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生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辽宁 盘锦 124010)
体育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必备的品格和关键性能力,可以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通常承受了较重的身心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校园大课间跑步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调整学习状态,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但从目前高中校园大课间跑步活动的实施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既影响着大课间跑步活动的开展质量,同时也制约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1.1 学生参与兴趣不高。现在很多高中生都对运动不感兴趣,所以通常会以敷衍的态度面对大课间跑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没有全身心的投入,甚至已经将大课间跑步当成了一种负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因为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在大课间跑步中会感到非常疲惫,难以坚持完整个跑步运动。其二则是因为学习压力比较大,因为即将要面临高考的考验,所以学生会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认为在大课间跑步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反倒不如用大课间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所学的知识。其三因为大课间跑步的形式比较单一,而且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学生认为即便自己敷衍了事也不会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况且整个跑步运动非常无聊,所以很难提起对大课间跑步的兴趣。
1.2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大课间跑步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在组织开展活动的时候应当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不违反整体教育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但在实际的高中校园大课间跑步活动中,通常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任务,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由于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所不同,在组织开展大课间跑步运动的时候,如果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本身是一种束缚,致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更强烈的疲劳感,进而令学生对大课间跑步运动产生厌倦感和抵触感。[1]在开展高中校园大课间跑步运动的时候,正是由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与参与质量出现了问题,限制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1.3 运动量安排不合理。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高中校园大课间跑步运动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不仅无法起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开展大课间跑步活动,如果运动量过大或运动时间过长,学生在运动完之后会出很多汗,从而影响学生在下一节课中的听课效果。另外,学生在运动完之后,大脑会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高中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尚未成熟,当学生在大课间跑步中进行了大量的运动,兴奋的大脑难以较快地转移到学习上,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由此可见,在高中校园大课间跑步运动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运动量的安排,过度的运动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而且还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1.4 学校场地器材缺失。高中校园大课间跑步活动需要完善的场地器材作为基础,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一线城市的校园以外,很多城镇高中学校的场地设施并不完善,大课间跑步活动场地比较小,全校所有班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跑步运动,学生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运动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2]另外,部分学校由于没有专业的跑步运动场地,会选择让学生围着教学楼或宿舍楼进行跑步运动,教学楼、宿舍楼周边的路面一般都是水泥路,学生在这种场地上进行跑步运动,会大大加重学生的疲劳感,使学生开始抵触、恐惧大课间跑步活动。其次,拥挤的场地会限制会限制学生运动潜能的激发,非常不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到学校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利用课间的时间来开展跑步对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都很大的帮助,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在本质上来说,大课间开展跑步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质,还可以让学生在疲劳的学习压力下放松身体和心理,缓解高考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压力,从而提供身心健康的保障。由此可见,大课间跑步这一项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减缓。学生在大课间跑步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所以,校园开展大课间的跑步活动有利于学生塑造一个强健的体魄,并且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
高中阶段的学习本身十分的紧张,学生都会感到或多或少的压力,同时也没有机会在课余的时间进行锻炼。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学校开展大课间的跑步体育锻炼,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化体质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比较于其他的体育活动,在大课间跑步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身体耐受的能力,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动作感知力和下肢的爆发力,通过大课间跑步的方式,在本质上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目标的。对于长期受到课业负担和应试教育压力的学生而言,长期的学习氛围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业情况,往往会忽视学生最基本的身体锻炼。实际上,这样的教师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违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大课间跑操这一活动也帮助学生树立了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团结协作的意识。所以,大课间跑步应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采用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1 校园大课间跑步中对学生运动认知能力的培养。所谓的运动认知能力,其实指的就是学生对于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转化的能力,与学生的思维、理解和感悟是相匹配的,为学生的自主健身提供依据。校园开展大课间跑步的活动为学生运动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下提升自身的运动认知能力。通过校园大课间跑步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于体育基础的技能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实现以体育人的最终目标。在校园大课间跑步时学生能够积极的投身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趣味当中,激发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在具备兴趣的前提下,就会主动的学习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并且潜移默化的改善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在校园大课间跑步活动当中,还可以有效的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使整个校园的氛围形成一种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这对于校园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3.2 校园大课间跑步中对学生健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里的健身实践能力其实指的就是学生为了完成所布置的体育锻炼的任务,结合实际所采取的有意识的参与,并且强化自身的练习,形成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价值观是相匹配的,为学生的自主健身提供载体。校园大课间跑步这一项活动对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养成体育的习惯,并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在后期的不断练习当中逐渐形成的,而且是一项比较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体育习惯的形成与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进行校园大课间跑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锻炼方法,从而实现健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课间跑步活动当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的形成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前提,运动技术和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形成体育习惯的推动力。由此可见,掌握运动技能是学生可以经常性的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的条件,而理解体育能力则是培养学生习惯的开始。鉴于此,体育教师作为大课间跑步开展和实施的引导者,需要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对这一项活动的兴趣,并以此转化成为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形成。
3.3 校园大课间跑步中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学生在这样一个多因素诱导的环境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的调试的能力,与学生的适应和控制是相匹配的,为学生的自主健身指导结果趋势。当下我国的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为“健康第一”,而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开展大课间跑步的活动时学生提升身心素质的一个关键的手段,更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效策略。大课间跑步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都与高中阶段学生发展和认知是相促进的,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习惯。校园大课间跑步活动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形成,还直接的关系到学生以后在社会当中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方向。大课间跑步的作为一项基础性的体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跑步这一项体育动作本身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进行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进行自主的体育锻炼,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大课间跑步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也是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直接体现。大课间跑步这一项活动不仅需要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质,以便于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跑步这一运动是从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的,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班级的跑步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4.1 明确大课间跑步运动目标。在校园大课间跑步运动中培养高中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大课间跑步运动的目标。目标的确定是活动的开展点与落脚点,确定好明确的目标之后,整个体育活动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向前。因此,在校园大课间跑步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使之符合高中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及发展规律。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段或性别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在校园大课间跑步运动中,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安排强度较小但时间较长的跑步运动,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使学生渐渐适应大课间跑步运动强度;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逐渐增加,教师则可以适当提高运动强度,同时逐渐降低运动时间,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调整身体状态;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因为马上就要面临高考,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跑步强度和跑步时间,在增强学生体魄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让学生得到身心健康发展。
4.2 创新大课间跑步运动形式。大课间跑步运动的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设计跑步运动形式的时候,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体格,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核心素养。传统的大课间跑步运动形式一般都是围着操场跑,整个跑步过程非常枯燥、无聊,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此,教师可以对大课间跑步运动形式进行创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当中,由此逐渐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3]例如,在正式跑步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热身运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既可以是简单的肢体运动,也能是简短的体操。完成热身运动之后,学生集合排队,听到跑操音乐后开始跑步,全校各个班级依次开跑,在跑步中每个班级可以喊出自己的口号。完成跑步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放松运动,帮助学生放松身体,避免学生在跑步之后出现肌肉疲劳的情况。相较于传统的大课间跑操形式,通过增加跑前和跑后的放松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可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大课间跑步,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4.3 丰富大课间跑步运动内容。大课间本身是属于学生的活动时间,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跑步运动,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在原有运动基础上不断丰富大课间跑步运动的内容,这样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充分发挥出大课间跑步的优势。体育教师作为大课间跑步运动的主要负责人,需要立足于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和容易接受的跑步运动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跑步运动中,使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令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例如,学校在开展大课间跑步运动之前,可以先征询全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将整个大课间跑步运动规划为不同的版块,除了传统的匀速跑之外,可以对整体的跑步节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其中加入一些变速跑的环节,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此外,在班级进行跑步的时候,教师也要尽可能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跑步运动,由此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跑步运动中。
4.4 合理把握大课间跑步强度。大课间跑步属于一种剧烈的运动,这种运动的节奏不较快,如果不能把握好跑步运动的强度,很容易导致学生过度锻炼而有害健康,既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制约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校园大课间跑步中,体育教师要合理把握跑步强度,对跑步的速度和节奏进行准确把控。例如,在学生跑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控制学生的跑步节奏,最好控制为每分钟180次左右。另外,根据天气、温度的不同,教师也要及时调整跑步的强度,如果天气温度比较高,应当主动降低跑步节奏来保护学生的健康,避免学生因运动过度而出现危害健康的情况。
4.5 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与传授。高中校园大课间跑步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是建立在正确的运动方法基础上的,部分高中生由于此前缺乏相关的运动锻炼,没有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在跑步中不仅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影响身体健康成长。在高中大课间跑步中,必须要确保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所以体育教师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4]例如,在整个大课间跑步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及节奏频率,使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大课间跑步。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宣传,指导学生及时关注天气的变化,在运动完之后不要马上减少衣服,避免因此而感冒、发烧。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降低了学生在跑步中产生的不适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拉进,可以增强班级师生凝聚力并且营造出和谐良好的氛围,这些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6 注重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在大课间跑步这一活动当中,体育教师作为核心的工作人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开展大课间跑步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能够具备良好的师德,为学生做好表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让教师定时的参加一些培训教研的工作,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让教师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已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从而提升大课间跑步活动的质量和效率。[5]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通过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来不断的掌握最新的体育知识,并且将其知识运用到大课间跑步活动当中,让高中阶段的大课间跑步活动形式更加的多元化,不再让学生局限于枯燥的跑步环节中,以此来提升高中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大课间跑步当中形成体育的意识,提升自己的体育理解,真正的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教育阶段的校园大课间跑步既能增强学生的体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此外,校园大课间跑步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挖掘学生的体育运动潜力。因此,高中体育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核心素养内涵,不断创新并完善校园大课间跑步运动,提高大课间跑步运动的质量,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