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平,薛 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气促、胸闷、喘息等,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高于成年群体,呈显著上升趋势[1]。目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氨茶碱等单独或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哮喘的一线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哮喘急性期发作,减轻哮喘症状,控制气道炎症[2]。然而长期的西药治疗也有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如长期应用激素带来的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负影响[3];国外于2009年就已经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导致儿童发生幻觉等不良反应的报道,2020年美国FDA更是针对孟鲁司特钠可能出现的严重精神健康不良反应增加一则黑框警告[4]。中药在儿童哮喘治疗中展现了独特优势,在改善哮喘症状和多靶点、不良反应少等方面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5]。其中,虫类中药的使用由来已久,实践颇丰。现就虫类中药治疗小儿哮喘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与总结,分析其中西医作用机制,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1 应用频次 经相关数据挖掘及文献整合结果显示,地龙、僵蚕、蜈蚣、蝉蜕、全蝎、蛤蚧为哮喘治疗的高频次中药[6-7]。
1.2 常用配伍 常用配伍按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解表药、平喘化痰药、活血化瘀药[7]。其中,麻黄、防风等解表药常与虫类中药相须以助治理内外风。款冬花、紫苏子、前胡等平喘化痰药与虫类中药配伍以增祛痰平喘之力。桃仁、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与虫类中药配伍以增强活血化瘀、通络平喘之效。
1.3 安全施用原则 虫类中药虽效专力猛,但多具毒性,加之小儿脏腑娇嫩,故临床应用多以“祛邪而不伤正,效捷而不猛悍”为原则,以免损伤正气。此外,虫类中药中含有较多动物异种蛋白,过敏体质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严重可危及生命,需谨慎施用。对于首次服用虫类中药的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适当延长煎煮时间,并加入防风、白鲜皮等以预防[8]。古籍记载及现代药理研究均证实虫类中药全蝎、蜈蚣等均对人体具有一定毒性。临床上多运用合理配伍、炮制加工等方式减毒祛毒。最后,虫类中药物入煎剂多带难闻气味,小儿难以下咽甚至拒药,应在处方中加入生姜、红枣等矫味。
2.1 地 龙 药理研究证明,地龙具有抗组胺、改善支气管扩张、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9]。地龙水提取液对实验性家兔血栓具有溶解作用,能明显降低血小板黏度,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并能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10]。此外,地龙还能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免疫活性,对嗜中性红细胞的吞噬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龙肽能够有效拮抗环磷酰胺,较好地调节免疫功能[11]。
2.2 蝉 蜕 一项动物实验表明:蝉蜕水提取物镇咳祛痰效果显著。不同于直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机制,其作用是通过减少IL-2、IL-5和血栓素B2的含量,使6-keto-PGF1α水平升高,从而减轻慢性炎症,改善血瘀,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12]。另有文献指出,蝉蜕对气道神经节接头有阻断作用,能减少反射反应,又能降低横纹肌的紧张度,起到定惊解痉的作用[13]。
2.3 僵 蚕 经药理实验证实,僵蚕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舒张气道平滑肌和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的功能。王禄[14]认为僵蚕水提液也许是通过调节机体IL-4和IFN-γ的水平以调控Th1/Th2的平衡,进而达到抑制哮喘发作的目的。一项研究显示,僵蚕中所含的多肽及氨基酸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趋化聚集及血管重塑,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15]。其他的研究也表明,僵蚕富含蛋白质,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抗炎、抗过敏的功效;其化痰、解痉、平喘的作用与其类激素样的作用密切相关[16]。
2.4 全蝎、蜈蚣 全蝎的蝎毒含有较复杂的毒性和非毒性蛋白质,对肾上腺素能神经产生作用,有效阻止气道口径缩小,缓解呼吸道痉挛。蝎毒性肽通过降低血液黏度、改变血液流变性等抗血小板凝集[17]。此外,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全蝎-蜈蚣”这一药对对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8]。
2.5 蛤 蚧 实验结果显示,在蛤蚧乙醇提取物含有平喘的有效成分。以蛤蚧体及尾部的乙醇提取物对豚鼠进行皮下或肌内注射,可增强其白细胞移动能力与肺、支气管及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还能有效地抑制由氧化乙酰胆碱所致的痉挛性哮喘,对豚鼠的离体气管亦有明显的舒张性效应[19]。
3.1 祛风解痉 《外台秘要》曰:“风为百病之长,邪贼之根,一切众病,悉因风而起也。”中医学认为风有内、外风之别。外风即为外感风邪,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不耐外邪侵袭,因而外感风邪是小儿哮喘发生和反复发作的首要因素。另外,患儿哮喘发作迅速,时发时止,且发作时呼吸有声、气道挛急,符合其“风胜则动”“善行而数变”的特点。而内风又称为“肝风”,“肝主风”且小儿“肝常有余”,当小儿情志失调,恼郁伤肝,肝阳化风,木火刑金,肝风引动伏痰则易致哮喘发作。如《读医随笔》曰:“哮喘,皆因肝气不能舒畅所致也。”因此,祛风解痉是治疗小儿哮喘的重要方法之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黄吉赓教授认为咳喘乃风邪恋肺不解入络,治疗中可加用全蝎、地龙、蜈蚣、蝉蜕等虫类中药物,取其行肝经,平肝木,搜风剔络之功以平喘止哮[20]。王烈教授亦主张小儿哮喘治疗应重在祛风,而地龙与僵蚕为祛风要药,其自拟方“止哮汤”有搜风祛邪、平喘解痉的功效[21]。刘小虹教授指出,蝉蜕乃肝肺同治之良药,以其轻清透邪之性,与僵蚕为伍,共奏疏风清热、解痉平喘之效。另外,全蝎常与地龙、蜈蚣配伍,以祛风解痉、平喘降逆[22]。徐世杰教授则擅用全蝎与僵蚕,认为二药搭配可祛风解痉、疏解相得[23]。
3.2 化痰平喘 宿痰是哮喘发病之夙根,是哮喘反复发作的物质基础,此为先贤普遍所共识。如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证治汇补》指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而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其中,僵蚕、地龙为化痰平喘常用之品。《太平圣惠方》记载地龙,性寒,味咸,归肝、肺、肾经,乃清热化痰、解痉平喘之佳品。僵蚕味咸、辛,性平,具有化痰散结、熄风止痉之效。《本草思辨录》指出“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蔡小静等[24]认为针对哮病发作时“喉中痰鸣”一症,僵蚕不仅祛风,还可发挥“化痰散结”之效。晁恩祥教授指出“风扰痰阻,气道挛急”是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并强调通过多用地龙、僵蚕、蝉蜕等虫类中药物以加强化痰平喘,祛风解痉之功[25]。国医大师朱良春具有丰富的虫类中药物使用经验,其在临床中亦常将地龙、僵蚕二药为伍以化痰通络、平喘,治疗过敏性哮喘及痰热互结型哮喘效果更佳[26]。
3.3 逐瘀通络 传统中医对哮喘之瘀血认识由来已久,正如清代叶天士认为“久病必瘀闭”,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到:“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近年来许多学者也认识到“瘀血”是哮喘发作的重要病理因素,贯穿哮喘的各个阶段,且基本取得共识:瘀血是哮喘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27]。所以医家在辨证谴方基础上,应用化痰平喘、祛风解痉诸法时,还加用地龙、僵蚕等活血化瘀之品。如虞坚尔教授创新性提出“痰瘀互结”是小儿哮喘反复发作的关键病机。治疗应以“化痰”“祛瘀”相结合,自创“平喘方”,3岁以下小儿地龙用6 g,3岁以上可用至10 g,通络活血祛瘀,疗效显著[28]。赵坤教授认为“痰瘀去,咳喘平”,并强调不论是哮喘发作期亦或是缓解期都应加入活血药,其在自拟方“清肺解毒汤”中加入地龙、僵蚕等虫类中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消痰[29]。
3.4 补益肺肾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先天禀赋、生长发育。哮喘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具有特应性体质,容易生风化痰。如古代医家叶天士曾在《临证指南》提到:“幼稚天哮”。现代医学认为,哮喘患儿往往是过敏体质,伴有荨麻疹、湿疹等病史[30]。且有研究表明,哮喘的发病机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有关[31]。即使患儿无肾虚相关临床表现,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也在哮喘反复发作后表现明显,这正与中医理论“肺病日久易损及肾,母病及子”不谋而合。因此,哮喘治疗还应加入虫类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益肺肾,培植正气,扶正祛邪。蛤蚧味咸性平,归肺、肾二经,具有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之功,可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等症。目前,临床上蛤蚧多以组方形式入药,取得较好疗效。朱良春教授认为,虫类中药不仅具有“虫蚁搜剔通络”之性,亦兼顾补益人体的特殊疗效,其运用“参蛤散”主治顽固虚喘呈肾不纳气者[32]。张念志认为蛤蚧是治疗哮喘之良药,擅以蛤蚧、山药、炙麻黄、丹参、白术等配伍为用,共奏化痰平喘活血、补肺健脾益肾之功,有效缓解气喘症状,降低急性发作期哮喘的发病率[33]。
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地龙、僵蚕、蜈蚣、蝉蜕、全蝎、蛤蚧等虫类中药具有缓解气道痉挛、抗凝、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等功效,使气道阻力降低,通气得到改善,人体免疫力增强,以达到止咳平喘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虫类中药在呼吸道疾病中的使用日益广泛,使其备受医药研究者之重视,在现代药理研究中亦取得优异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名医临床经验、单药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总结,虫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必须从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两方面着手,对虫类中药物的药理机制及配伍规律等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为合理用药奠定理论基础。此外,应运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挖掘疗效更高、安全性更好的虫类中药以扩展临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