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绿色理念 收获文明习惯

2022-11-20 04:08李淑芳
读与写 2022年31期
关键词:教师应理念绿色

李淑芳

(福建省云霄县元光小学 福建 云霄 363300)

十九大报告中,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正式纳入环境教育,并在公民教育中纳入绿色生活教育理念。而小学阶段作为培育公民的基础阶段,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绿色文化教育理念具备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推动小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发展,还可促使学生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礼仪习惯、行为举止等,促使学生可在社会生活中获得长久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注重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变,并将教育重点逐渐迁移至学生良好道德价值观、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综合培养的教育目标中,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契合学生发展需求,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1.绿色文化教育建设重点

绿色文化教育重点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1 树立绿色环保理念。绿色环保理念是基于生态文明指导所形成的思想理念,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生态、尊重人的生命、人的价值,建立民主、活泼、生动的教育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和谐发展观念,加强资源保护,注重日常节约,推行绿色效率,促进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个人身心和谐发展。

1.2 形成绿色道德观念。绿色道德观念主要即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形成生态安全观念,对自然环境重要性形成充分认知,关爱并亲近自然,尊重并保护物种多样性,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注重维护生态平衡,以免人的不恰当行为扰乱自然功能、自然秩序。其二,形成生态效益观念,主要即指不仅应注重经济效益,同时还应注重社会效益,淘汰通过牺牲生态利益,换取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落实绿色发展观念。其三,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立足长远视角,推动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长久发展。

1.3 深化绿色环保意识。绿色精神主要是指将绿色环保要求提升至精神层面,促使环境保护成为每位社会公民的奋斗目标、精神要求,依据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深化社会公民责任感、主人翁精神,建立竞争意识与良好的宽容精神;形成文明守纪、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绿色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培养绿色行为规范、绿色语言及绿色思想。

2.绿色文化教育基本原则

绿色文化教育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几项原则,推进校园文明建设,培养文明小学生:

2.1 面向可持续发展原则。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系统性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是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变革的重要教育领域,针对教育领域而言,可持续发展主要即指重塑、变革非可持续的、传统陈旧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类针对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关系所形成的全新认知,但这过程中,若公众并未参与其中,则可持续发展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绿色文化教育正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将可持续发展由理念落实到实践中。

2.2 知行合一原则。绿色文化教育即指通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影响小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行为。所以,绿色文化教育应坚持、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引导学生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实践行为,鼓励学生将所掌握的绿色知识落实到日常行为、生产实践中,避免产生“知而不行”与“知行脱离”的问题。

2.3 素养与知识并重原则。绿色文化教育并未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生态道德观改变。环境理论学中将环境保护提升到伦理道德层面,倡导人类应充分尊重自然,赋予自然道德地位。绿色文化教育中仅有转变以往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新型的生态道德观,才能逐步引导人们的行为趋近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加强绿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文明教育策略

3.1 优化教学,打造绿色课堂。落实并渗透绿色教育的一项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为达到绿色教育目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尤为重要,以此建立绿色课堂,转变小学生固化的思维模式。为此,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3.1.1 教师应创新教学内容。课堂实践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带领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之处,促使学生可在文章的品读过程中产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热爱大自然。教师可向学生播放与地球环境现状相关的视频、图片,逐步树立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教师还可将生态环境知识纳入至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认知生物多样化,并认知到自己也是生物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深化学生环保意识。比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将食物链、生态平衡等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向学生传授,增强环保责任感。又如,教师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可向学生渗透安全用火、水域污染、节约用水、空气污染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再如,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讲述环保主题的文章内容时,可让学生利用英语的表达方式阐述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措施,以此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灵活应用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同时,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更新教学模式,立足小学生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在课堂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趣味教学情境的营造,激发学生绿色环保意识。

3.1.2 搭建绿色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小学生主体地位予以充分的尊重,与小学生间构建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建议、看法,推动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放低姿态,融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逐步构建绿色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绿色高效课堂的构建。此外,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应予以积极的评价,以正面的鼓励、肯定为主,促使小学生可在良好身心状态下学习知识。

3.1.3 制定合理的学科渗透计划。教师应将绿色教育渗透至教学计划与学校工作计划中,教研组在计划制定前,应明确各自分工,开学前每位学科教师应积极钻研教材,从中筛选环境教育知识点,汇总知识点,组建学校绿色教育内容体系,为绿色教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依据。此外,教师还应充分认知到,绿色教育并非仅局限与环境问题与环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是应通过教育的方式,带领学生利用一种跨学科的方式学习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绿色情感、绿色价值观及环境意识,促使学生能够有效识别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自然根源,从中积极探索解决方式,还可延伸绿色课堂。

3.2 无声教育,渗透绿色理念。针对小学生渗透绿色文化教育,仅凭借学科的渗透难以达到教育目标,为全面推进绿色文化教育,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细节之处渗透绿色教育理念,从细微之处着手,针对学生实施无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绿色观念,逐渐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道德价值观。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多种主题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因此,教师可将升旗仪式或主题活动作为主要途径,向小学生渗透绿色理念,发出绿色倡议,带领学生做出绿色承诺,促使学生可从生活中的细节之处做起,自觉保护班级卫生、保护校园环境,将环保意识践行于实际行为中,培养学生绿色理念。针对小学生实施绿色文化教育的另一项重要途径是德育,教师可将德育教育、绿色教育二者有机融合,推动学生绿色情感态度的形成,帮助学生体会爱的深意,调动小学生家国意识,推动自身绿色发展。小学生接受绿色教育的重要场所虽然是学校,但社会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也不能忽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社会的力量,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培育学生绿色理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利用家长课堂、家长会等诸多渠道向学生家长渗透绿色教育思想,形成家校合力,促使学生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下受到绿色教育熏陶。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绿色教育宣传片,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深化学生绿色理念认知,还可在学习平台中上传宣传片,让小学生在放学后与家长共同观看、共同学习。

3.3 绿色实践,践行绿色文明。小学生的亲身实践是培养学生绿色意识的主要手段,学生仅有亲自参与绿色实践,才能不断深化绿色理念,深刻感悟绿色教育内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并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制作手工艺品,创设班级环境,动手实践中小学生将会深刻体会到资源节约重要性,并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小学生环保意识也在无形之中提升。此外,教师还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美德少年等学生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规范小学生行为举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小学生活动热情,还可提高小学生可塑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从中收获成长所需的力量,强化绿色教育亲和力。此外,教师还可在节假日期间带领学生到敬老院等场所提供志愿者服务,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关爱社会、热爱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绿色品格。学生在绿色实践中将会不断深化自身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大自然中玩耍,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在小学生心中根植绿色教育理念。

此外,为加强绿色文化建设,培养文明小学生,与社会结合是一项重要的育人途径,社会与教育的融合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形势,环境教育学校社区化是教育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由环境教育作为契机,将校内教育向校外教育辐射,这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此类活动的参与,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环境意识。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从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绿色观念:第一,应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比如清理公共垃圾、植树、美化校园等,培养学生公德意识,调动学生环境保护责任感、自豪感。第二,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校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多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监测活动、考察活动、探究活动、宣传活动、文娱活动中。第三,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学校可组建环保纠察队、环保小卫生等活动,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中,宣扬生态平衡理念。同时,还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尽可能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饭盒、塑料袋等物品,不可随地乱扔垃圾,学校还可组织“绿色文明从我做起”的活动,深化学生绿色文明意识。

3.4 规范礼仪,深化绿色教育。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保护、宠爱中长大,缺少与家庭同辈间的相处,所以,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多以自我为中心,并未形成温和谦让的品质,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只注重自己需求的满足,却并未重视行为礼仪。更有一部分家长仅强调学生智育的发展,要求学生获得高分即可,对于孩子礼仪的教化也并未予以重视,致使学生并未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人类在群体中交往生存的一项必要能力就是礼仪,同时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基本要求。从宏观角度而言,礼仪教育是对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发扬、传承,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通过礼仪教育的实施,将会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举止,形成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这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针对未成年人所实施的思想教育活动中需找准恰当的时机。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行为塑造、思想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儿童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习惯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在此时矫正学生所存在的不良行为将会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只有加强学生习惯培养才能提高学生思维品德,学生仅要具备优秀的思维品德,才能在今后的社会中获得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将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矫正学生行为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今后的长久发展做好铺垫。教师应强调学生的礼仪教育,规范学生礼仪,深化绿色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后天的引导。所以,为实现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与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协同教育,以细节之处入手,关注点滴小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教师与家长还应言传身教,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化学生礼仪,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实际上,为培养学生周到的礼仪举止,仅凭借学校考试是无法达到这一教育目标的,因此,学校需构建健全的行为评价体系,及时干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在学期末、学期中,教师应与家长围绕学生的行为表现积极沟通,在家校协同努力下,推动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为加强绿色文化建设,培养新时代文明小学生,需从学校教育的多方面出发了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规范学生礼仪等诸多方面着手,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应理念绿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再造绿色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