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 杨铭宇 袁超颖 邓智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学习是大学生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然而当下,不少高校学生正面临多重学业压力。不少学生在激发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应对学习压力、学业与生涯规划等方面存在问题。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官方数据,2011年,教育部有关司局披露,近年来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人。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的召开,强调了“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发布了一流本科教育宣言。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颁布,进一步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业指导提出了要求。可以说,随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化以及高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多元培养路径的推进,大学生学业指导越来越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回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现实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非常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针对研究型高校本科生的学业指导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为深入研究研究型高校学生新生适应的基本状况、学业问题的类型、原因以及学业指导的需求,本文以复旦大学为研究案例,以该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即2020级和2019级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调研,共回收问卷508份。其中,2019级学生213人,占比41.93%;2020级学生295人,占比58.07%。学生专业分布较为均衡,涵盖文科、理科、医科、社科、工科五大类。男生213人,占比41.93%;女生295人,占比58.07%。调研对象生源地分布较为广泛,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同时,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该校200余名学生进行了调研,针对正面和负面个案进行深度分析。该校的调研样本对于把握研究型大学本科新生适应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学生对于“学习”的整体态度积极
根据词频分析,谈到“学习”一词,该校学生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三个词语是 “努力、勤奋、自律”,其他词语依次为“考试、快乐、方法、绩点、读书、刻苦、辛苦、效率、时间、专注、看书、成绩、上课、天赋、兴趣、DDL、竞争、问题、踏实、未来、能力、压力、熬夜、笔记、有趣、图书馆”等。学生关于该校学风的评价整体积极。认为学风“好”(39.17%)和“非常好(25.2%)”评价等级的学生占64.37%,选择“较好”选项的占比26.38%。整体而言,受访学生对该校学风的评价较为正面。另有9.21%的受访学生给予一般评价。此外,超半数受访学生表示具有明确学习目标。6.5%的学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51.38%的受访学生表示明确或明确的学习目标,但仍然有39.37%的受访学生认为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2.76%受访学生表示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面临3类以上的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够好、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时间投入不够充分、选择太多注意力无法集中、其他原因等,其中,占比最高的原因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占87%。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学生,遇到的学业问题则更多集中在“学习时间投入不够充分”,占37.5%。值得关注的是,从年级来看,年级变量与学习目标呈负相关,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目标反而变得不明确。相比2020级学生,2019级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程度反而有所下降。可见,该校学生整体学习态度较为积极和端正,但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寻求和建立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调研显示,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与对学校学风的评价、对学业指导的满意度都呈正相关,学习目标越明确,对学校学风的评价越正面、对学业指导的满意度越高。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与学业问题的产生负相关。学生学习目标越明确,学业方面存在问题越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适合的学业目标,是学业指导的重要方面。
2.学生生涯发展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62.79%的受访学生生涯目标不是很明确(56.1%)或没有生涯目标(6.69%),37.21%的受访学生具有明确(32.09%)或非常明确(5.12%)的生涯目标。可见,不少学生对于生涯发展尚处于迷茫阶段,缺少具体的生涯规划。具体生涯目标选择上,学生的毕业生涯目标较多集中在继续深造读研,走科研道路;工作方向则以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较为稳定的职业为主要目标。年级变量与生涯发展目标同样呈负相关,随着年级增长,2019级学生与2020级学生相比,生涯发展目标的明确程度反而有所下降。调研显示,明确的生涯目标与适应大学生活需要的时间呈正相关,生涯目标越明确,适应大学生活需要的时间越短。有明确学习、生涯目标的学生,超半数在一个月内就成功适应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生涯目标的学生,超四成表示仍没有适应大学学习。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生涯发展开展学业指导,帮助学生系统性了解大学的学习框架,树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涯和学习目标,从而提升学习动力水平,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1.学生适应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新生均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具体时长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82.29%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在第一个学期后适应了大学生活,6.3%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在第二个学期后适应了大学生活,另有11.42%受访学生表示自己还未适应大学生活。性别变量与适应时间具有相关性。相比男生,女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更为缓慢。具体原因与性别特点和文化规范有一定关系,需要进一步调研。总的来看,高校学业指导应抓住新生入学首月的关键期。
2.学生学业问题普遍存在
学业发展和生涯发展是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会面临的最突出的两大类问题,其他的问题还包括心理问题、生活适应等。调研显示,95.77%的学生均认为自己的学业存在一定问题,只有4.2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没有问题。学生对于未来可能遇到问题类型的预期,可以分为:学业困难(78.94%)、生涯规划(77.76%)、心理问题(43.7%)、生活适应(30.31%)、其他问题(2.17%)、没问题(4.92%)。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学习生活上的问题的预想有所差异。例如,2020级学生认为未来自己可能遇到学业困难问题,2019级学生则认为可能遇到的是生涯规划的问题。
3.学生学业问题的四种主要类型
学生学业的问题主要包括:动力不足、学习压力、学业心理交互问题和学习时间、习惯、方法类的问题等四种类型。根据2019级学生的反馈,学业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学习时间投入不够充分(58.22%)、选择太多注意力无法集中(55.87%),这两大原因都有超半数人选择。可见,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自由多元也可能会挤压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动力不足(46.48%)、学习目标不明确(47.42%)两个原因也都有超四成人选择。可见,学生对未来发展和学习目的仍有不少迷茫;学习方法不够好(45.54%)、学习习惯不好(44.6%)等技术性问题也均有超四成人选择;有30.99%学生认为自己从高中到大学无法很快适应,选择其他原因的为4.69%。各类问题分析如下:(1)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包括由价值缺失或由自制缺失引起的动力不足。(2)学习压力较大的问题。主要包括由现实生活需求引发和由同伴内卷竞争感增加等。(3)学业与心理交互问题。主要包括心理情绪问题影响学业、过于追求学业成绩导致心理情绪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并未实质影响学业等三种情况。具体主要由现实生活需求引发的学习压力和由同伴内卷竞争增加的学习压力两大类情况。例如,一方面,一些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难题是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和大学生活规划远远无法满足自己未来现实的生涯规划,面对这个难题,学生既不想放弃自己所热爱的、简单的大学生活,也不想放弃未来在大城市扎根的现实需求,这是不少到大城市求学的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由同伴过度竞争所增加的学习压力。一些大学生未能将自己的学习与生涯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其选择和行为往往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调研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反映的根本问题还是当代大学生未能客观深入认知社会、大学和自我。同伴之间的攀比可能使得学习压力盲目增加。(4)学习时间、习惯、方法类问题。主要体现在:由心理情绪问题导致的学业问题、由自我完美主义导致的心理问题等。例如,由于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所理解的“优秀”成了成绩好、表现好的代名词,被他人的眼光所绑架,导致自己无法思考出真正适合个人的发展道路而出现随大流的心态。
1.学生学业指导需求具有时间性
不同时期,学生学业问题的显性程度、期望学校给予指导的内容以及满意度均有所不同。平时在校期间,学业困难、心理问题、发展规划、生活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疫情期间其次;寒暑假期间,除了发展规划问题特别凸显以外,其他类别问题的发生情况相对较少。例如,2019级学生在2020年遭遇了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学习方式和状态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对于疫情影响下希望学校着力提供的学业支持,62.91%受访学生认为需要在内容层面加强学业指导和支持,46.48%受访学生认为需要着力改善和丰富学业支持的形式。不同时期学生期望重点指导内容也有所不同。平时在校期间,学生最希望获得学业课程和学业规划相关的指导;疫情期间,学生对学习技能和生活心理的学业指导的需求上升;疫情期间,40.38%的学生认为学业压力减小,原因主要集中在可以自由分配时间、同辈竞争压力减弱;41.78%的学生则认为学业压力增大,原因主要集中在学习不认真等。另有5.63%的学生表示在线学习模式没有什么影响。寒暑假期里,学生则更期待学校提供职业规划相关的指导。学校学业指导体系在不同时期对学生学业指导的效果反馈也有所不同。学校的学业指导体系具体落实在“平时在校”“疫情期间”和“寒暑假期”三个时段所获得的效果有明显差异。平时在校期间学业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最大,但在疫情和寒暑假期等离校状态下,学生普遍认为此类的指导效用相对不显著。
2.学生寻求学业指导的路径相对多元
调研显示,在学业上需要帮助时,88.39%学生倾向于自己解决,70.67%学生选择向学长学姐、班委及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向专业教师咨询的为24.8%、向辅导员咨询的为22.83%;选择参加学校有关部门提供的活动仅为10.63%;选择向书院导师咨询(4.53%)、向心理咨询师(4.13%)咨询相对较少,此外选择咨询业界人士的比例为2.36%、选择其他路径的为5.91%。可见,目前学生更倾向于与自己平辈且熟悉的学生寻求帮助,再次是向辅导员和老师等长辈寻求帮助,最后才是向校级有关部门寻求帮助。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学生心理方面的特点,也有高校学业指导的客观因素。参考学生对于目前接触到的学业指导人员的评价(1-5分),47.6%的受访学生都选择了5分的选项,总体上对其提供的学业指导服务较为满意。其中,辅导员是受访学生最为认可的学业指导群体,其次是班委和专业教师。
3.学生关于学业指导体系的了解度有待提高
调研显示,受访学生对于学校学业指导体系的了解程度处于中下水平,平均分为2.95分(满分5分)(选择“一般”为49.41%、“基本不了解”与“基本了解”均为21.26%、“完全不了解”为5.31%、“非常了解”为2.76%)。对于学业指导体系非常了解的学生,对学业指导体系的满意度也更高;对于学业指导体系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则在满意度上相对较低。校内不同层级单位所开展的新生教育和学业指导活动在新生的了解和参与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学生对于班级层面开展的活动了解的程度较高,参与度也最高;对于学院组织的相关活动“了解但未参与”最为常见;相对而言,不了解学校方面开展的相关活动的学生数量最多,且参与的意愿也低于其他选项。
4.学生关于学业指导体系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针对2019级学生调研显示,学生对于该校目前学业指导体系整体满意度为中等偏上水平,评分为3.54分(满分5分)(满意:41.78%,一般37.09%,很满意11.74%,不满意7.51%,很不满意1.88%)。学生所在年级与其对学业指导的满意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两个年级对学业指导满意度的分布较为相似,多在“较好—好”这一区间,相较而言,2020级本科学生对学业指导的满意度更高,31.8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好”的选项。受访学生对学校、书院、学院、班级四个层面存在的学业指导体系的评价有明显差异。其中,班级层面设置的学业指导体系是学生最为满意的,其次是学院和学校层面设置的学业指导体系,学生持相对满意的态度,而对于书院层面提供的学业指导学生的评分相对较低。根据访谈反馈,班级层面的学业指导更受欢迎与班级学业指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朋辈之间熟悉度较高有关。
从研究型高校学生学业的现状来看,学业始终是学生关心的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研究型高校学习任务重,学生对学习的要求较高,学生朋辈竞争压力大,出现各类学业问题的比例很高,类型较为复杂,学业问题同时引发生涯问题、心理问题等的情况较多,学生对学校学业指导的需求很大,期待很高。而中国研究型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整体上仍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对标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型高校应给予学业指导高度重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业问题与思想引领、生涯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结合起来,综合施策。研究型大学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更加注重以整合和系统的思维推进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加强机制建设,联动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形成学校-学院或者学校-书院-学院分级主导管理,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业指导体系。具体应着力加强问题研判、加强多元供给、加强队伍协同、加强系统宣介四个方面。
当下,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学习的环境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学校加强需求调研和问题研判。高校学业指导应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建立预警和跟踪机制,开展精准学业指导。学生的学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习动力缺失、压力水平异常、方法习惯偏差、心理问题交互等方面。例如,针对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应以生涯指导带动学业指导,助力学生树立长远目标,进一步确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通过更多朋辈成长,特别是“逆袭”的案例,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重新树立信心。鼓励学生从小处着手,改变自我,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个人学习原动力。针对压力水平异常问题,应在制度设计上尽量避免过度“内卷”,引导学生多元发展的思维,关注自身成长性、纵向发展,不要过度在意横向的比较。引导学会做“减法”,甚至有意识地进行“降维”以实现自我调节。借鉴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等,提升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注意力。针对学业心理交互问题,应加强思想引领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摆脱周围人的眼光和对他人看法的依赖等错误思想观念,思考真正能让自己幸福、促进社会进步的未来,找到自己内心认同,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学习与心理交互问题的学生,应引导学生积极与辅导员、身边同学、朋友的沟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个人存在的价值,学会接受生活的不如意和不完美,为改造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推动,在行动中消弭对现实的失望。加强家校协作,与家长共同努力,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独立成长,同时要特别引导学生增强集体观念,更好地融入寝室班级,从而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缓解焦虑情绪。大力推进生涯指导,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明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未来目标。针对方法习惯偏差问题,应引导学生从调整作息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学习工作作息,学会时间和自我管理,避免拖延。引导学生做事保持专注,强化目标意识,制定计划。提升执行力,从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找到学习状态,平衡好学习和生活开始,先制定短期目标并加以施行和完成,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构建学业预警机制,加强教务与学工部门的联动,职能部处与专业院系的互动,建立跟踪随访机制,及时进行问题纠偏。
学习内容的多元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学生学业指导需求的多元性。学业指导在内容上不应仅仅局限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应从价值引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生涯发展、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进行立体化的构建。在形式上则应不拘泥于特定形式,根据需要提供各种规模的学业指导,并大力推进“一对一学业指导咨询”,提升学业指导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时间维度上,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学校学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多元需求和多重期待。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凸显的适应问题,应结合课程、讲座、活动等多元路径更有针对性地加强高中到大学阶段的适应衔接,将学业指导与新生入学教育、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理念、学习方法、大学专业等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了解大学,了解学习资源的渠道和获取路径。针对二年级学生,应注重专业方法的基础训练等专业启蒙、可迁移能力的培育等。针对高年级学生,应着力将专业学习与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结合起来。学业指导的供给主体上,教务处、学工部应着力加强通用性学习能力的培育;大类书院应着重结合专业大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促进跨学科交流;专业学院应着重结合专业特色和生涯发展,以生涯启蒙、专业教育引领学习指导。通过调动学校职能部处、大类书院、专业院系等不同层级的积极性,构建内容上多元丰富,层次上循序渐进,渠道上便捷透明的学业指导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学业指导。
师生、生生间充分交流是学业指导开展的重要保障,应高度重视学业指导队伍的分类指导,通过机制设计激励各类师生参与学业指导。总的来说,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学业指导队伍保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更为紧密的师生互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实行书院-院系双院制的高校而言,应进一步加强书院导师、辅导员、学生骨干以及其他专业指导人员在学业指导体系中的功能。着力调动专业教师或书院导师的积极性,将导师制落实到位,加强辅导员参与学业指导的制度保障。高校学业指导还应特别注重发挥朋辈的引领和互助作用。调研显示,学业问题发生时学生更倾向于自己或向朋辈寻求帮助。从优秀学生个体来看,全面发展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生涯发展目标,有所专长并能较快适应和融入学校学习生活。这些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够较快适应大学学习,合理分配个人时间;对于生涯发展有自己的目标,或者持开放态度,乐于广泛尝试;往往有较突出的特长,并能找到志趣相同的朋辈,建立良好的关系。调动这些优秀学生朋辈的积极性,对于弘扬优秀校风学风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一些高校在学业指导方面虽然提供了不少资源,但存在计划性不够,系统性不强、渠道不够透明,宣传不够充分、信息碎片化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于学校学业指导的了解度、参与度不够,满意度不高,从而降低了学业指导的效能和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在学校层面加强学业指导的整合与宣介,营造人心向学的校风学风,全面提升系统化、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学校层面的统筹协调,加强场地、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供给和引导,通过指导人员、指导时间、指导场所、指导内容的相对固定化和程序化,为学生提供可及性、预期性、针对性、连贯性较强的学业指导。另一方面,综合运用各类新媒体、新载体,如加强公众号、直播、录播、播客等的运用,创新传播方式,构建线上与线下相交融的指导体系,提升学业指导的便捷性、交互性、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