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燕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实验幼儿园 江苏 如皋 226500)
教育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规范的教学科研方法,它需要教师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借助自身感官或者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在规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教育现象进行有准备、有计划的考查和记录。在幼儿园开展教育观察活动,有助于老师挖掘每名儿童的潜力,并且,通过观察他们在各类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表情变化来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创设更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活动。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教育观察活动应当贯穿于儿童各项活动的始终,而且,不同的活动类型对幼儿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活动内容开展侧重点不同的教育观察。
1.1 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观察。幼儿教学活动就是指老师根据幼儿园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具体化的活动设计,并依照这个计划对儿童开展教育活动。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每名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并且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还能通过观察结果对学习活动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幼儿的学习需求,实现科学的活动指导[1]。
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观察主要分为幼儿动作技能、认知水平、社交情感、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内容。动作技能包含了平衡能力、肢体协调性、动作灵活性、运动耐力以及幼儿的力量;认知水平包括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注意力时长、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性思维、推理能力、想象力等等;社交情感是指幼儿的人际沟通意愿、情绪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沟通能力是指儿童是否具备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阅读书写技巧等;适应能力则是指幼儿在全新的环境中是否能够保持日常状态,对于周围的新鲜事物能否顺利接受等等。
1.2 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教育观察。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也是使他们放松身心、展现自己的最好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各种表现会更加自然,还会流露出最真实的情绪,所以,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开展教育观察,能够帮助老师了解儿童最真实的样子,并以此为依据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游戏活动指导[2]。
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观察内容包括儿童个体能力发展和游戏过程指导。对幼儿个体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察又包含了诸多方面,如对颜色、形状、长短、大小等元素的分类与整合能力、对事物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沟通交流环节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对具体道具的使用能力等等。老师通过观察这些细节内容,可以更快速的区分出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加深对他们个性的认知。
对游戏过程的教育观察主要是为了让老师更加明确应该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儿童提供什么样的玩具材料,设计什么形式的游戏活动等,并且能够及时解决幼儿在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其可以顺利进行下去,进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1.3 幼儿生活活动中的教育观察。对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所观察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从早晨入园开始到晚上回家,儿童在这期间所有的行为都在生活观察活动范围内,如入园问好、早午餐进餐行为、午休睡眠行为、洗漱行为、自理能力、日常行为规范、物品整理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护意识等等。
2.1 信息化资源直观性便于老师分析。信息化资源是一种具有直观性特点,且感染力更强的新型教育观察资料,它不仅可以帮助老师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还能把平时难以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留存,以方便老师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而且,这种声情并茂的电子影像形式还能给老师带来更多感官上的刺激,它把幼儿的各种行为以静态和动态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呈现,不仅让信息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还能加深老师的理解。信息化资源除了老师查看之外,还可以展示给儿童,让他们从另一种角度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由此可见,信息化资源的直观性能够帮助老师和幼儿将信息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从具象元素中找出抽象意义,从而提高老师的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效率和质量。
2.2 信息化资源严谨性提高观察质量。传统的幼儿园教育观察活动没有这么多科学技术,老师们通常都是用文字描述或者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这不仅占用了他们过多的时间,还可能出现细微的偏差,然而,在教育领域,任何细小的误差都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错误判断,所以,信息化手段的出现不仅简化了老师记录的方式,还帮助他们降低了误差风险,利用最终的信息化资源提高了教育观察的质量。
幼儿园要想快速提高教育观察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科学的信息化资源,通过电子照片、视频影像、音频记录、互联网存储等手段记录幼儿在各项区域活动中的静态、动态信息,然后再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找到具有参考意义的内容,最后再根据这些依据创设更有价值、更有效率的幼儿园教育活动。
3.1 利用数码照片捕捉幼儿活动图像。在幼儿教育观察活动中,老师需要巧妙的利用数码相机或者手机中的照相功能捕捉儿童在各项区域活动中的行为与状态,帮助他们认清自我形象,同时,老师还能将这些图像信息应用于各类研究幼儿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的活动中,如师幼交流活动、幼儿园活动评价、家园沟通互动等等。照片以静态的方式对儿童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是一种图像类型的资料,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教师看到更为清晰的细节内容,从而帮助他们了解儿童最真实的一面[3]。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师整理照片时,要对其进行细致的标注,也可以写一段描述性话语,这样不仅便于自己理解和记忆,也能够让其他分析人员更加了解照片的背景和内容,为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在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老师可以随时用手机拍摄他们的活动行为。比如,在进餐活动中,老师可以给每名儿童拍摄照片,记录他们进餐的状态和餐后行为,然后通过分析这些照片内容,了解幼儿的饮食习惯,查看是否有挑食的坏习惯,是否有剩饭行为,哪些食物是大部儿童更为喜欢的,以及他们拿勺子的方式、用餐工具是否能够自觉放在指定位置等等。最后根据分析结论制定相应的活动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如,对于履行“光盘计划”的儿童奖励小红花,对于有剩饭行为的儿童可以背诵《悯农》这首古诗,从思想上让他们明白农民伯伯的不容易,进而改善这种行为。
3.2 巧用视频录像记录幼儿活动行为。视频录像是老师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对儿童的各项行为进行记录与留存的方式,如摄像机、手机、智慧区域等等,这些技术设备能够长久的、连续的记录幼儿日常的行为以及各类区域活动内容,而录制的结果也更便于老师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并且,视频录像还支持反复观看,这样也能有效减少观察误差,提高老师分析的质量。
老师借助视频录像,能够挖掘出更多带有个人特色或者较为普遍的信息数据,并且,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样、分析与研究,能够形成量化性信息,进而探究出幼儿的总体发展趋势和个体发展趋势。老师还可以将这些信息制作成饼状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分析图表等等,这样能够让家长更直观的看到自家孩子的成长情况,以及他们在不同领域里所处的位置,并且进一步了解孩子在接受幼儿园教育之后所呈现出的各种变化,从而对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更为严谨、更科学、更公正的评价。
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中,老师可以利用摄像机记录班级儿童的活动情况,然后通过观看视频影像的方式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并将此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区域游戏模式[4]。比如,在进行《蚂蚁搬豆》游戏时,老师需要对其进行全程录制,游戏要求三名儿童为一组,第一个人站立,以手作为“蚂蚁”触角,第二和第三名儿童分别弯腰抱住前一个人,然后三个人同步前进,中途不能摔倒,不能踩到别人,最终把终点的“豆子”搬运最多的一组为获胜组。老师通过视频录像可以观察出幼儿是否严格遵守了游戏规则,同时,也能够分析出这个游戏对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如果有漏洞应该如何补救等等。
3.3 借助录音设备探究幼儿语言特点。老师还可以利用录音设备对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朗读和讨论环节进行录制,并且,通过听录音结果分析不同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探索他们富有特色的语言特点等等。录音设备能够留存幼儿日常的口语表达情况,以及与其他小朋友交流讨论的情况,而老师通过研究这些信息资源能够加深对儿童成长环境的了解,同时,也能分析出他们的语言表达趋势,从而,对语言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与规划,以便更有效的提升幼儿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4 开通网络平台留存教育观察记录。老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设家园互通平台,并且,将平时所做的教育观察记录上传到平台中,这样不仅可以对观察记录有一个更为保险的留存方式,还能便于其他老师和幼儿家长进行查看[5]。老师在上传信息化资源时,要做好标注,比如,此视频录像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的某项区域游戏活动中对哪几名孩子的活动行为所进行的记录。这种记录方式使信息资源变得更加清晰,在方便老师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的同时,也更便于家长查找与自家孩子相关的信息,从而提升家园沟通的效率。
如在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经常会带领幼儿展开实验活动。由于3-6岁儿童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理解有限。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录课的方式,记录下幼儿操作的过程。以实验《轻与重》为例,在课上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并让其树立“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的概念。由于孩子们的经验有限,理解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在课上录下幼儿的操作,在课后将其发放给家长。这种方式一来能够让家长了解课程内容,二来教师和家长能够同时分析幼儿的发展情况及阶段,三来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给幼儿讲解知识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好的观察幼儿的情况,达成多方面共赢的特点,保证教育观察质量,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3.5 利用网络日志记录幼儿成长档案。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幼儿成长档案不仅仅需要幼儿的基本信息,还需要其日常学习、集体活动、游戏环节等多中素材。纸质档案存放较为困难,并且还具备着易燃、易丢、易混乱的特点,给教师教育工作增添了许多压力。基于此,在整合幼儿成长动态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日志的优点,通过电子技术创设幼儿信息,利用拍照、相册、文字等方式,记录幼儿成长情况,通过数据的优势优化档案保存效果,更好的确定观察者的能力,促使幼儿得到良性成长。
以幼儿园小班幼儿成长档案为例,在档案中需要幼儿刚入园观察记录、游戏观察记录、活动观察记录……等多种材料。教师可以利用PPT、Word文档等方式,创设电子相册记录幼儿活动图像,整合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创作作品、课程学习内容、户外游戏活动风采、实践课程景象记录……等,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整合幼儿一学期的活动情况,提升档案整理的质量,同时也更加方便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网络日志。网络日志与微博相近,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描述,能够满足家长、教师、园所观察幼儿的需求。以中班幼儿为例,在展开“六一·童心飞扬”主题活动的时候,涉及到的集体节目较多,是观察幼儿合作能力、集体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演出活动为媒介,从第一天排练开始记录,到最后演出结束后,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及事件,使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展开描述,制作一个长篇的网络日志。这种方法能够满足教师的观察工作,利用对比的方式观察到幼儿的进步;还能够满足家长的需求,得知幼儿在园内的生活。这种电子观察方式不受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更加准确的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对教学活动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6 通过公共途径加强家园共育效率。良好的教育模式不仅需要教师努力,还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工作得到了重视,突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家长强强联合,给幼儿打造更好的教学环境。而在幼儿的成长及发展中,观察是教师和家长获取幼儿成长动态最直接的方式。基于此,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一个公众平台分享观察到的事情,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记录幼儿成长点滴,双方一同观察并确定幼儿的成长进程,提高家园共育效率,促进幼儿能力的稳定提升。
首先,教师和家长可以使用幼儿园公众网站分享观察记录。如在不同年龄的班级内,都可以开辟一个独立的版块,家长上传观察幼儿的片段,教师可以使用评论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根据幼儿活动中的特点,双方一同观察并确定成长阶段,制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每篇、小影、抖音等短视频剪辑平台,记录幼儿成长过程,投放到群聊或平台中让家长一同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双方共同提出一些教育建议,给予幼儿行为全面性的评价。最后,还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权威性的教育平台,如幼教三六五、智慧幼教平台等,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观察区域,让家长通过手机等智能设备,观察到儿童的实际情况,同时提升家园共育的质量,双方共同观察幼儿成长动态,一同制定更好的教育策略。
3.7 通过数据分析观察幼儿成长动态。观察幼儿行为、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确定幼儿成长阶段,针对他们现阶段已有能力,确定其即将达到的目标。基于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观察幼儿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数据分析的优势,通过幼儿操作水平、实践能力、创造意识等展开数据分析,精准的确定幼儿发展情况,为家长、教师提供良好的帮助,将观察、数据、分析整合,为幼儿创设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如在观察幼儿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数据信息化加工、信息梳理与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对幼儿能力展开评分观察。以大班幼儿为例,在动手操作上,幼儿应当具备较为灵活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做一些精细动作,如系鞋带、串珠子、夹豆子等活动,教师将满分设置为10分,将观察到幼儿的情况能力输入到数据库中,将观察与分析进行紧密结合,整理出一份评分统计表,利用曲线图、数据分析等元素,更加直观的确定幼儿的发展阶段,观察其当前的长处与缺点,制定更加详细的教育计划,进一步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老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设备运用到教育领域,幼儿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面对着技术泛滥的倾向,幼儿教师更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技术手段,探索他们的创新性用法,并且能够合理的利用这些设备所创造出来的信息资源进行教育研究和分析,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效果。在幼儿园的教育观察活动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化资源改善观察效率,提高分析效果,并且,将这些资源分享给孩子家长,进而实现真正的家园互通,让家长和老师都更加了解孩子,提高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信任,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