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婧
(江苏省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江苏 宝应 2258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各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给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都造成了很多危害。小学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今后是否能够在健康积极的心理影响下成长,与这段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紧密相关。
1.1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只是第一步,教师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措施来达到良好的效果。在上文的例子中,欣赏教育能够起到作用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是怎样去“欣赏”学生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是直白地告诉学生他们具备很大的潜力,还是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两种方法取得的效果截然不同,后者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应该得到加强,要能够因应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其心理成长规律给出丰富的教育形式,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例如,有的小学生比较害羞和胆怯,平时拙于表达。为了打开这些学生的心扉,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引入“心理信箱”等模式,让他们能够通过匿名途径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暂时打开心理的壁垒,放下种种顾虑。随后教师再去进行分析,寻找解决办法,同样通过“心理信箱”的形式,让学生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同时鼓励他们能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能够主动找到教师面对面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越来越具有勇气,其面临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会渐渐得到解决。
1.2 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建设,教师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直接接触者应当积极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在自己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与提升。教育部门和学校层面应当加强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一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座,让广大教师在参与讲座的过程中去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之中去积极运用讲座知识,切实提升整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通过积极心理学来鼓励学生去学习去创造。
2.1 加强交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继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先结合教育教学的大环境分析,主动为学生提供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情绪的出口,与此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社会中信息技术的优势,适当融入微信、QQ等平台搭建师生交流的渠道,与学生成为好朋友,继而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可以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分析,主动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为教师后续的引导打下基础。以语文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写给老师的话”主题写作引导学生,从而让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内心困惑表达出来,继而帮助教师找到合适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谈心。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写作问题、内容、词语用法等给予学生评价;另一方面,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的表达情况,一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苗头,就需要主动与学生谈心,并及时沟通,帮助学生找到心理健康情绪的出口,继而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2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想让心理教育课程真正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就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许多心理问题并不是从表面就能够看出来的,需要教师与学生深入沟通,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心声才能够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使学生敢于与教师说自己真实的想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游戏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游戏之中,在做游戏过程中拉近师生关系。此时教师也可以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在游戏过后要带领学生对游戏中的行为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给予学生一些意见,帮助学生纠正问题。二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单独沟通,将沟通工作常态化,注意沟通时的语言、语气,态度要亲和,切忌焦躁,要有耐心,每次沟通时间不要过长,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也不要急于求成,要做好多次沟通的准备。
2.3 关注个体,因材施教。每个小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相同。面对纷杂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并主动融入多种模式因材施教,从而让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得到解决,教学效果也会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中得到显著提升。针对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情况,教师还有必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之后,实行家校联动共同管理的途径,从而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好个体档案登记。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考虑到学生在成长中不仅会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因此,在发现学生存在问题之后,有必要引入家校联动途径,在家长的帮助下,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行为方式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在私下和家长说“悄悄话”,帮助家长纠正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还给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体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个性化的措施开展教学指导,并适当融入网络中的正反素材,帮助学生正视网络环境,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去面对网络中的不同情况。在针对学生个体情况,融入家庭和社会等资源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4 注重沟通引导,排解生活压力。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面对部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将其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则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心理。老师作为小学生学习成长的领航者,在教导其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其生活事项的管理。注重沟通引导则是教师通过交流谈话的方式“走进”小学生的内心,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释放来自生活的压力。
例如,教师在授课时观察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课间时间与状态颓靡的小学生进行交流。在沟通时,教师首先应选择人流量相对较小的区域,避免小学生敏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其次,应使用较为柔和的语气进行交流,使小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说出困扰自己的事情;最后,教师需要安慰小学生,并针对其疑虑、困惑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老师采用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既能够让准确了解到小学生生活压力的来源,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将之解决,释放心理负担的同时,改善小学生的精神面貌。
3.1 营造便利化的沟通渠道。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想要发挥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心理健康状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展及时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
教师应该和家长构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如家长微信群,对于教师而言,有利于及时地将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措施反馈给家长,对家长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于家长而言,如果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及时的将这种情况反馈给教师,让他们给予正确的指导,发挥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微信群中发布具体的心理健康活动资讯,让家长及时的了解涉及孩子心理的相关知识,或者让他们参与社会中举办的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小学生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品质。
3.2 强化家校合作意识。家长和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发挥家校的合作沟通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要想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意识,树立合作观念,学校首先就要让家长正视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学生的作用,使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教育。学校可以举办讲座,组织家长们在校内或者在线上获得家庭教育重要性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知识普及,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学校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对学习热情不高、活动参与度较低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要注意用平等的语气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学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在学校教育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这样家校双方就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3 联动活动机制。学校合作与教师、学校和学生的教育方式相联系,以确保这种教育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效果,教师和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机制,通过活动加强家校关系,稳定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定期举行家长会或其他形式的活动,召集监护人交流时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一方面,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态度;另一方面,随着学校活动的开展,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鼓励学生在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很多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是由于学习状况不理想造成的。他们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功感和快乐感,而针对学生如何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和快乐感以及对学习的兴趣,而我们则针对对这些学生进行了适当的教育和引导,逐步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给予了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了他们的成功感和快乐感,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4 构建协调结构。考虑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合作特点,学校应建立专业协调组织,提供合作家庭学校教育体系所需的服务,建立领导体制,行政指导和主要负责人与上级委员会合作,在各方的统一领导下,促进协调发展。团结一致。第一,明确各方责任。我们要把指导方针和管理方针结合起来,自力更生,确保家庭学校有序有效的合作与发展,促进教育方案的实施。此协调组织的老师和监护人主要负责审查家校的合作情况,并及时反馈意见,为保证家校合作的长期有效性和发展性,为全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无论哪种教育方式,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都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者、教师之间的合作方式中,学校或家长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4.1 灵活运用沙盘游戏。作为心理学常用治疗方法之一,沙盘游戏具体指借助白沙和相关玩具来开展心理辅导。实际应用过程中,心理理疗师会给予受治疗人员以充足且自由空间,让其按照自我意愿对沙盘内所放置的微缩模型或道具进行自由摆放,创造出与之心理状态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在此过程中,受治疗人员可实现心理状况的自我修复与成长。一直以来,沙盘游戏备受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者青睐且均有深远影响力,可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因此,在日常心理教育课堂中,教师可引入沙盘游戏,将其灵活应运到学生个体或团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此促進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延伸、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自信心。但实际教学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会随着沙子的流动而变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及想象力,如此才可使学生克服语言表达和开放心理障碍,使其能够自主向教师表达自身内容诉求和自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2 丰富教学游戏类型。为了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切实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辅导教学,提升教育成果,并且利用多种形式的游戏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提升其心理健康素养。游戏辅导教学的具体形式与心理健康知识相对应,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环境适应类型,能够促使学生更快适应不同的环境,提升其适应心理。在这类的游戏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并介绍游戏规则等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游戏活动,利用学生对陌生环境的好奇心,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第二,交际类游戏,可显著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可利用此类游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行训练,使其掌握沟通技巧等。第三,竞争合作类游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以及合作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学生的心态,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竞争以及合作意识,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竞赛活动,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其竞赛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需要密切配合、明确分工,做好竞赛活动的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等工作;同时,组间形成竞争态势,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取得好成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巧用亲子游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知道:要想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要促使学校、家庭、社会等联动起来,积极配合教师心理健康教学指导,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实践性作用,全面增强小学生的个人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家长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让家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共建游戏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促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配合家长运用游戏教学的手段,实施具体的家庭心理教育策略。
例如:教师引导家长,充分运用“亲子游戏教学”方法,进行家庭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践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职责,使小学生在具备健康心理的同时,感受家庭氛围的和谐与温暖,从而帮助小学生树立阳光、自信、包容等良好的心理素养。比如:教师设置一些亲子互动的游戏,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并录制游戏视频,指导家长和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学习活动。如:开展户外亲子游戏——“两人三足”“三人四足”活动;开展室内亲子游戏——“我来做,你来猜”“请你像我这样做”等,促使家长与学生进行友善沟通,缓解家长与学生的紧张关系,从而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心态,取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教学成效。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故事法。因为,小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大道理,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来教育小学生,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给他们讲述故事,也可以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讲述。
例如,我们通常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倘若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别的同学听自己的,结果就是小组内同学间谁也不听谁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如果直接使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虽然当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不理解教师教育的深层次含义,往往教育效果不能长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为学生讲述《镜子里的小花猫》的故事,从而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你怎样对待他人,他人就会怎样对待你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次引导,使学生知道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那么别人也会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发言,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下去的道理。教育实践证明,使用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效果更加持久。
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析,总结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主动融入多个视角探讨教学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及时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