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倩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云霄 363300)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方式也应该被改革和创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外阅读也是阅读中的组成部分,所以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融合,可促进阅读教学的发展。在当前,课内外阅读的融合中存在着多种问题,需要教师提高对小学教学中课内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并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与此同时,开展组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阅读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质量,只有将课内的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以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阅读内容,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技巧,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意义。
其一,将课内外阅读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阅读内容,以兴趣作为阅读的导向,进而提高自身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由此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对语文学习产生热爱,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质量。其二,将课内外阅读相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新体制的教学中,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阅读的作用,就需要在上课前对教材进行仔细备课,然后将其与课外阅读相联系,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其三,将课内外阅读相联系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1]。在国家的号召下,中小学采用多种手段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阅读融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运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对课上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其四,将课内外阅读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改后,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更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通过阅读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型人才。
2.1 教学理念落后。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会更加重视课内阅读,而轻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脱节严重,不能够发挥课外阅读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家长认为课外阅读耽误学习,即使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也会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完全没有意义,而丧失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会导致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语文阅读教育的开展。
2.2 阅读制度不完善。制度是所有工作展开的重要保障。因此,没有完善的阅读制度会导致阅读效率下降,也让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制度可依,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进行阅读,这会使得学生的阅读质量降低,也不能发挥阅读在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阅读只是作为学生展开教学的一种功能,而不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因此很少有语文老师在阅读方面设立相关的制度,这不仅不利于阅读教育的展开,也不利于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相互融合。
2.3 阅读内容不合适。在传统的阅读教育中,教师很少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关注,这让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选择。阅读内容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三观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和家长对阅读内容不进行严格把控,很可能会让书籍引导学生产生不正当的观念,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资源极其发达的现代,这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进步,很可能还会引导学生误入歧途,为其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
2.4 阅读多样性不够。阅读的多样性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传统的阅读教育中仅仅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并且阅读的方式较为单一,一般是对内容进行解读和进行阅读理解题的训练,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甚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阅读产生厌恶心理,影响阅读教育工作的正常展开。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教师为了推进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很少会运用多种方式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导致传统的阅读枯燥、无味,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3.1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树立正确的理念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将课内的阅读内容与课外的阅读内容相联系,发挥阅读的重要作用,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广泛的阅读,从而对语文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第一,将阅读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生活经验是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资源,只有将生活实践与阅读相联系,使阅读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读懂理解、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产生更加丰富的阅读感受,从而使阅读成为指导学生生活的重要方式。例如,在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秋天的雨》,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雨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课内与课外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发挥阅读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3]。第二,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以教师的角度去对文章进行剖析,将内容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被动的接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根据阅读体验对文章和书籍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阅读是学生将文本与情感相连接的重要方式,教师只有注重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培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更好地融合,发挥阅读的重要作用。第三,教师在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地方文化的渗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教师可以将写作与阅读相融合,让学生在创作中找寻家乡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题,进行阅读和创作。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家乡的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然后将阅读体验转化为文本进行写作。这种方式不仅将课内内容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整合,还让阅读与写作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3.2 树立正确的衔接原则,建立多种制度。在树立正确的理念之后,应该对制度和原则进行改革和创新,保证制度能够始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规范,让学生在制度的规定下提高阅读的效率。与此同时,应该设立正确的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原则,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一,确立学生为阅读主体,培养学生阅读主动性。在新课改之中,将“以学生为主体”设立为改革的基本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按照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阅读方式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教师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阅读理解和阅读感受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教师应与家长共同监督,建立阅读打卡制度。在疫情的影响下,小学生在家上网课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师与学校的监管,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与家长进行合作,建立相应的打卡制度,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按时进行阅读打卡。例如,教师可以每天布置相应阅读任务,让家长确保学生完成后在群里进行打卡,或者让家长拍摄学生阅读的照片上传到群里,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监督。第三,开设相关的阅读课,保证学生拥有大量的阅读时间。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大多在相关的文章之中,这让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达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应该设置专门的阅读课程,然后根据课上的内容对书籍进行选择,让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疲惫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进行相应书籍的阅读,不仅可以使课上内容与课下阅读进行联系,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4]。
3.3 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培养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内容也是阅读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能够将课上课下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学生的观念中,希望阅读内容可以由自己自由选择,但是在家长的观念中,认为教师推荐的书籍对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提高更有帮助。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和把握,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首先,在教师选择古文的阅读内容时,应该尽量选择浅显易懂的,像是教材中《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等,而对于课外的内容也应该尽量选择符合学生阶段性学习规律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与课内内容相联系,课内外阅读在融合的过程中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优良条件。教师应该将相同文章的内容与课内教材相结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其次,教师也应该给学生自由选择课外教材阅读的机会,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以兴趣作为指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中的引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支撑。大部分小学生在阅读中是有兴趣的,在家长和教师的引领下会自发的进行阅读,但是对于阅读内容却不能够正确的识别,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把控。例如,一些学生喜欢阅读一些《读者》这类的杂志,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但是一些学生喜欢看一些言情小说,这种图书不适合小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制止。教师应该赋予学生对阅读内容自由选择的权利,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把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作用最大化。
阅读习惯也是阅读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使课内阅读能够与课外阅读进行更好地融合,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前对目录进行观看,使其首先可以对文章的框架有一个大概的掌握,然后再展开更加细致的阅读。第二,教师可以用联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在对三年级上册文章《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进行讲解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对白话文版的《司马光砸缸》进行阅读,然后再进行本篇文章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体会出本篇文章的含义和内容。
3.4 展开多样性阅读活动,建立评价体系。在传统的阅读中,教师大多采用较为单一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单独进行阅读,这样不仅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让学生产生乏味枯燥的心理,不利于展开阅读教学,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第一,引导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有大量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静下心来,缓解在一天学习中的压力和疲惫感。第二,引导同伴共读。伙伴共读的方式也是受学生欢迎的一种阅读方式。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中对于《四季之美》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结成小组,一组四个人,让每位学生阅读一个季节,然后在课下寻找相关的文章让学生们进行阅读通过这个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相互协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第三,引导亲子阅读。亲子阅读的方式是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合作来完成阅读内容。尤其是一些关于亲情的文章。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和父母之间进行更多的沟通,这也对教师展开语文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引导分享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对文章进行阅读在课上进行分享。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课前十分钟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文章优美段落的分享。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好词好句的积累,使学生遇见较好的内容时可以进行记录,然后在课前与大家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5]。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周设置固定的阅读目标,然后对学生阅读进度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起到监督的作用。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以表扬代替批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必须提高重视程度,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来,对课内外教学进行融合。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正确的方式将课内外内容进行衔接;建立相关的制度,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并进行评价体系建立。只有切实的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才能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未来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