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2022-11-20 07:23:27李中卫
读与写 2022年7期
关键词:习题数学课程

李中卫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国防大学观坝希望小学 贵州 遵义 563013)

前言

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素养,给出了全方位教育要求。要求教师以爱国、团体等方向,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摆正自身人生观念。在新课标要求下,数学教学工作相应有所调整,增加实践课时,融合高效教学法。开展对比教学方法,选出高效教学策略,完善高效教学体系,逐步提升教学能效,增强学生数量关系的判断能力。组织数学活动、数学竞赛等,从多种实践活动视角,强化学生数学能力。

1.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境遇

在新课标提出后,大部分数学教师以高效教学为目标,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多媒体优势来开展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与调整,,确保教学质量。然而,在课改落实一段时间后,数学教学工作并未获得实质性优化[1]。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学工作,重讲轻练、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处于长时间的知识吸收状态,并未进行充足时间的习题训练与知识转化,难以保证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此方法能够追赶教学进度,极大程度地淡化了学生学习需求,不利于挖掘学生创造思维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进行高效教学时,从知识理解、实践能力、解题技能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在理论讲解中配置习题训练,让学生自主讲解习题解答过程,提升课程知识转化的有效性,是高效推进小学数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2.高效教学融合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路径

2.1 营建浓厚计算氛围。

2.1.1 教学思想。数学课堂应采取“理论讲解+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营建浓厚的计算氛围,缓解数学讲解的枯燥性,增加课堂的竞技性。在习题训练时,教师可采取计时、正确率小组比赛等方式,以提升训练课程的竞技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踊跃性,促使学生融合课程,高效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2.1.2 教学示例。在混合运算教学任务中,教师可采取分组计算、小组竞赛、单位时间计算正确性比赛等方式,营建浓厚的计算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计算,强化学生口算、心算等计算能力。

其一,分组计算。让学生写出至少20种计算方式,结果为60,示例为:20+40。学生在讨论中,给出的计算方式有:2×30、59+1、80-20、15×4等。在小组交流中,四人为一组,每人负责一种运算方式,每人给出5种算法,完成解题。教师可适当提升难度,比如其中五种算法,运算次数不少于3次,示例为:20+(60/2)+10。学生交流给出的答案有:10+20×2+10,20×4×2-(20+30+50)等。

其二,答题比赛。教师给出学生30道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在30分钟内答完,采取线上答题、线上判题方式。在学生答完题目时,会给出学生答题正确率。对学生完整题目用时、正确率进行对比排名,以强化学生答题挑战心理,使其乐于参加习题训练与解答。

2.2 高效技法教学。

2.2.1 教学思想。小学数学中含有部分记忆内容,作为学生数学理解与解题能力强化的重要条件[2]。教师可使用“口诀”、“儿歌”等方式,高效教学。口诀与儿歌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形成高效心算能力,有益于强化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2.2.2 教学示例。

(1)以“九九口诀”为例,能够增强学生乘法学习效率,使其高效给出乘法运算结果。在乘法口诀中,共有9行,从1×1到9×9。乘法计算具有困难性,使用口诀记忆,可高效完成乘法教学任务。教师可利用早自习、晚自习等时间,轮流请学生至讲台,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口诀背诵,以强化口诀记忆质量。

(2)在计算儿歌中,有“十以内加法儿歌”、“认识时间儿歌”等。教师可在教学导课环节,将儿歌融入导课文件,营建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教学有效性。

2.3 实践教学法。

2.3.1 教学思想。高效教学依赖于实践课程的组织与落实,使数学关系还原于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与参悟。因此,对于具有生活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关系,挖掘各主体之间的数量转化方式,逐渐形成数学的运用意识。借助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感悟,反馈于课堂,提升教学效率,以实践活动促教学。

依据修正净雨成果,采用推理公式方法重新进行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并与崇礼水文站流量推求成果进行比较,成果如表7。

2.3.2 教学示例。

(1)以“时、分、秒”教学任务为例。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优先完成六十进制的计算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计算方法。教师可采取换算单位的方式,强化学生时间计算能力。比如4分钟=( )秒=( )小时,以60为因数,是4×60=240秒、4/60=1/15小时;1分30秒=( )分,30/60=0.5分钟,则1分30秒=1.5分钟;145分钟=( )小时+( )分钟,145/60=2.41,则为2个小时,145-60×2=25分钟,则余25分钟。借助大量的时间单位换算题目,强化学生时间认读能力。

(2)时间转化学习完成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时间为实践方向。让学生在周末8点在A超市门前集合,给学生30分钟时间,每人买一瓶水、一支笔、一块橡皮,总金额不超过10元。借助此种实践活动,塑造学生时间观念,训练学生实物价位的计算能力,具有数学实践的综合意义。比如,学生A在20分钟内,购买1.5元的矿泉水、2元炭素笔、1元橡皮,总计消费4.5元,达到教师实践要求;学生B在10分钟内,购买3元可乐、3元炭素笔、2元橡皮,总计消费8元,达到教师实践要求;学生C在30分钟时,提交购物小票,购买5元饮料、25元钢笔、2元橡皮,总计消费32元,超出教师购物金额要求。对于学生C,教师需要对其加减法进行强化训练,以塑造其生活数学意识,确保学生知识转化效。

(3)教师带领学生书写时间规划表。比如,教师让学生给出周末在家书写作业的时间表,让学生在线给出时间表的完成情况,以此强化学生自律性,完成时间实践教学,塑造学生时间观念。

2.4 巧用多媒体。

2.4.1 教学思想。多媒体的巧妙使用,能够高效展示各项知识,清晰给出数量关系,弥补学生联想能力不足,缩短课堂板书的设计与书写时间,具有教学高效性[3]。与此同时,多媒体在习题讲解、导课等多个环节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能够显著激发学生学习思考,减少学生不听课情况,具有高效教学功能。

2.4.2 教学示例。

(1)在“认识图形”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软件,可展现学生日常接触的物品,比如巧克力、足球、文具盒等,让学生说出物体形状。

(2)结合PPT课件中的图形,进行图形分类,问学生图形分类的原因。比如,学生将足球、圆形糖、水杯分为一组,分组理由是“圆面”共同点;学生将肥皂、文具盒分为一组,分组理由是“边缘整齐”。

(3)教师从球、圆柱、长方体等视角,对图片中的物体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区别球与圆柱,理解水杯与足球之间的几何区别。

(4)给学生一组积木图,让学生给出图中的长方体、球、圆柱的个数,锻炼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辨识能力。

(5)课程结束时,对每种几何图形给出儿歌讲解,强化学生记忆。比如,球体“圆圆滚滚”;正方体,“六个面,每面都一样”;圆柱,“上下两圆同等大”;长方体,“六个面,相对两面同等大”。借助儿歌通俗语言,强化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分辨能力。

2.5 学生讲题。

2.5.1 教学思想。在课程复习时,采取学生轮流形式,让学生给出小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出具例题,给出解题思路与过程,以此锻炼学生数学自主思考、课程总结、多方法解题的综合能力。学生讲解时间以10分钟为主。在学生内容梳理、公式书写、例题展示、解题说明各环节中,其他学生可提出问题,锻炼学生数学应变能力。在学生讲解完成时,教师指出学生的讲解问题,比如公式书写不正确、内容梳理不完整等,以此开展复习课程。借助学生讲题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复习,提升课程效率[4]。

2.5.2 教学示例。以“年、月、日”课程为例。在复习课程时,采取10分钟学生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练题,10分钟互动答疑的课程结构,进行高效课程讲解。

(1)在10分钟学生讲解时,会大致给出章节重点内容,比如每月天数、每年月数、每年天数等。学生给出了中秋节最近三年的日期:2021年9月21日、2020年10月1日、2019年9月13日。

(2)在学生讲解完成时,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大小月的区分方式。比如左拳记忆法,凸起对应的月份数,是每月31天,凹位对应的月份数,是每月30天;2月天数的特殊记忆,复习平年与闰年。

(3)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作答。其一,填空题。每年有( )个月,连续两个31天的月份是( )月、( )月;五月有( )个星期余( )天。结合日历学习,学生能够给出一年有12个月的答案。使用左拳记忆法,作答连续31天的答案,是7月与8月。五月有31天,每个星期有7天,则有31/7=4.42,31-7×4=31-28=3天,则有4个星期余3天。利用填空题,可加固学生对年月日特点的记忆。其二,计算题。某科研小队在5月12日下午1点出发,进行森林调查,于7月3日下午1点返回,试算此小队使用的调查时间。此题目侧重考察学生5月、6月的月份天数,5月31天,31-12=19天,6月有30天,7月有3天,加一起结果为19+30+3=52天。教师可从填空、时间计算、判断、分组等题型中,各抽取2道题,让学生作答,考查学生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在学生作答完成时,进行答题正确性判断,在线给出各题的解题思路[5]。学生可提出有异议的题目,由答题正确的学生,为其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评价[6]。如果学生解答不正确,教师重新进行解答[7]。如果学生解答正确,教师无需赘述。采取答疑互动形式,提升课程答疑有效性[8]。

在学生答题与互动答疑过程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借助线上练题、软件判卷形式,提升课堂题目练习速度,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习题练习情况,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采取学生讲解方式,从前期复习、后期答疑两个环节,能够增强学生课程主动性,有效集中学生思想,确保课程教学质量[9]。

2.6 强化教师高效教学能力。在各项高效教学工作落实期间,教师需要融合全新的教学思路来积极学习各类教学方法,以更高效、更优质的视角来开展小学数学引导,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习题练习[10]。教师加强自身高效教学能力的方法:积极收看公开课的讲解方法,学习他人授课的精华,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案[11];努力熟悉各类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制作高品质教学课件,助力教学;开展教学交流,获取高效优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自评、教学互评,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形成教学反馈机制[12]。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采取联合制作课件方式,以《位置与方向》课程为例。方案一:数学教师组结合学过知识,进行内容梳理,关于方向学习内容有“认识方向”;问题讨论,在板书上给出O、A两个点,让学生说出O到A的走法;引导学生进行两个点的角度测量,A在O点东偏南30°位置;带领学生进行路径选择,测量各路径的长度,选出最短路径。方案二: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只小动物,动物起点为A,设终点为O,让学生思考小动物由A至0的走法;引导学生思考A、O两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提示学生使用三角板进行角度测量;给出小动物的行速为10米/分钟,让学生给出小动物由A至0各路径的时间,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测量路径长度,选出最短用时的路径。经教师交流与讨论,最终选择方案二进行高效教学,以此指导学生自主测量路径长度,选出最优路径,增加对方向角度、路径选择的学习印象,达到高效教学目标。

2.7 小组竞赛实践报告。2019年,某小学开展高效课堂实践活动,以数字科技为核心,促使学生熟练运用数学所学内容,正确构建数学模型,高效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中,采取“教”与“学”的平衡方法;关注学生数学能力,削弱数学教学流程;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引导;重视学生智力、德育各项能力开发。在实践中,以智慧学习为首任,构建“自主学习”、“知识反馈”等高效教学体系。

以“混合运算”为实践课题,进行高效教学方法开发。在教学中,引入计算竞赛、传统作业两种对比教学法,对1、2两个班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所选两个班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别为86.5分、86.3分,无较大差异,可进行教学方法对比研究。1班采取分组竞赛方式,2班采取传统作业形式。实践教学方法:(1)1班竞赛组,每周进行一次分组竞赛,1班共分成4组,向学生发放试卷,组内成员试卷题目有差异,单次测试题目100道;(2)2班对照组,每周完成一次100道题的作业练习。经1个月对比教学发现:1班学生混合运算正确率均值为96%,2班学生正确率均值为86%。由此说明:分组竞赛教学法,适用于小学混合运算练习课程,能够高效增强学生计算主动性,使学生计算正确性显著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在进行课程讲解时,教师需从生活视角,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思考,使其逐步形成数学意识。同时,借助多媒体、算法口诀、计算比赛等多样性活动,借助活动的竞技性、团队合作性,强化学生协作思想,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习题数学课程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