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优化路径探析

2022-11-20 10:01廉琼芦佳
现代英语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价值观课程

廉琼 芦佳

(郑州轻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一、引言

近年来,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导向和关注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

国内在外语教学方面的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是什么”和“怎么做”两大问题。关于“是什么”,梁惠梅[2]提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跨学科课程整合式教学改革,是在立德树人基础上打造“金课”的课程建设实践,这与张雪珠的看法相似。张雪珠[3]认为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而是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关于“怎么做”,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探讨如何实现外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周秀敏[4]以英语专业必修课《综合英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前导入和课堂活动。林忠[5]以英语专业必修课《基础英语》为例,提出从教材大纲、教材内容、教师素养进行思政元素融入,建议从课堂教学步骤、课程评价与反馈、第二课堂进行具体实践。黄秋洁[6]以英语专业课程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对英语专业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推进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上成果经历了从探讨整体方向到具体课程实践的发展历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结合公共基础大学英语课程特点进行思政教育的探索较少,缺乏针对性指导方案和具体实践。

大学英语视听说作为面向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承载着多种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传播,是当前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结合课程特点,应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中外对比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制度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符合实际国情世情的专业职业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是当前“大思政”时代,发挥各门课程“如盐在水”式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有益探索。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点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在当前网络发达、信息混杂、价值多元的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宣传的“自由价值观”“普世价值观”“后殖民主义”以及功利、享乐、暴力等错误思潮和极端思想,对价值观处于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造成诸多不良影响。高校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就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变化,不断重新审视课程目标设置和教学如何开展,探索新时代赋予的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以进一步探索实现路径。

自2014年“课程思政”提出以来,不少学者对其内涵进行探索。其中,韩宪洲在2018年指出,课程思政就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实践活动[7]。2020年6月,《纲要》也进一步明确了价值塑造在课堂建设中的重要性,“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是必备内容”。

这一表述清晰地阐述了高校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地阐述了课程思政最为本质的内涵,即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要把它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中。此外,《纲要》中还强调要针对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即要结合课程特点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二)大英视听说课程思政的特点

对公共基础课的大英视听说,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以价值塑造为首要目标的教学改革,需要考虑这门课程的两个特点:受教群体的专业多样性和课程的通识教育本质。

正如《纲要》强调要根据受教群体是工科、理科还是文科专业,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以专业技术报效国家,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自信,培养践行各行业精神、职业规范,形成良好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作为公共基础课,面对多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群体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分类推进,突出特色,挖掘课程内容中涉及的专业相关领域和行业的思政元素,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视听说这门公共基础课程成为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力支撑。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通识教育本质,源于语言学习的人文属性。语言既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更是文化和价值传承的载体。学习语言的意义更在于了解其承载着多种文化、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该课程的每一段音频材料和教学资源都蕴含着文化价值取向,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待于挖掘。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原则,将该课程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价值中,将“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在英语听说训练和能力提升中,在中外对比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辨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历史、制度、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公共英语课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

公共视听说课程任课教师中,存在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角色认知不足,缺乏将课程思政认同感转化为行动的自觉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课程思政与日常教学分离的情况,思政元素挖掘不深的情况。

(二)课程建设

缺乏针对公共基础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指导文件,需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上突出价值塑造的重要性,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虽然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价值观引导寓于英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但是由于缺少总体设计,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存在碎片化、缺少体系的问题。

(三)课堂教学

多数公共基础听说课堂教学设计单一,以教师播放听力、学生做听力训练习题为主,缺乏在不同教学情景运用契合学生需求、合理的教学方法。限于课堂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活动,学生积极性不高,思政育人效果一般。

四、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优化路径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受教群体的专业多样性和课程的通识教育本质两大特点,从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突出价值塑造,实现思政育人,促进课程内涵式发展。

(一)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主力军,教师应注意从提高自己的治学水平和师德师风,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以及结合各专业特点和通识课本质开展思政教育所需的综合知识和素养。

1.“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治学精神、师德师风对学生影响重大。用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进行言传身教,这应该成为课程思政最见成效的方式。公共视听说课程的教师,也要注意以专业水平带动学生学习,以精心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态度引导学生在职业和专业发展中踏实认真、爱岗敬业。

2.进行课程思政,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有意识地主动提高基础素质和知识储备。要坚定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感,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挖掘思政元素的主动性、敏感性,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责任等融入教学中,发挥好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3.针对该课课程思政的两个内涵特征,教师还要提升专业行业积累和文化素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到一线交流学习或校内跨学院交流,提升针对特定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结合校友故事和精神,在教学中融入行业情怀、职业道德教育。此外,还要提升文化素养,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带领学生充分了解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理性看待差异,增强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二)搭建课程建设“主战场”

1.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教学大纲是课堂教学的纲领,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结合受教群体的专业多样性和课程的通识教育本质,在课程目的和任务、课程基本要求、课程考核与评价等各个环节补充思政教育内容和功能,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价值的引导考核,促成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同步推进,形成指导性文件。

2.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语言是传播知识、文化和价值的工具和载体。教材中的音视频材料承载着多种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按主题建立素材库,如激发家国情怀的人物故事、涵养科技报国的科技成就、培养创新精神的科学问题等;建立经典教学案例库,系统挖掘与专业知识贴合度高、价值引领功能突出的案例,提供方法示范和教学反思。教师结合具体单元内容,通过中西文化和价值对比更深刻地介绍中国特色的内涵,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以《大学英语听说教程2》为例,该教材适用于公共基础课一年级本科生,每个单元有不同主题,可以挖掘相应思政元素进行教育引导。如第一单元《语言的力量》(“The Power of Language”)中,第二篇新闻讲述了英语语言纪念日的由来,可以引申对汉语、汉字的认识,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增强文化自豪感。文段练习中讲述了选用不同词汇对人际沟通和行为的影响,以此涵养学生道德品质、健全人格,这和与人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又如第三单元,文段练习中介绍一个人如何在迷茫的奥德赛时期(“Odyssey Years”)尝试多种职业,直到37岁决定进修法律学位,成为人民教师的经历。以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根据国家行业需求,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三)疏通课堂教学“主渠道”

结合“产出导向法”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德育实效性,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课程目标。

1.课前设计

“语言的输入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至少能和学生的生活有联系”[5],在选取课前导入材料时兼顾趣味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结合学生专业,选用契合主题的视听材料,介绍单元学习背景,融入现实场景,引出问题思考,驱动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为有效学习奠定氛围和课前基础。

2.课堂设计

为提高价值塑造的有效性,教师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进行课堂设计,联系网络热议话题、地方文化资源、重大时政事件等,化抽象为直观,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学,传授中西文化价值的异同。综合运用情景教学、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增强教学趣味性、感染力,训练学生的横向、多向、逆向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坚定文化制度自信。

3.课后设计

改革课后评价体系。Tyler在目标式评价原理中提出,德育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现程度可以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标准。为检验和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德育目标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判。

拓展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思政题材的课题研讨、情景模拟、能力大赛,如英语话剧表演、翻译比赛、英语辩论赛、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在翻译比赛中可以选取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名篇,或China Daily、BBC、VOA等媒体对国内外时事的报道,如新冠疫情中涌现的英雄事迹和政策决策,通过翻译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知晓中外报道,在中外对比中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话剧表演中,选取突出中西文化特色和价值不同点的中西经典剧本,在话剧排练中进行价值引导,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思政教育的机会。

五、结语

综上,从高等教育新时代的新使命新要求来看,“课程思政”还处于摸索和探讨的起步阶段,文章对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践路径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结合工作实际具体化,以求在实际教学改革中实现课程的内涵式发展,更好地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猜你喜欢
思政价值观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