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13100) 董 清
“5-E”教学模式(5-E Instructional Mode1)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应用于具体的某一个学科的课程或者是某一节具体的课。“5-E”教学模式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每个环节都对教学活动有相应的要求。
为了满足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我校生物课程基地为依托,生物教研组开设了名为“舌尖上的微生物”课程。下面以“探究影响米酒发酵因素”校本课程为例,展示“5-E”教学模式在生物校本课程中的应用。
(1)教师请学生品尝事先酿制好的米酒,并请学生说一说米酒的制作过程。通过品尝实物,激发学生对米酒制作的兴趣。因为本地家庭有制作米酒的习俗,通过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已到达的知识层面。
(2)组织学生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米酒制作的视频,教师在一旁强调制作的关键步骤。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我们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针对关键步骤还存在哪些疑问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家里没有酒曲,用酵母代替行吗?用大米能做出米酒吗?酒曲加多加少对米酒制作结果有什么影响?温度太高或太低对米酒的制作结果有什么影响?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对比自身已有的米酒制作经验总结和思考制作的关键步骤。
请各小组根据本组提出的问题,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后进行汇报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设置对照实验,排除无关变量,方案确定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实验。
校本课程的班级中一共20人,按照5人一组进行分组,4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下:
(1)A组
提出问题:能否用大米替代糯米制作米酒?
作出假设:不能。
设计方案:分别准备等质量的糯米和大米两份,蒸熟、冷却、分散后,接种等量且适量的酒曲,置于30 ℃下发酵30 h,观察发酵结果。
(2)B组
提出问题:能否直接用酵母代替酒曲?
作出假设:不行。
设计方案:准备两份等质量的糯米,蒸熟、冷却、分散后,分别接种等量且适量的酒曲和酵母,置于30 ℃下发酵30 h,观察发酵结果。
(3)C组
提出问题:酒曲加多或者加少对米酒制作是否有影响?
作出假设:有。
设计方案:准备3份糯米各1 kg,蒸熟、冷却、分散后,分别标为1、2、3组,1组按制作标准加入4 g酒曲,2组加入2 g酒曲,3组加入8 g酒曲,置于30 ℃下发酵30 h,观察实验结果。
(4)D组
提出问题:米酒制作时,设置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对制作有什么影响?
作出假设: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影响米酒的出酒量。
设计方案:准备5份等质量的糯米,蒸熟、冷却、分散后,接种等量且适量的酒曲,分别标记为1组、2组、3组、4组、5组,5个组别分别置于20 ℃、25 ℃、30 ℃、35 ℃、40 ℃的环境下,发酵30 h,观察发酵结果。
30 h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A组学生发现在相同条件下糯米已经产生大量米酒,而大米的出酒量很少,并且口感不佳;B组学生发现用酵母发酵只有淡淡的酒味,并且产生的液体量偏少,而相同条件下酒曲发酵的米酒却已经出现了浓浓的酒香味;C组学生发现,1组出酒量、酒香味都属于正常范围,2组出现了白色的霉菌,3组酒味最浓,并且米粒出现过烂的现象。D组学生发现,1组、2组的出酒量都很少,并且酒味很淡,3组的出酒量最多,酒味最浓郁,4组有少量酒,并且长出了少量白色霉菌,5组几乎没有酒味,长出了大量的霉菌。
先在组内进行讨论,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释,然后将实验结果展示出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交流。
(1)A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酒曲中含有酵母菌和根霉菌,米酒酿制过程主要是由酒曲中的根霉菌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再由酒曲中的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酵母菌分解淀粉的能力弱,所以相同条件下,用酵母发酵的酒味比用酒曲发酵的味道淡,产生的液体量也比用酒曲发酵来的少。
(2)B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大米中主要是直链淀粉,糯米中多数的淀粉分子是支链淀粉,两者都可以作为酿制米酒的材料,但是大米需要的酿制条件与糯米不同,且酿制出来的口感也不如糯米。
(3)在探究酒曲的用量对米酒制作结果影响的实验中,C组学生认为2组出现白色霉菌可能是由于酒曲量偏少,酒曲中的菌种在发酵过程中没有成为优势菌种,杂菌成为优势菌种;3组由于酒曲量偏大,相同的发酵时间,产生的酒精浓度大且米粒被过度水解,同时学生也找到了相应的文献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4)D组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30 ℃条件下酵母和根霉菌繁殖速度最快,所以30℃时是出酒量最多的;当温度偏低时,酒曲中的菌种繁殖速度变慢,所以产酒量变少,但如果延长发酵时间,仍然可以发酵成功;当温度偏高时,酒曲中的菌种生长被抑制,杂菌成了优势菌种。
(1)教师提出新问题:为什么发酵使用的容器要擦干净?为什么要先将米饭打散?搅拌时加的水能否用自来水?为什么要在中间钻眼?为什么发酵过程中要用保鲜膜密封?
通过解释环节,学生对米酒的制作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环节提出的新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可以答出。
(2)给出新情境:李子、葡萄、杨梅、猕猴桃等水果表皮会有一些野生的酵母,同时水果中含有大量糖类,因此民间家庭常会自酿一些水果酒来饮用。果酒浓缩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即使直接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被吸收。
教师介绍果酒的制作原理后,请学生借鉴米酒的制作过程,尝试酿制果酒。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侧重点在于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小组合作精神。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自评,侧重点在于本次校本课程中学到的米酒制作的相关知识点、探究活动中的收获与感悟。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活动的完成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本节课原本的设计是首先由教师讲解米酒制作的原理,然后带领学生按照米酒制作步骤体验米酒的制作过程,但这样设计的课程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也体会不到探究的乐趣。于是笔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实施探究式教学,运用“5-E”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米酒制作的因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课后查阅资料,理解米酒制作的原理。在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以及成就感后,通过设置新情境,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请学生尝试酿制果酒,达到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