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健,牛建海,刘文英,田冀虹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脂肪肝作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是不同致病因子导致的脂肪异常大量蓄积在肝细胞内引起的病变[1]。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生活方式普遍“快餐化”,在我国愈来愈多的人患有脂肪肝。临床研究发现,脂肪肝并非一种单纯的良性、静止的改变,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迁延,对肝脏的损害逐步积累,最终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不可逆转的肝脏损害[2],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不少脂肪肝患者因此产生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脂肪肝已经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进而在临床中逐渐受到人们重视[3]。以中医药来综合调理体质、治疗脂肪肝,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中医学无脂肪肝的病名,中医学的古籍经典将其归于“肝积”“胁痛”“肝著”“痞满”诸证[4]。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5]。目前医家多认为脂肪肝是在多种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下,导致肝脏疏泄、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异常,水液内停,气滞血瘀,水湿气滞、瘀血互相交阻,最终致使肝之脉络阻滞肝体肿胀,终成脂肪肝。认为本病与痰、湿、瘀、积等息息相关,痰浊、血瘀是推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组分。在临床治疗方法上多采用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之法。
我们根据临床实践所见,由于中医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认为脂肪肝与气血关系密切,基于《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6]理论,认为治疗脂肪肝当首重调和气血之法。笔者结合历代医家,认为人以“通”为安,不通则病,以“通”法治疗“不通”,本文基于“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理论初步探讨通法对于脂肪肝的中医论治。
1.1 人之一身不离于气血 气血对于机体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人体中的精微物质,是人生命之本。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交融,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维持所有的生命活动[7],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8]。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活动构成的[9],“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道出了生命的本质即为气也,古语有云“人活一口气”,由此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气机变化的具体体现[10]。气对于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气之交会产生活体,气之活动影响着人的各项生理活动。气有推动、激发、固摄、气化等作用,在人体通过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围绕周身运行[11],通过气化作用,进行人体与外界物质的交换,进行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推动人体有形的津血来滋养人体皮毛、肉、筋骨、脏腑、官窍等所有部位。从而生命生生不息,气参与着人类生长壮老已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12]。
《灵枢·决气》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13]。血在脉管中运行,主要起着输送养料的作用,在肺的输布、肝的疏泄、脾的统摄等多脏腑功能的协调下,布散于周身,营养滋润着各组织器官。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物质之一,也是神的基础。人体血液充足才能保证机体得到充足的濡养发挥正常的作用,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充盛,可保持充沛的精神活动,保持神志清楚思维敏捷。
1.2 气血和畅百病不能生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14]。血的化生与运行均有赖于气的温煦与推动作用,气可以生血运血,为血之帅;而气又存于血中,故血可以载气,为气之母,血为气提供养分,并以有形之体为气提供依附的物质基础,气无所依存则不能独立存在。两者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更是因为两者相互作用,机体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元代名医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人体气血调和,血脉经络气机流畅,气血阴阳之濡养充盛[15],各循其道,在人体周流循环,达到和谐、通畅、有序的冲和平衡状态,共同奉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机体功能正常有序进行,就能保持脑精神明,精力充沛,身心舒畅,体旺形强,益寿延年。
1.3 气血失和终致脂肪肝 对于病患发生的病因及病机,在《内经》中认为不外乎气血阴阳的变化。医家有云:“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阴主血”[16],可见以阴阳来分,血分属于阴,气归属于阳,只有两者协调平衡,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身体健康无恙。若气血失调,则阴阳失衡,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17]。
中医理论重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对于中医学,认为人以“通”为安,人作为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以经络相沟通,气血津液循环周身,畅通无阻,方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诸病源候论》曰:“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18]。当气血循环不畅,气停滞不行则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则痰湿,血停滞不行则成血瘀,产生各种病理产物,相互兼夹互为因果,百病丛生。
人体津液营血等精微物质皆有赖于气的温煦推动作用,以循环遍布身体内外发挥濡养诸脏腑的功能。若因饮食不当,嗜食膏粱醇酒,劳逸失度,七情内伤等伤及脾胃之气;或肝失所养,肝气不疏,气机不畅,克犯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导致脾虚不运,肝失条达[19]等影响了气温煦、推动功能,津液营血运行布散失于常度,气不化津,气不运血,停聚而反成水湿、痰饮、瘀浊,日久相互搏结致膏浊肥气之变,最终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对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20],起着重要的疏通作用;调节情志,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肝能调理气机,影响着气血的运行。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21],以适应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需要,并防止出血的发生。肝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肝之疾病与气血关系密切。
究其脂肪肝的始动因素,皆是由于气不行血、血行失度,气血不通,气血失于调和之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谨守病机……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22]。强调了治疗疾病过程中使“气血调达”的重要性,而“致和平”正是治疗的最终目的。调气和血法可使脂肪肝患者的气血达到“和”的状态,是治疗的关键,使气血通畅,各守其位,气血相随,气血阴阳,阴平阳秘,保持平和。
3.1 通法释义 《说文解字》云“通,达也”“达,行不相遇也”,《周易》言“推而行之谓之通”,故“通” 常含有畅调无阻、通顺之意[23]。我们可溯源于《黄帝内经》,其将“通”的概念,引入了中医学中。他认为无论是人体生理功能、生长发育还是自然界中,亦或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应该是流畅通顺的,以“通”为常态。汉代“通”的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开始得到充分体现和运用,张仲景以“通”治疗脏腑气血津液之“不通”。至南北朝时期东海徐氏首次指出“通可去滞”。
时至今日,通法已成为中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广泛使用。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概括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经典八法,并不包括通法,但通之一法融于其中,无处不在。通法有广义、狭义之别。狭义上乃指宣通郁滞、通利二便之法。我们不能局限于狭义的理解,仅仅将“通”看做“通下”“攻下”之法,我们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只要能使机体气血津液保持流畅,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恢复气血脏腑平衡的方法,如理气、活血、温中、补虚、清热、除烦等所有纠偏祛弊之法,均属于通法范畴。
3.2 通法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
3.2.1 “通”是气血正常运行的基础: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平人贵通,以通为常,血脉流畅,气血充盛调畅,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正常,藏泻有度,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之“通”态。通是人体功能运转正常,各部平衡协调的总称。
气的特性为活力强、不断运动,是构成人体的极细精微物质,其运动变化的方式为升、降、出、入,运行于人体所有有形的部分,我们称为气机。血循于脉中,随气周游全身,气与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同样需要气的推动激发。可见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维系的基本保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气升降出入的正常运行,首先要以机体结构上的通常无阻为先提。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无阻,机体处于“通”的状态,才能保证人体内的各种物质正常及时转运,各组织器官才能正常工作,保持动态协调,维持人体健康。
如果气运行受到阻碍,可出现气滞、气逆、气闭等症。血行不畅,或受阻于脉管之内、或溢于脉管之外,则易产生血瘀、出血。由此可见“通”是保证人体各种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
3.2.2 通法贯穿治疗全程:气血不通为脂肪肝的病机关键[24],《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气脉常通”。《灵枢·经脉》亦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25]。“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而“不通”则为滞、为郁、为壅、为停,对于脂肪肝的治疗,我们同样要以“通”法治疗不通。
气血功能受损导致痰、湿、瘀的形成,三者单独或相合作用于人体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从而影响患者气血、脏腑功能。脂肪肝疾病进展过程中,需强调气血津液功能失衡导致的一些病理产物。脂肪肝非一日而成,其始于气血功能异常,加之长期的痰饮瘀浊之邪等病理产物,日积月累聚于肝而成。由此可见“通”法当贯穿于脂肪肝治疗的全过程,无论疾病的何种阶段,均需灵活应用“通法”,保持气血流畅,如此在临床上对于脂肪肝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3 诸法“通”治因证而施:中医治疗疾病素有“初病治气,久病治血”一说[26]。《临证指南医案》曰:“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27]。其理论思想认为,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病位逐层递进,由病情轻浅逐步加重。基于此在疾病的初始阶段,我们多偏重于调气,疾病日久或中末期,我们多偏重于活血。对于脂肪肝,我们认为在初期多由于紧张焦虑压抑,情志不畅,肝气不畅,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气横逆犯脾,水精布散失常,停而为湿为痰,痰湿互结于肝,肝脉不畅,肝积渐成,发为此病。患有脂肪肝日久,则会渐渐由气伤及血络,气血经络不畅,出现瘀血、瘀毒之邪,停阻于肝,终成肝积。由此可见脂肪肝的形成缘于多脏器功能紊乱,机体气血功能失和,津液输布异常,导致一系列病理产物的形成,阻滞气机,加重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病。基于此我们在脂肪肝初期可以疏肝理气、利湿化痰泻浊之“通”法通和气机,“以气为主”。如小柴胡汤,柴胡之辛,黄芩之苦,复肝之疏泄,通表里气之壅滞。可酌加法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川楝子、苍术、白术、白芥子理气利湿祛痰。脂肪肝日久,瘀血停于肝络,气机运行不畅,当“以血为先”通畅气机,法选活血祛瘀通络。如血府逐瘀汤,选取大量活血祛瘀通经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配以部分理气药,柴胡、枳实、桔梗,使气行则血行。日久正气受损,脾胃虚弱,使脾阳困遏,气血两衰,脾虚则运化输布失常,凝结成积。正如张景岳所言:“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28]。凡此气血虚衰皆可导致滞、瘀久留为积,形成脂肪肝。我们常加重黄芪、大枣、白术、茯苓、当归等补气健脾养血之药,以补脾益气养血,恢复脾胃功能,保证人体气血津液畅通。脂肪肝症情变化多端,必须随机应变。总之,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以气为主”是常法,“以血为先”是变法,“气血兼顾”为总则。无论治气还是治血,皆以气血和顺为目标,都属于“通”法的灵活运用。
脂肪肝的早期治疗以随访、生活饮食控制、运动为主,但部分脂肪肝可逐步累积损害肝脏,随着病情迁延,产生不可逆的人体损害。中医学历代医家对于脂肪肝都有自己的认识,选取的治疗方药繁多,但多认为与肝脾关系密切,治疗上不外乎调理肝脾功能。然人之一身不离于气血,人以“通”为和,笔者认为气血失和导致脂肪肝的发生,本文基于“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理论探讨了通法对于脂肪肝的中医病机及治疗。认为调和气血是治疗脂肪肝的关键,“通”是气血正常运行的基础,以通法贯穿于脂肪肝治疗的始终,治疗上诸法“通”治因证而施,并结合中医四诊信息,判断病之在气在血,治以理气、利湿、祛痰、活血祛瘀等法,进一步丰富中医辨证脂肪肝的理论及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