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相 ,张 慧 ,王淮梁
(1.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2.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199)
随着众多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校园扩建和改建已经被提上日程,优质的校园环境能为在校师生提供学风浓郁、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氛围已成为共识。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现状来看,课堂长时间的“被动式教育”和“正规式教育”可能会束缚学生身心上的自由,进而忽略已经潜在校园环境中的教育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公共艺术不仅承担着美化校园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还成为默默教化师生思想观念与情感意识的“引导者”。从文化、社会、人文等各方面领域以正确有效的方式进行间接教育,这种自然而然的隐性教育也慢慢被受教育者所认同接纳。
(1)隐性教育
以往课堂教学会成为学生固定受教育的场所,与显性教育直白和直接的方式不同,隐性教育更偏向于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1]。将特定的教育内容融入相契合的环境中,受教育者在日常活动中会不自觉地与其接触,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没有主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并朝着积极方向健康发展。
(2)校园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重点在“公共”,“艺术”在其后,将艺术和生活整合便是公共艺术的功能[2]。校园环境是师生共同学习活动的场所,促使校园公共艺术要具备与环境相符的职责。将文化、教育、社会等有益题材转换成艺术形式,造就校园公共艺术的外观样貌和精神内涵,使师生在校园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和认可。
(1)教育开放性
隐性教育与常规专注课堂授学的显性教育不同,会让受教育者不拘束于指定的教学场所,极大地增加受教育者综合方面的学习内容,如校园文化、科学研究、艺术审美、社会人文等方面。这些所要学习的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为学生贴心营造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引导和发散学生各方面的思维学习能力和意识。有学者称隐性教育为“无课堂”和“跨时空”教育[3],让原有的学习场地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让教育者传授的学习内容和被教育者的接受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开放性的教育似乎更容易满足受教育者的身心需求。
(2)教育自发性
在隐性教育作用下产生的自发性,主要由不同状态、品质的受教育者所决定。自发性的高低源于受教育者付出的行动程度,这种行动是由人的内在过程进行驱动并处于自然的、即刻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一定反应。遵从受教育者的主观意识是隐性教育过程中“人性化”的主要体现,对隐性教育的认同和否认按照受教育者自身的意愿需求,学、不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进行自我判定。隐性教育作为外在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只能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若要让这种可能性转向现实性,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4]。
(3)教育隐约性
显性教育的方式给予受教育者明确直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相反,隐性教育经常将教育目的潜隐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形式[5]。隐性教育通过作用在相应的载体上,使受教育者与其无察觉、无意识的接触,进而产生间接的教育影响和身心塑造。“隐性”是隐性教育的主要因素表现,它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充斥在受教育者经常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长时间伴随在受教育者的视野范围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慢慢作用于受教育者,进而发挥隐性教育独特的传达方式与教育目的。
(1)引导健康思想
校园公共艺术为校园发展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成为隐性教育功能实现塑造道德教育的载体。当今教育不是一味地看待学生学业的好坏,正确健康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也是评判学生道德成长中的关键一环。一个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校园公共艺术,它可以将健康有益的思想文化与相关的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可以为学生建立激励信心、树立理想、担当责任的学习目标,从而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朝着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引导发展。
(2)转变教育态度
课堂的显性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传授的教育内容都是由教育者进行直接把控。但是这种教育或多或少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呈现出消极懒散的现象。明确直接的显性教育过程会让学生可以分析思考,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判定认同与否认。隐性教育功能的公共艺术弱化其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果,降低受教育者思维逻辑的负担,容易让学生放松心理防御机制,使其在无意识和无察觉的过程中接受隐性教育的暗示。
(3)丰富综合素质
隐性教育功能的公共艺术传达教育内容不是独立的、毫无联系的,而是师生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延展,辅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隐性教育为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但为师生保障校园环境的良好质量,还促进校园学风精神的进步。师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每一天,隐性教育功能的公共艺术会将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科学的、艺术的知识和价值观念渐渐赋予师生,让师生的综合素质全方面得到培养提升。同时,隐性教育功能的公共艺术还能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
安徽地区高校为丰富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展示校园环境的良好建设,以育人为目的,都努力将具有文化、艺术、社会等多种类型的校园公共艺术逐渐进驻各高校的校园环境当中。这些校园公共艺术主要为记录校训的景观石、艺术形式的石柱浮雕、著名历史人物雕塑、各种金属艺术装置等,有助于提高在校师生的人文教育、精神素质、艺术审美和文化修养。这几所高校的校园公共艺术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类别进行设计与实施,使得校园环境质量和学术氛围明显提高,也给师生的校园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
(1)缺乏校园个性
高校为体现师生对学校的喜爱和赞赏,一种“我爱+学校名称”的公共艺术装置出现在校园中,主要形态为立体的大写英文字母和爱心的图形符号相组合。不同地域、不同办学类别的院校都出现这种类似一模一样形式的校园公共艺术装置。虽然让校园文化建设有所提高,引起师生的关注和互动,但是这种效应是短暂的。原因是这种校园公共艺术形式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审美疲劳。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专业特色、办学特点的不同,盲目跟风建设,会淡化高校独有的文化个性和特点。
(2)规划布局不足
校园环境设置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否存在合理性和规划性,成为其日后发挥功能的关键所在。例如,某学校校园内的湖边广场入口处,放置两块“听荷”和“松风荷韵”的景观石,广场中央设有红色的艺术雕塑和四根石柱浮雕,这块区域的校园公共艺术让来往师生潜移默化地陶冶艺术修养。这些公共艺术虽对师生起到积极的影响,但是与整体自然环境却不相协调,如同“孤零零的艺术品”摆放在场地中。而且在师生经常活动的教学楼或宿舍附近,只有少部分特定区域设置校园公共艺术。过多重视某一局部环境的装饰塑造,会或多或少忽略对其他区域环境布局的建设,阻碍了校园环境整体的发展方向。
(3)缺乏艺术表现
有的校园公共艺术表达多为具象、写实的形式,主要有身为历史名人的陶行知雕塑、南丁格尔雕塑,以及方形立体的习近平用典系列、记录医者精神的文字壁画背景墙。虽然这些校园公共艺术以简单明了的外观造型被师生所熟知,但是长时间坐落在校园环境中,很难触动师生的视觉感官和情感认知。原因是具象化、单一化、浅显化的造型、色彩、材质会使校园公共艺术外观整体略显生硬、呆板,不能有效融入校园景观环境中,对美化环境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同时降低公共艺术功能在校园情境中的正常发挥,师生之间对精神文化的渴望被消磨。
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形式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是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最佳载体[6]。为正常发挥校园公共艺术的隐性教育功能,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外观样貌。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形式首先要贴合各类型学校自身的特色,抓住自身学校专属性、特有性、唯一性的底蕴文化,这些包括校园历史人物、校园历史文化、专业教学特色、校园环境氛围等。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将校园独有的特色文化元素与丰富多样的艺术设计手段相互融合,以此区分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高校校园建设。不仅可以为校园整体的环境建设起到美化作用,同时也树立起高校形象,使师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学校的独特魅力,满足师生不同程度上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使之成为传递隐性教育的媒介。校园公共艺术不单纯只是宣扬校园文化与个性的物质产物,它逐渐演变为学校独有的精神支柱和符号语言,存在的形式也不是固定的或是一成不变的,学校的建筑、雕塑、景观植物、景观小品、墙体壁画等形式,都是可以作为提升校园文化特色的载体。由于校园公共艺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阶段,在此期间要确保校园公共艺术整体的持久性、安全性、可用性,才能使校园公共艺术的隐性教育功能正常发挥,依然可以在校园环境中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承高校独特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脉络,和众多师生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情感互通的纽带。
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校园公共艺术要与校园环境密不可分,是作为校园整体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独立存在。处理好校园公共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校园统筹规划中的关键一环,让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才能够充分将隐性教育功能作用给师生。因此,高校在前期要提前做好校园公共艺术场地布局和规划,根据校园师生日常流动频率高的场所进行安置,如校园活动广场、人行道路两旁、教学楼、图书馆、师生宿舍和体育操场附近等。多样性的地形是校园环境最基础的物质条件,一般情况下,校园地形主要有以下四种,分别是平地、山脊、凸地和凹地[7]。校园公共艺术利用地形的高低差来营造有节奏感的校园环境空间,满足师生在校园活动中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校园公共艺术在特定的环境下,不能只是单调孤立的艺术作品。要根据校园公共艺术的尺度大小、色彩、摆放位置等固有条件,在此周围搭配相应地域生长的花草树木,依次处理好景观环境空间内各种类乔木、灌木、草皮绿地之间的层级关系,构成多层次的植物景观搭配,进而增添校园环境的观赏性。按照不同类型的校园公共艺术进行相关环境布局,加深与地形、景观植物、水体、道路、建筑等彼此之间的联系,为校园整体环境营造相呼应、相协调、相对比的景观活力氛围。有效激发校园公共艺术的隐性教育功能,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感染师生身心的目的,唤醒师生对校园环境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校园公共艺术在设计时不能只是注重功能性的作用,过于实用的表现形式往往与人真实的内心想法背道而驰。校园公共艺术不仅是服务于校园环境建设,更是代表校园与师生共同追求美好事物发展意愿的集中体现。不同艺术风格、艺术形式、艺术手段会为校园公共艺术营造出不同层次的美感,只有把校园公共艺术的形态表现得亲切化、生活化、趣味化,才能符合师生视觉审美的基本要求,师生打从心底愿意承认和愿意接受校园公共艺术,隐性教育功能的影响作用也不会受到阻碍。校园公共艺术的艺术表现要在造型方面、色彩方面、材质方面进行综合衡量才能够最大限度让艺术表现与功能并驱。在造型方面,不同的艺术表现需要相应的造型样式进行承载、识别及应用,单体或群体象征性、趣味性、抽象性、纪念性等艺术造型以组合、分离、穿插、渐变、叠加等艺术变化形式来营造校园公共艺术的个性化。在色彩方面,把握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度对比、色相对比、冷暖对比,利用色彩的特性原理来拉动场地的空间变化,保持校园公共艺术的色彩要素与校园环境氛围和谐统一,进一步增进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和协调使用,使师生获得不同程度上的感知、联想和愉悦。在材质方面,不能循规蹈矩般地使用传统材料,要与现代不断更新的新型材料进行有机结合,采用新技术手段为校园公共艺术打造灵活多变的质感效果,人的视觉肌理感和触觉肌理感会获取与众不同的感官体验。从这三个方面为校园公共艺术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实践经验,更有效推进隐性教育功能在校园环境中的传播。
高校设计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校园公共艺术,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又可以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隐性教育通过校园公共艺术为传播载体,使师生在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积极健康、有价值意义、审美情趣的事物与思想认知,从而让他们对自己的校园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环境现状和师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才能为师生真正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