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婷
(江苏省淮北中学 江苏 宿迁 223900)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课题。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出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突出"责任",共包涵"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六个层面,则校本课程也即依托于此进行开发;而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出发,"读、诵、写、演"则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四个主要方面。以上所述可视为高中语文校本开发的基本原则。然而,到现在为止,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阅读材料都比较单调落后,课堂氛围非常枯燥乏味,很难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一步提升课外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展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此来有效提升课外阅读内容的丰富,给予学生更为正确的指导,营造更为轻松愉悦的课堂阅读氛围,从而将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更大程度的激发出来,进一步提升课外阅读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更好的完成对他们的引导与熏陶,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与全面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所以,本文展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观念创新是校本课程创新的源头活水,概括地说,课程开发者应做到以下诸项: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其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内课外活动;通过校本课程使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自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化的潜能可供开发,校本课程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更要切实认识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认识、体会及感悟的过程,没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一过程始终都是形式化和表层化的,因为语文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主体的感知、想象和体验是外人无法替代的,这些抽象因素的内化和升华也是别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观念创新方面,开发者首先应着重思考的不仅是学校能提供什么和教师能做什么,甚至也不是学生能做什么,而是学生关心什么,其成长和发展需要什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核心,才能进一步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
自然,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适当地地考虑这些因素。大略而言,课程的主题及范围要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换言之即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还应更多的贴近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更要倾向于能够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此外,从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认知特征来看,学生学习和认知事物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倾向,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仅注意这种倾向性,更要设法充分利用,这才能使课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语文教学是以高中现行语文教材为基础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脱离高中现行语文教材,会使得校本课程脱离教学主题,让校本课程的意义大打折扣。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立足教学实践,充分结合高中现行语文教材,开发校本课程,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高中语文学习在体系上分为必修以及选修两个部分,该制度在我国高中教育发展过程中已有将近90年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高中语文的教育主要以必修为主、选修为辅的方式开展学生教育,直至1949年后,高中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统一为必修课程教育。后续的教育发展通过研究以及条例颁布等措施,使高中语文教育在必修的基础上加入限定选修课的概念,根据部分学校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等,进行合理选择以及实施。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以必修课为主,教师在必修课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针对当代的教育发展、观念变化以及社会思想等方面因素,使课程的理论教学可以体现时代精神、核心素养等,同时结合新时期的课程设计理论,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理论学习基础上提升综合素养。
兴趣是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的源动力。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兴趣对课外阅读的重要影响,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他们才可以更为全神贯注的投入到阅读思考中去,激发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产生了阅读兴趣以后,学生就会产生爱不释手的想法,真正如饥似渴的投入到阅读中去,将课外阅读变成一场精神盛宴。所以,语文教师要想更加高效的完成课外阅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体,组织学生参与到主题读书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让他们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例如,在进行我校教师就从学生兴趣入手,组织召开了《国学小课堂》、《小龙故事会》等主题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欲望充分调动了起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帮助他们了解了更多只是,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发展角度,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学依旧遵循生本原则,不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课程的开发,教师都应当遵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这样做一方面能提升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校本课程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改革的优势是什么呢?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对学生们来说,有很多的优势。主要的优势分为几个方面。以一个方面是趣味性。在进行校本课程改革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们的兴趣和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深入研究。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情感色彩较重的学科,所设置的课程要有人文性,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第二个方面就是实用性。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需求。考虑学生在哪方面学习能力较强,哪方面较弱,然后进行改进。因材施教,对学生们来说非常使用。第三个方面就是地域性。语文是地域性非常明显的一个学科,我国东西部的语文文化就不相同。在开展校本课程时,要结合不同地方的文化,使学生们加以了解,对学习语文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观念创新是校本课程创新的源头活水,概括地说,课程开发者应做到以下诸项: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其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内课外活动;通过校本课程使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自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化的潜能可供开发,校本课程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更要切实认识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认识、体会及感悟的过程,没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一过程始终都是形式化和表层化的,因为语文的人文属性决定了,主体的感知、想象和体验是外人无法替代的,这些抽象因素的内化和升华也是别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观念创新方面,开发者首先应着重思考的不仅是学校能提供什么和教师能做什么,甚至也不是学生能做什么,而是学生关心什么,其成长和发展需要什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核心,才能进一步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
自然,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适当地地考虑这些因素。大略而言,课程的主题及范围要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换言之即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还应更多的贴近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更要倾向于能够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此外,从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认知特征来看,学生学习和认知事物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倾向,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仅注意这种倾向性,更要设法充分利用,这才能使课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在观念创新引领方向的基础上,还应重视活动形式与表现手段的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课程内容得以完美展现,主题得以充分凸显。我们知道,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什么样的内容,同时形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对内容具有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课程发创意和策划应当内容与形式并重,综合起来加以考虑。而就近些年来看,语文校本课程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往往会陷入固定的模式,单一而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实践活动方面,阅读活动往往是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然后写读后感,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把控做得不够,以及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阅读体验和心得方面有所欠缺;诵读比赛、演讲比赛以及辩论比赛,也往往是只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等等。
那么,创新点应如何挖掘呢?试举一例,科技和时尚即为一个重要方向。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和时尚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带来了更多精彩,例如智能手机、移动网络、高铁、移动支付、VR等高科技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而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时尚因素和精彩变化使课程的内容形式更为丰富多彩。一些课程开发者常常取得素材与形式的老旧和选择余地少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要尊重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注重生活元素和社会时尚元素的合理利用,则语文校本课程技能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呈现和发挥创新价值。
如上,本文简要探讨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创新开发,概括而言可分为两个基本方面,即观念和思想创新,以及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所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其足够重视。而实际上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当然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本文限于篇幅而概要而论,一己思考所得,愿与同仁交流。
教师在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阅读内容以及阅读量都很难使学生产生优秀的阅读体验,甚至会使他们丧失阅读兴趣,产生厌倦感与枯燥感。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很多家长自身也缺乏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更多还是要求学生将精力全部放在教材知识学习中去,希望他们的高考语文成绩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考上更好的大学,这也对课外阅读教育价值发挥造成了比较大的阻碍。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搭建更为立体的课外阅读结构,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化课外阅读材料的同时,推动课外阅读活动向着家长延伸,通过微信与qq等信息化媒介的有效利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参与到亲子课外阅读活动中去,从而构建更为立体全方位的课外阅读活动框架,进而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8.1 加强选修课的深化学习。高中阶段的教育在课程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一方面需要实施良好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选修课在课程开发、设计以及实施阶段,往往需要结合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水平等因素进行合理设定。在教育观念以及理论发展过程中,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教学上具有等价性,都具有良好的素质培养、思想教育功能,二者在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选修课的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响应国家教育的号召,使学生在思维、情感以及品格上受到良好的拓展式教育。
8.2 整合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培养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除了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不妨以随笔写作、辩论、专题研讨等方式,评估学生学习成果,从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组从高二开始,开展时评写作校本课程——"时事评论会",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关注时政热点话题,展开深刻剖析与探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时事评论会"主要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形式进行,在这过程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时评写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维解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为固化课程学习成果,课题组选编了《每周时评精选》《抗疫时评文精选》等课程读本,并细化了课程学习目标,编写了《时评写作章法技巧点拨》校本教材,从篇章结构、立论说理、素材运用和思维升级四个模块帮助学生构建写作知识系统。
8.3 注重课外阅读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系列性与渐进性。在进行课外阅读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激发他们潜能为主要目标,保证课程资源的系列性和渐进性,这样才可以课外阅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我校为例,为了更加高效的完成课外阅读,就以时间为顺序构建了《"清悠午韵"经典诵读》这一校本课程,此课程持续时间为十二个月,教师每个月都会安排三到四个主题的古今中外经典诗文,让学生展开诵读,课程线索极为清晰、体系也非常明确。通过这种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主题以及群文阅读,可以使学生的朗诵能力以及文学修养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推动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发展,增强校本课程建设的独特性、创新性,为其教育价值发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在观念创新引领方向的基础上,还应重视活动形式与表现手段的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课程内容得以完美展现,主题得以充分凸显。我们知道,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什么样的内容,同时形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对内容具有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课程发创意和策划应当内容与形式并重,综合起来加以考虑。而就近些年来看,语文校本课程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往往会陷入固定的模式,单一而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形势也出现了比较大的转变,阅读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切实做好阅读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人文熏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夯实根基。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依据依旧是教材内容,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也比较滞后,最终造成了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方法不规范、效率低,导致学生大多知识面不广、视野狭窄、思想情感贫乏,极大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及作用发挥。要想切实转变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脚步,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外阅读资源拓展以及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将阅读课程的主导权真正还给学生,从而更加高效的完成阅读教学,将其作用发挥到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