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鹭,翁端怡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即,阳气乃决定人类性命寿夭的重要因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促进机体各项机能顺利完成的基础。其具有温煦作用,火为阳之象,火能提供热能,故可确保脏腑机能活动所需的热量,以此维持五脏系统机能的正常活动;兼有卫外作用,如《生气通天论》曰:“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知阳之位在外,又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密则卫气得固,而《灵枢·本藏》有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卫气得固则可防御外邪、固护肌表,驱邪外出、促进康复,调适寒温;亦有推动作用,故可推动精气血津液生化、输布、转化,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活动。因此在临床诊治疾病中需重视温补阳气。温阳这一思想始发于《黄帝内经》[1],至南宋时期陈文忠在其基础上以元阳为本立论,强调小儿脏腑娇嫩,以阳气不足证较为常见[2],力倡固养小儿元阳,擅用温补扶正之法,撰写了《陈氏小儿病源》,该书成为了儿科温阳学派的开山之作。陈氏创燥热温补之剂以治痘疹出迟倒塌、阳气虚寒者,成为以温补法治疗痘疹的创始人。其书《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提到:“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故提倡育儿要法乃固护阳气。而后,温阳学派经后世历代医家不断演绎而渐趋完善。基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即“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温阳学派认为小儿不耐寒凉攻伐,当注重固护小儿阳气,治疗应多以温阳扶正为主[3]。所谓温阳,当以温肾阳为主。肾乃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之元阳,是小儿生长发育之根本,起着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五脏六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若肾阳不足,机体失于推动、温煦,则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五脏六腑所职功能失司等病变。因此,在临床诊治小儿疾病中,应重视肾阳的温固。
儿童遗尿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参考2014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4],小儿遗尿是指年龄≥5岁的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且持续3个月以上。大年龄的儿童诊断标准可适当放宽夜遗尿的次数。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ICD-10)[5],为5岁或5岁以上小儿,每月至少有1夜尿床,持续至少3个月。这样可扩宽诊断范围,使这类患儿可以得到正确的干预及指导。目前,据调查显示,小儿遗尿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5岁约为11.8%,5-18岁约为4.07%[6],但其中约有0.5%~2%的人到成年仍患有此病[7]。长期的遗尿对小儿的身心及家庭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该病的治疗对此类患儿及其家庭意义重大。目前,西药治疗以警铃法及药物疗法为主,其中药物疗法包括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抗胆碱能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及中枢兴奋药等[8],但整体疗效欠佳,复发率高,且药物疗法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中医在治疗小儿遗尿症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且疗效确切。儿童遗尿症属中医学“遗尿”“遗溺”范畴,参考《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遗尿症》[9],可将其分为下元虚寒证、肺脾气虚证、脾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但在临床辩证治疗上以下元虚寒证多见,究其本质以肾阳不足为主,治以温阳补虚为法。
《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有云:“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故言儿童遗尿的病位在肾与膀胱,多责之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或后天调护失宜,阳气虚损。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寓元阳,主封藏,主水,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肾阳充足,得以温煦膀胱,调节膀胱气化功能,若肾阳不足,闭藏失司,固摄无权,膀胱失于温养,气化功能失调,水道失于约束而致遗尿。正如《证治准绳·幼科》所言:“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拘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又有《诸病源候论》提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肾主水,肾气下通于阴,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膀胱为津液之腑,既冷气衰弱,不能约水,故遗尿也。”结合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的体质特点,可知小儿肺、脾、肾常不足,而肾又主一身之阳,肾阳虚损,肺脾失于温煦,其脏腑功能则多受影响。
就五脏六腑功能而言,肺、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与儿童遗尿亦关系密切。肺具有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可推动、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排泄,而肺气不足则其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司,水液输布失调,膀胱固摄功能失职而遗尿。脾在水液代谢中起枢纽作用,升清降浊,脾虚则运化失司,升提无力,故而水饮失制而自遗。正符合《金匮翼·小便不禁》中说道:“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三焦主疏通水道,运行津液,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之言,故而小便的生成及排泄皆与三焦功能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儿童遗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但其关键在肾与膀胱。
古有言“反之小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其固涩者,有约束膀胱、固涩小便之意;塞源者,有温补下元之意。结合上文所述,本病的治疗当以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为主。然临床证型多复杂,且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体质特点,一脏得病,常易累及他脏,故医治上多需通过辨证论治,在以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为主的基础上,兼以宣肺、健脾、疏通三焦等,以达到标本兼治之效。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拟温肾缩尿汤,其方组成如下:肉桂5g,附片6g,菟丝子15g,桑螵蛸15g,金樱子15g,覆盆子15g,益智仁10g,石菖蒲12g,桂枝6g,白芍6g,麻黄6g,麸炒芡实15g,炙甘草3g。方中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乃“通十二经纯阳要药”,肉桂可“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二者相合以培命门之火,达温补下元之效;菟丝子、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皆为固涩之品,共奏温肾固精缩尿之功;益智仁、麸炒芡实二者合用既可补后天以滋先天,又可取其固精缩尿之效,达到标本兼治之功;膀胱乃州都之官,主气化出溺,故以辛温之桂枝,温阳以鼓动气化,可温通膀胱经。然全方药味偏于温补,恐温阳太过,故加用白芍以敛阴,防阳盛伤阴,又合桂枝调和营卫,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所言:“营卫相随,通行经络,以营周于身,环流不息,营阴有阻,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桂枝合白芍,营阴内守,卫外得固,尿液不致输泄无制;遗尿的小儿于睡中小便自遗而不自知,多从下元虚寒,肾阳气化失常而致清阳不升,神明失用论治,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该病的发病机制与睡中唤醒反应和脑干功能异常有关[10],这与中医神明失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方中配伍麻黄、石菖蒲,《神农本草经疏》中提到:“麻黄禀天地清阳刚烈之气。”《证类本草》中称石菖蒲可“止小便利……久服轻身,聪耳目,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二者合用可兴阳化气、开窍醒神。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可缩短睡眠延续时间,水提液和醇提液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11]。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可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并间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肾经递质的释放,并且兴奋中枢[12];加之炙甘草以调和诸药。纵观全方,以温肾培元,固精缩尿为本,兼以宣肺、健脾、疏通三焦,标本同治,重在治本,既能改善患儿遗尿症状,同时又能从根本上调治其阳气不足的体质。
长期的遗尿不仅在生理上给患儿带来许多不便,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儿的心理,患儿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受挫,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烦躁、自卑等负面情绪、学习能力下降等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这对患儿培养健全人格及健康发育极其不利。
因此,仅仅从药物上给予治疗是远远不够的。患儿家长应对遗尿患儿加强关爱与理解,鼓励患儿消除焦虑及紧张的情绪,建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并积极治疗。同时家长要多加注意患儿的饮食起居生活,例如:1)睡前避免观看惊险刺激的相关影片、游戏等;2)避免服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晚餐尽量避免水分过多的食物,晚餐后避免饮水或食用水果,中药汤剂于白天服完;3)禁止练习游泳和滑冰,二者皆易诱发遗尿;4)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对于便秘的患儿,积极治疗便秘;5)避免受寒,做好足部及腰腹部的保暖措施;6)白天可通过延长患儿2次排尿之间的间隔时间,以训练患儿膀胱贮尿功能。晚上临睡前让患儿排尽尿液,掌握患儿遗尿的规律,于夜间定时唤醒患儿,让其醒后自主排尿,以期养成自觉排尿的习惯,经过治疗一段时间,逐渐减少唤醒次数[8]。
练某,男,5岁,以遗尿4年为主诉于2021年3月2日就诊。患儿4年前开始出现夜间尿床,1次/夜,睡眠较深,难以唤醒,无其他不适症状,平素畏寒肢冷,精神一般,纳欠佳,小便清长,大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未予治疗。经查血常规、尿常规、尿细菌培养、骶尾X线摄片均无明显异常。中医诊断:遗尿。证属下元虚寒。治宜温肾培元、固摄止遗。方选温肾缩尿汤,处方:肉桂5g,附片6g,菟丝子15g,桑螵蛸15g,金樱子15g,覆盆子15g,益智仁10g,石菖蒲12g,桂枝6g,白芍6g,麻黄6g,麸炒芡实15g,炙甘草3g。颗粒剂,日1剂,分两次沸水冲服。并给予家长关于患儿饮食起居生活及用药的辅助治疗指导。
连服1个月后,患儿夜间遗尿次数减少至1周2-3次,精神较前好转,纳食稍增,畏寒怕冷消失。继服2个月后患儿遗尿止。
按:本例患儿因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不足,下元虚寒,膀胱约束无力,进而出现遗尿;肾阳不足,形体官窍失于温煦,故而畏寒肢冷;肾阳不足,火不暖土,日久脾阳失煦,纳运失司,则纳食欠佳。结合患儿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符合下元虚寒证,故予温肾缩尿汤,以肉桂、附子温肾助阳、培补下元,兼以菟丝子、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诸多收涩之品以补肾固精缩尿;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益智仁、麸炒芡实合用温肾健脾;麻黄、石菖蒲合之以兴阳化气、醒神开窍,如此则能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临床上,儿童遗尿证型多见下元虚寒,以温肾缩尿汤治疗后,症状消失,使患儿摆脱遗尿之苦。
临床上,在诊治儿童遗尿时,当明确病机,以温阳之法为基础,通过扶助小儿阳气,以达到温养下元、固摄膀胱之功,从而缓解症状。基于小儿乃“纯阳之体”,阳气对其生长发育、疾病的康复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温阳法对儿童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温阳法虽然多以辛热助阳之品治疗儿童疾病,但只要辨证准确,组方得当,不仅疗效显著,且较长时间服用也未见阴阳偏颇之表征。在跟随导师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温阳法在儿科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可治疗儿童多种疾病,根据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生理特点,凡涉及肺脾肾阳气不足等均可使用温阳之法,而具体用药则随证灵活组方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