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军
(甘肃省康乐县第一中学 甘肃 康乐 73150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开展方式,以教材中的各种优质文学素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操,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因此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法使学生发现阅读素材的特点,从而更加清晰的认知文学作品的价值;通过比较阅读法掌握各种表达创作的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各种比较角度和比较问题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等,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等。
比较阅读法就是对两篇以上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比较对象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通常所选取的文学素材,都存在着形式上或者内容上的联系,在进行比较时从这些相似或者相异之处出发,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色。
1.1 比较阅读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效果永远要强于消极被动的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任何时候教师都需要做的事情。诚然高中生有了足够的自主意识,也可以认知到高考的重要性,应该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但每天的学习如果太过于枯燥乏味、沉闷无趣,也难免会兴味索然,学习效率不高。比较阅读法相较于单一的阅读教学,还是增添了许多的趣味性,从鲜明的对比中发现文学作品的反差性,从相似的类比中发现一些文学创作的规律,以一种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否则教师直接讲解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学生既无从探究,又难以深刻的体会,使得教学又成为了教师的单向输出,学生缺乏对教学的参与,自然难以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比如在比较阅读中,教师将两篇同一主题的不同风格文学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在完成两篇文章的阅读后来找不同,使阅读学习成为“找不同”的游戏。还可以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不同”多,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是说比较阅读是一种基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比较中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都来自于学生的比较探索,而并非教师的直接灌输,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2 比较阅读法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以往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一篇文学作品时,通常是从头到尾的把文学作品解读一遍,重点强调文学作品的一些特色,引导学生记住这些重点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课堂的容量较高,教师可以全面高效的把知识点覆盖讲解,但这个过程只完成了教的过程,至于学生可以掌握多少就要凭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所下的功夫了。但即便学生掌握了教师课堂所教授的所有知识,也只是复制了知识而已,于学生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并不高。更何况教师在评价文学作品的一些特色时,学生并不能真正切实的感受到,因为缺少对比的参照物,就使得特色并不能明显的显现出来。而比较阅读法则不同,两种作品的反差和特色通过对比鲜明的显现出来,学生可以切实的感受到,从而也就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特色的理解。而且比较阅读还对同一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诠释,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但这种阅读理解还处于一个浅层的阅读状态,真想要完成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还需要教师的引领,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而比较阅读法,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对比相似或者不同的文学作品,来切实的感受文学作品的特色,从而强化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知鉴赏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比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时,作者都是鲁迅先生,文体都是写人记事类散文,主旨都是记念在革命中牺牲的有为青年,文体结构和表达方法上也都存在着相似之处,那么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开展比较阅读,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一些特点,同时也更好的感受两篇文章的细微差别。教师可以从语言格调、表达方式、塑造人物方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选材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更好的鉴赏这两篇文章。如《记念刘和珍君》在抒情上较为外显,而《为了忘记的记念》在抒情上却较为含蓄,探究其原因是因为两篇文章的创作时间不同,面临的政治环境也有所不同,作品选取何种表达手法,还需要结合表情达意的目的来进行安排。从而也使得学生了解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特点,可以自由取材,可以手法多样,可以不拘一格的进行表达,以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为创作基础等诸多特征,最终使学生举一反三,从一两篇文章升华到对某一类文体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3 比较阅读法可以优化语文教学的模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并非单纯的教授学生知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模式也必然要进行优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教学策略,而群文阅读的开展就是要以比较阅读法来实现的,没有比较群文阅读将失去价值,从教材的编写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点。教材在编写时以人文主题为单元,进行相关内容的选编,突破了时间和文体的限制,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进行文学作品的选编。使学生在对同一主题作品的对比中,来体会不同文体和视角的文学作品是如何来表现主题内容的,从而使学生更加立体综合的了解主题内容,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色,并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实现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仅因为教材编写和群文阅读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也需要通过对比阅读为学生创造比较探究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的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探究,因此比较阅读法促进了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1]。
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教材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设计了一篇新闻评论,三篇人物通讯和两首古代诗歌。这六篇文章不仅时间跨越古今,中心思想、文体和写作角度也不尽相同,但同属于劳动主题。在开展这六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时,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带领学生探究这几篇文章。通过新闻作品的对比阅读,从中归纳出新闻通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掌握新闻通讯报道的角度与层次,了解新闻价值与新闻角度间关系,了解新闻写作的选题角度、取材角度、写作角度。通过两首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和《芣苢》的对比阅读,来体会两首劳动主题的诗歌,在具体的思想主旨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在教学形式上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讨论话题或者小组任务为趋动,使学生自主的通过阅读文本材料,来完成探究式的学习,并最终从不同角度来认知劳动的伟大意义,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2.1 更新教学理念。思想意识决定着人的行为活动,教师只有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应用教学策略来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从而清晰的认知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要求,认知到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的推广和应用比较阅读教学法[2]。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把语文学科定义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运用,从教材的组织构架中就可以明显的体现出其整合性和实践性特征。而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阅读策略,对比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势必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推广运用。那么教师就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文本阅读教学理念,积极采用群文阅读策略,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构建适应教学改革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识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设计,使学生通过多篇文本的阅读比较,从主题、写法、内容等多个着眼点,来进行文本的比较分析。从而不断的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广泛参与和自由表达,由传统的教师灌输,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建出平等与合作的生态语文课堂,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2.2 做好教学设计。比较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与单篇阅读教学完全不同,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分析,充分掌握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最大化的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准备文章的相关资料,选取适宜的比较角度,来开展比较阅读。当然比较阅读并不局限于教材的编排,教师要深刻了解教材选编的指导思想,在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可以按照自身的教学需求,跳出教材的局限,整合一些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或者增加一些文本素材,使比较阅读的开展,可以有更多的角度。比如可以以相同的题材、相同的作者、相同的角度、相同的风格、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文体等多种角度来开展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整合能力和设计能力,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才可以更好的实现比较阅读。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时,教材把《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这三篇文章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写景散文。三篇文章都是对北京进行的描写,但选取的景物各有不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景物选取、氛围意境、画面组合、行声色态来比较分析这三篇文章的不同,切实的感受三篇文章呈现的不同画面和旨趣,感受同一写作内容的不同切入点,感受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风格。并使学生在三篇文章的品读中,获得审美情趣的文学修养的提升[3]。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打破教材的架构束缚,以作者中心,对同一作者的多篇散文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进行更加全面的认知。比如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他的《温州的踪迹》、《匆匆》、《春》、《背影》等散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朱自清散文那种凝炼的语言之美,体会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熟练表现手法。教师还可以以主题情感为核心,把同一主题情感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鉴赏分析,使学生更好的体味主题情感,实现情感教育和德育等高维教学目标,并探究同一主题的不同切入角度和表现方式。比如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来进行比较阅读。比如把老舍的《想北平》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教师要具备整合文本的能力,从多角度多维度来组织比较阅读教学。要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要以教材为依托,但也不必拘泥于教材,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比较阅读机会,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拓宽视野,开发思维,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足充分的准备,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料,预设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并预判学生的反映,便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掌控力。
2.3 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求而设计,同时也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检验标准,以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质量如何。因此在开展比较阅读时,教师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比较阅读的教学目标[4]。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在充分分析这三方面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设计的活动主题和选择的比较阅读文本,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要覆盖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还要基于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提升,难度要适中,避免过难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阅读由于涉及到的阅读文本较多,教学容量通常较大,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所有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因此在开展比较阅读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明确自身教学目标的重点,有计划的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教学目标既科学合理、具体详实,又切实可行、便于落实。
比如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的主题教学中,单元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迹,掌握新闻评论和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学会新闻短评写作。思维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人叙事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文本的学习,提高新闻传媒类表达交流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通过文本学习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关注社会劳动者,关注社会事件,提高社会责任感。在具体的教学课时教学中,还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核心任务,以便于分解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落实。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这三篇新闻的比较阅读教学来说,核心任务就是使学生了解新闻通讯的写作方法和报道角度,了解报道角度的重要性,了解人物通讯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三位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和劳动者责任感。有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也更加科学合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4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比较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比较阅读的实施过程中,务必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的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比较阅读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比较阅读开展的主要形式,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间就教师提出的引导问题来进行交流和讨论。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读视角和不同的阅读感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答案。在这个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就为问题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而学生在寻求问题的答案中,势必也要经过论证和辩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整个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同的学生的不同优势,也在小组合作中有了更多的展现机会。最后通过学生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也提升了整个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比较阅读中,教师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比较阅读分析,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不再重要了。教师要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各种启发引导的问题,把整节课有机的串联起来,使教学流程更加流畅。教师要作为小组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针对学生小组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来进行指导。同时还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观察与收集,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此外还要对自身的教学设计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5]。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孔子、孟子、庄子的三篇具有代表性思想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这三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文言文阅读相较于白话文阅读难度更大一些,更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对文言文的理解,借助于注释、小组间的讨论以及教师的帮助,来疏通文意。然后使小组成员对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区别与特征。最后再结合历史的发展,来印证两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结合当代的生活来感悟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自主发挥的机会,使学生跳脱教师思维的束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再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激励式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促进学生继续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比较阅读教学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对比较阅读教学法的运用,并不断的提升自身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比较阅读活动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