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绪华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 宿迁 223800)
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已不仅仅是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体育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初中各科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位置,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值得深入研究。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就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这一观点的体现。“以生为本”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认知进先学习分层,使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很多学科教学中都有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1 重要意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加强锻炼的自主性。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释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方面,体现在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安排不同的锻炼项目,例如体能较好的学生可以安排篮球运动,而动作灵活、反应快的学生则可以安排乒乓球运动,对于喜欢舞蹈的学生可以安排健美操等课程,不同学生采取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够推进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实现的体育运动就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自主开展体育运动的自觉性,深入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例如,喜欢篮球的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向教师学习打篮球的技巧,课后也会自发的组织相应的篮球比赛,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落实到实践中,不仅提高的体育教学的成果,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篮球运动中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学生的成长。
初中面临中考的压力,而“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给予他们充分地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余,能够通过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能够自我放松的体育运动,既放松心情也锻炼身体,通过体育运动还能够促进精力与体力的恢复。
2.2 教学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2.1 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只有突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位置,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课堂教学内空,才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 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重要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前的和谐发展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因此,在“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中也应为学生建立和谐开放的环境,通过体育教学形成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2.3 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身上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最大限度提升每个学生。
3.1 体育课程评价制度不科学。评分制度传统,偏重于竞技型运动评价,而学生的能力素质缺乏评价体系。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客观反映体育课堂的教学成果。
3.2 体育教学环境受到限制。学校体育教学局限于学校的操场,而学校操场面积有限,直接影响了部分体育项目的开展。学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相应的体育运动环境却没有得到改善,限制了学生的运动,同时也让学生失去运动的兴趣。
3.3 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不科学。体育教学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法,对于所有学生、所有年级的体育教学几乎内容一样,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片面地为了应付中考体育测试,而没有通过体育来实现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初中体育相较于其他文化课程,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及学生对于体育运动认识不全面,导致对体育运动缺乏热情。
3.4 学生生命健康意识淡薄。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运动,培养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而事实上,由于中考需要测试体育成绩,体育教学也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而参加体育运动,并没有领会体育运动所传达的对生命健康的追求。导致学生不在意自身的生命健康,部分初中生的体能较差,对生命健康意识的薄弱也不利于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4.1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体育运动具有健身性、趣味性、竞技性,因此,在建立体育课程评价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体育自身的特点,融入“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初中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上教师多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对学生也只是简单的动作演习,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教师进先纠正后,就对学生学习结果进先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同时这种机械的模仿与接受也挫伤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对于这种错误的教学及评价模式,教师要进行教学理念革新,以学生为本,加强体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例如,在进先篮球运动教学时,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动作要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还应进一步通过举行篮球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抗,让学生通过参加比赛,真正领会篮球运动的含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在比赛中的综合表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4.2 拓宽体育教学环境的边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突破体育课堂的限制,拓宽体育教学环境的边界。
4.2.1 将生活作为体育教学的另一场所,例如体育运动中的引体向上的动作,不仅仅可以在操场的单杠上完成,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到臂力的类似场景也可以作为引体向上的运动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体育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堂外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对于体育知识与技巧的掌握会更深刻,也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参与户外体育运动。例如在秋高气爽的秋天,可以组织初中生环湖徒步,不仅能够欣赏美景,还能放松学生的心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2 就是加大投放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专项资金支持,例如可以扩大学校操场面积、建设室内体育馆、提供更多运动的场地等,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物力投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为初中体育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打下坚实基础。
4.3 明确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是主要的践行者,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首先,摆脱传统体育课堂由教师统一指挥、统一安排的固定模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营造自由、开放、和谐的体育课堂环境。教师应根据“以生为本”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朋友,让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兴趣,乐意并主动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技能与体能,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体育教学应该融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自我提升,在班级中营造积极的体育运动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4 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传统早操的方式一般不大能提起学生的精气神儿,大部分学生都只是被动完成任务,但是如果将早操与娱乐相结合,将会大大提高学生早操的精神面貌。例如,可以由教师在前面进行领操,通过教师的示范,增加学生对于早操的兴趣,对于早操动作不太熟悉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在前排领操,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同时活跃班级早操的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跑步是能够提高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毅力的最简单的体育方式,几乎适合所有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跑步比赛,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在开始跑步前,通向学生介绍长路的起源、历史演变、目前长跑运动在奥运会的项目、中国著名的跑步运动员等,增加学生对于跑步的认识。还可通过播放中国著名的跑步体育名人的视频,增加学生对跑步的兴趣,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4.5 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开始教学。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为了能够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教师就需要从初中生的特点入手。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因此就会产生对体育运动兴趣不高的情况出现,那么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而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和内容引入到体育教学课堂,在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够以新鲜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就能够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比如,在讲解有关“快速跑”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应该结合初中生活动好动并且可塑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就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以及游戏活动等融入到课堂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引导学生开始热身活动;随后教师可以利用提问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跑步速度的因素有哪些;最后让学生代入早上上学快迟到的场景,要求学生在一分钟以内穿过学校操场到达教学楼区域。利用这一充满生活化的场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速度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头戴小风车,在跑步过程中头部摆正努力看向前方,通过观察小风车的旋转速度来直观的看到速度的变化。由此证明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跑步速度要慢于教师指导后的跑步速度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快速跑拥有深刻的体会,并体会到学生的乐趣,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4.6 角色定位准确,加强师生交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主要核心思想是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不论是在什么场景下,教学都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尽量做到平等对待学生和尊重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定期的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将各自的角色明确定位。举例来说,在学习有关“前滚翻”的教学内容时,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前滚翻的方式以及动作的要领。那么在开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示范这一动作,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提前认知,随后让学生们自行开展自主练习。而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标准,对于动作不标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纠正。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总结这一动作的要领,一起编写口诀方便记忆,由此一来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体育技能,还能够和教室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4.7 利用分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观意识,因此教师就要充分的结合学生这一特点来采取有效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根据学生兴趣开展相关教学。每位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时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并且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爱好,那么为了更好的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来划分学习小组,也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在小组划分好之后结合学生们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贴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另外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融入到体育学习当中。
“以生为本”教学理念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帮助学生建立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将体育课堂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突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建立科学的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完善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通过“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