在影视作品的三个方面,一是镜头语言,二是故事情节,三是翻译。影视作品翻译中的“中式美”便是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点睛之笔。
“中式美”的很多因素都可以体现在中国影视作品的翻译中,如意境、“天人合一”的境界等,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便承担着传递“中式美”的使命。然而目前,也并非所有“中式美”的因素都可以直接被传递,这就要求译者在保证译文“可接受性”的前提之下,尽量保持中文里的“中式美”。这里选取“中式美”的三个方面,即翻译中的意境,语言的含蓄,以及翻译中体现的“天人合一”境界,探索“中式美”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境,意境是中式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因此中国传统美学格外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叶朗,2010)。影视作品翻译中的意境也可以体现在“情景交融”中,这种意境能够在有限中展示无限,体现出文字的或悱恻、或空灵的意蕴之美[6](刘小燕,2005)。
美版《甄嬛传》的台词翻译中,译者将“月之小,何其皎”译为“Though the moon is small,it shines clear and bright”,虽然字面意思翻译没有问题,但是原文中深邃与幽明的意蕴,以亮衬暗的效果,以及文本中所营造的孤寂清冷的意境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再比如“惊鸿舞”一词,译者将其翻译为“Flying Wild Goose”,也没有把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意境译出,或许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可以让译文的意境更加明晰一些[7](王一涵,2016)。而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译者将片名译为“Under the Hawthorn Tree”。这部电影的中文片名是情景交融式意境,借景而抒情,因此,英文翻译中或许应当保留这一点,寓情于景,即译为“Love Under the Hawthorn Tree”[8](张蓓,201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若想在翻译文中的意境时实现形神统一,仍需要广大译者共同努力,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完善翻译方法和技巧,才能在保证语言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础上有所突破[9](王一涵,2016)。
中华文化崇尚含蓄之美,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审美准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式美”的构成要素之一,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语言的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需言明,用语言的暗示性启发、唤醒欣赏者的联想与想象,进而使欣赏者发现语言之外的隽永深刻的意味与情趣[9](袁妍,2012)。
汉语表达以委婉含蓄见长,含蓄美主要是汉语中的语言特色,而英语主要以直来直往为特色,语言的直白性是其特征之一。在影视作品翻译实操中,译者往往会化含蓄为直白,最大化地保证译语的“可接受性”。这样的翻译策略无法完整传递汉语之美。
现阶段而言,中文语言中的含蓄美无法直接在英语中体现,否则,译语观众将很难理解中文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旨。但是,随着中国话语体系的完善与话语权的扩大,中文中的含蓄美或许将作为一种中文独到的语言特色,为世界所接受与熟知。为此,现阶段我们可以在使译文最大化地满足“可接受性”的前提之下,搭配影视作品中的风景、人物特写,如表情、动作等,传递影视作品中的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生命论哲学与美学以“天人合一”为标志[10](曾繁仁,2016)。“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是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国建立在儒、释、道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西方价值观不同,强调的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宣扬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11](陈月红,2016)。“天人合一”的境界更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更重视自然环境本身以及自然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也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胡庚申[12](2008)在《生态翻译学解读》一文中也提出,“中国译界学者倡导生态翻译学观念,还在于中国有着可资借鉴的丰富的古老生态智慧”,而“天人合一”的境界便是其中一点。
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也是中西方自然观念差异的表现,这就要求在影视翻译中,译者必须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到目标语文本中[11](陈月红,2016)。为了达到此目的,译者可以有意识地、主动地在译文中选取能够凸显文本生态理念和生态内涵的表达方式[13](胡庚申、罗迪江、李素文,2020)。
例如,为了在翻译中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式美”,桂林外宣影片中“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英文字幕翻译“East or west,Guilin is the best”,可以改为“Guilin's water and mountains captivate the world”。修改后的译文选用了“water”和“mountain”两个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单词,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中式美”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以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外宣的前景是光明的,路途是曲折的,但是归根结底,国家强,则文化盛,中国影视作品的“走出去”与综合国力和国家影响力密不可分。
“中式美”所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不胜枚举,影视翻译里的“中式美”一定不止局限于上述提到的几个方面。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让更多译者可以意识到中式美学因素之魅力,发掘到富有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的“中式美”的独到一面,并将其与影视作品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开拓跨学科翻译研究新范式。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和学者也应意识到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的重要性,而不是照搬西方语言已经认定的表述来描述和解释我们的世界[14](牛云平,2016),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