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乾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并依旧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接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极大程度地便捷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传递更有效率。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了手机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所带来的危害。小学生正处于他们人生发展的启蒙时期、关键时期,正是学习各项技能、充实知识的黄金时期,亦是其情感发展、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与手机的接触时间长,时间自由度大,以及大多小学生尚缺乏监管和自制力等原因,在小学生这一群体,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的手机游戏沉迷现象尤为突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通过调研某小学高年级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现状,希望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为其手机游戏沉迷的预防提供建议措施。
本次研究总共调研了285名小学高年级学生,其中,每天玩手机游戏超过2小时的学生占总体的18.6%,每天玩手机游戏介于1~2小时之间的学生占总体的30.9%,可见,接近一半的学生每天至少会拿出1个小时用于玩手机游戏。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手机游戏沉迷发生率较高,手机游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发展较为迅速。随着家家户户安装无线网,而且移动数据上网价格越来越便宜,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很多家长也给孩子配备了手机与iPad等电子设备供学生学习娱乐,使得他们能够实现随时随地上网。这都给小学高年级学生玩手机游戏提供了外部条件。此外,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自控能力非常弱,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一旦接触手机游戏,又得不到有效干预时,自控能力不足的小学生就会深陷其中,形成沉迷现象[1]。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不只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手机游戏沉迷不仅仅是小学生自己的问题,也是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的混合产物。
从微观上看,是否有手机游戏沉迷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有手机游戏沉迷倾向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这也与以往很多研究相一致。导致男生手机游戏沉迷发生率高的原因可能与男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关,从生理层面来看,大多数手机游戏以暴力攻击为主,这是更加符合男生身心需求的,而且男生对手机的操作更敏感熟练,思维更活跃,很容易被手机游戏所带动。从心理层面来讲,男生自尊心更强,较少外在地暴露自己的情绪,更易选择手机游戏这一较为隐秘的方式宣泄,也就增加了男生手机游戏沉迷的风险。相对女生,男生的自控力更弱,玩起游戏来更容易不受控制。因此相对于女生,男生更容易发生手机游戏沉迷现象。
学校层面,学校类型对小学生手机游戏沉迷有着重要影响。笔者观察发现在重点小学,学生有手机游戏沉迷倾向的比例最小,这与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校风严谨有关,教师也会用合理方式引导学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相对而言,乡镇的普通小学,手机游戏沉迷比例明显要高一些。分析其原因,学校氛围差是小学生手机游戏沉迷的风险性因素。氛围较好的学校,往往会组织更多培养学生健康爱好的活动与课外班,让学生对手机游戏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学校氛围不好,课外活动少,学生就会对课余时间缺乏管理,在作业完成以后有大量时间用于手机游戏。除此之外,学生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越好,手机游戏沉迷率越低。同学和老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是最多的,与老师同学关系不好,会导致学生不愿参与到课外活动中,甚至不愿意来到学校。同学老师的不友好助长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的厌恶。而虚拟的手机游戏世界让这部分学生在游戏胜利时感受到了自己的被尊重与理解,从而更愿意与虚拟游戏世界的陌生人相处。
宏观上看,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手机游戏沉迷情况有重要影响。当社会环境中人们都倾向于用手机打发时间时,学生会出于模仿,将自己沉浸在手机游戏之中。一些学生本来对手机游戏没有太大兴趣,却因为大家都习惯在社交场所盯着手机,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在当前“低头族”越来越多的影响下,小学生更容易产生游戏沉迷行为。
小学高年级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更多是一种社会问题,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必须加以高度重视。我们在识别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手机游戏沉迷的风险性因素后,要加以预防并减少手机游戏沉迷现象的发生[2]。社会工作是一门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可以很好地应用到这一现象中去。我们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手机游戏沉迷提供预防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我们可以建立一套风险性因素识别体系。将具有性别为男性、家庭氛围差、父母曾分居或离异、学校氛围差、与老师关系差这些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重点关注,消费情况比周围人高的次要关注,对于与父母亲关系差、与同学关系差、所在社区文化氛围差的也要关注。这样建立一个三级识别体系,通过这些学生一些外在的特征,我们可以较快判断他是否具有手机游戏沉迷的风险。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重点关注具备风险因素的小学生,在平时多加预防,对所有小学生进行宣传预防,对具有风险性因素的个体及时开展支持小组。
个人层面,作为一名高年级的小学生,虽然自制力往往较低,但是应当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身抵抗手机游戏诱惑的能力,学会约束管理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理性的娱乐观。游戏世界固然精彩,但是,要明白自己是现实世界中的个体,一切问题要在现实中解决,而不是通过手机游戏来逃避。特别是男生,更要学会拒绝手机游戏世界的诱惑,于现实生活中寻找个人价值,学会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家庭层面,父母要给高年级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尽量减轻父母分居或离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在发现学生父母有分居或离异的情况时,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焦虑不安,帮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家长也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零用钱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理性的金钱观,适当消费。
学校层面,学校应该关注学风建设,加大对学校纪律风气的管理,通过校风校纪的整改,为小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多组织课外娱乐活动,像课外阅读,运动会等,老师也应该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成长。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可以加深同学间的友谊,保持与老师同学的友好关系。
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纠正非理性信念
在识别具有风险性的小学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他们手机游戏沉迷。学校社会工作者这个时候就要联合家庭,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学生和其父母正确认识手机上网、手机游戏行为,对手机的使用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可以通过个案会谈的方式对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咨询辅导,帮助他们树立理性的手机使用观。根据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小学生之所以会对手机游戏沉迷,是因为他们受到不良倾向和学习压力事件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手机游戏活动存在错误认知。因此在个案会谈过程中,可以应用理性情绪疗法。首先,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导致学生对手机游戏沉迷这一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如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寂寞无朋友陪伴、自我效能感低下、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爱与尊重,只有虚拟的游戏世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接着,在了解到不合理认知后,让学生意识到沉迷手机游戏行为是由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的,让父母带着学生挑战不合理信念。如感到自己独孤寂寞无人陪伴,父母就可以说“那为什么不和我们聊聊呢,我们特别愿意听你讲讲,聊聊你的生活你的学习”;如果觉得自我效能感低下,父母就可以给予其鼓励和支持;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的,父母可以表扬他们,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发现自身闪光点。在挑战不合理信念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了解自己,同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也有利于打破父母与孩子之间原有的隔阈[3]。在之后的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也可以通过相互挑战不合理信念的方式进行沟通。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他们内心的非理性信念,缓和与父母关系,增加之间的沟通,同时学生会正确看待手机游戏行为,理性正确地进行游戏,逐步减少游戏时间。
2.小组活动增加学生、师生关系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活动时间较长的地方。小学生在学校多以小组或群体的方式进行学习或娱乐活动,因此本文认为运用小组工作的社工手法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组员的力量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手机游戏沉迷行为,依靠团体的资源避免手机游戏成瘾。
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手机游戏沉迷主题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活动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是“正确认识手机游戏沉迷”,将具有风险因素的学生聚集在一个小组,通过两次小组活动帮助他们对手机游戏沉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一次小组活动主题为“我来定义手机游戏沉迷”,成员通过互相分享,了解每个学生对手机游戏沉迷的不同定义;第二次活动主题“手机游戏沉迷可怕吗”,组员分享故事或亲身经历,继而通过一组数据和相关纪录片,加深组员对手机游戏沉迷的认识,提高预防意识。第二节是“手机能做什么”,通过一次小组活动了解小学生平时对手机的使用情况,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网络。“手机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分析他们觉得带来的是好处还是坏处。第三节是“深入现实生活”,通过两次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看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第一次活动为“同学情深”,同学是并肩同行的重要伙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保持与同学的友好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身边生活。第二次主题为“老师是后盾”,这次活动邀请老师参加,让老师分享与学生相处的点滴,并表达对学生的支持与鼓励,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从而预防手机游戏沉迷。
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却也成为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沉迷游戏的罪魁祸首。本文从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层面分析了小学生手机游戏沉迷的风险性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