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2-11-19 13:24:59张慧娜
读与写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生活

张慧娜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第七小学 新疆 奎屯 833200)

引言

生活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元素,促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此为学生以后进行长期的数学自主学习创立良好的动机;而小学时期,是学生数学思维养成的黄金时期,教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其他数学教育工作者先进的教学案例,设计有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而数学实践探究则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巩固印象的同时,也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相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处于缺乏交流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学生逐渐开始追求自己的成绩,而很多教师也开始重视自己的教学成效,在讲授数学知识内容是总是将重点放在学习成效上,以此帮助学生领悟更多的数学知识,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但是却总事与愿违,教师采用讲授法所构建的数学课堂,逐渐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原本的数学课堂不再存在活跃的氛围,而且教学方法也逐渐开始变得单一。在此背景下,大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出现机械化学习的现象,于是大多数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会逐渐降低自身的数学探究意识,在遇到困难后也容易放弃学习,转攻其他的学习内容,甚至转攻其他的学习科目,这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例如:学生在学习内容是教师采用讲授法构建课堂将知识以单一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时,会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极其低下,而且教师在讲解内容是总是发现可别学生在讲台下搞小动作,这不能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所预期的目标,还会对课堂的公共秩序造成影响,大多数学生还会在课堂的讨论环节,与其他学生讨论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话题,以此不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记忆,还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学习打击。

1.2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讲解数学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都没有得到尊重,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越来越被动,只能听取教师的建议,去学习和吸收知识,完全没有自主想法。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记忆,所以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并不快乐,就算教师在接下来提醒学生数学知识时,学生也会由于无法自主思考,从而丧失自主探究数学的能力,这并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的长远发展。正确的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公平公等,然后教师在学习中融入趣味性元素,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看到更为丰富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在其中遨游。但是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枯燥无味。

例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运用讲授法,构建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并且让学生学习完后进行数学知识的计算时,大多数学生就会出现不愿意完成教师所布置任务的现象;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课热情很高涨,但是学生都不愿意听个别学生交头接耳,而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这也对教师的教学热情造成了打击,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造成了不良的冲击。这无法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兴趣及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

1.3 学生自主意识不足。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并接纳未知的数学内容,然后将其完善到自身的数学思维发展中,所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靠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毅力。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而学生也不愿意将问题主动反馈给教师,师生之间的关系稍有缓和,就会因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回到原点,于是学生便不能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无法将自己真正的想法讲述给数学教师,方便教师改革策略,这对教学带来了不良冲击,也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于是逐渐对教师养成了盲目依赖的心理,这就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形成造成了不良的冲击,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例如:教师在开展教育时,就会发现个别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热情高涨,但是学习效率并不高,于是这些学生,便会认为就算数学学习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也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于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开始逐渐丧失斗志,也不愿意去自主探究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而是只是吸取教师所传授的硬性知识,导致自己的数学思维更加不完善,同时也会让学生思想上与教师所传授的学习方法进行碰撞,学生的学习意识遭受了打击。

2.生活化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2.1 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在相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数学思维尚未养成,所以教师经常采用灌输式教育来保证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考试能力。这就对给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养成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养成。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情境,首先能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过生活化情境的导入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令学生愿意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

2.2 促进学生的数学迁移。教师根据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时,总是产生机械化学习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不能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认为一些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很遥远,这为学生接下来进行数学学习造成了阻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改变学生的看法,促进学生数学迁移,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也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促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3 丰富教师的教育资源。由于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传授法来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则认为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教材,从而使教学思维局限在了教材和课堂中,这就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生活化情境,能有效解决此现状,丰富教师的教育资源。教师在遇到生活中的数学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提高学生的数学元素感知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相应的发展。

3.生活化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3.1 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营造轻松愉悦学习氛围,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学习情境时,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因为忽略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很可能导致在营造情境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或者数学计算的实际不同于生活常识,让学生对生活产生错误的认知。这就无法让数学课堂营造学习情境的教学效果达到所预期的目标。所以,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生活认知的教学知识。

3.2 剖析数学教材的内容。教材是学生接收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数学学习情境过程中,如果忽略了与教材内容结合,会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学习过程中摸不着头脑,产生数学思维混乱的现象。从而无法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在构建相应的数学生活情境过程中,注意结合教材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

3.3 开放化进行情境创设。个别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认为,结合学生目前的数学学习水平创设有效情境才是最主要的,这就使学生数学思维,局限于某一课的教学内容中,无法令学生认识到其实生活是由多种数学元素组合到一起的。[1]所以,教师应当在创设情境过程中保持着开放化的原则,让学生认为其实数学学习并不沉闷无趣,反而充满着生机和未知的活力,满足学生多元化探求数学知识的需求,为学生接下来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4.生活化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4.1 生活导入,激活学生思维。预习是小学课堂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学生数学思维不完善,总是注重课堂学习,课堂结尾以及课后复习三个阶段的学习,从而对课前预习没有投出很多精力,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阻力增大,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打击,而且也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下降,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导入的作用。教师在将生活情境导入到数学课堂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促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前,掌握大概内容知识。从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2]例如:在学习“方向和位置”这一节课教学内容之前,个别学生没有接触过很详细的方向知识,只知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不知道该如何表示,所以学生很好奇,在课前开始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由于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在探讨过程中很容易跑题,所以最终无法使预习的效果达到目标。教师在此时,可以选择将生活情境导入课堂,教师先去询问学生在下课后,回家过程中先往左边走,还是右边走,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再去引导学生,太阳是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然后让学生面向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最后让学生自主了解自己回家的路,先是往东或西?促使学生掌握和吸收本节课所将要掌握的内容知识,也使学生在本节课的预习过程中,认识到了预习的作用,并且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数学教学以及生活情境导入数学课堂的作用,许多学生在经过本次预习过后,不仅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独特魅力,而且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也会从实际出发开始想象,这就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延伸教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的教学效益。

4.2 生活探究,探寻数学意义。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反馈给人们更多的数学知识,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学生年龄尚小,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绩,或者考上一所不错的初中。这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整体学习产生了错误认知,也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明确目的。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开展小学数学活动时,应当从生活层面出发,结合学生的数学思维,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学习体系。[3]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节课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本节课的内容知识,比如在课堂之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距离本节课开始还有一分钟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安静下来,静等一分钟的度过。上课铃声响起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刚才经过了一分钟、六十秒的时间。此时,有学生不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存在着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本节课,所学习的时间是为了方便我们规划更好的生活。人们不仅通过时间,了解到太阳的东升和西落,并且还能制订以时间为基础的学习计划。使学习会更加有层次感,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后,让学生能感受到时间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课堂结尾阶段,教师可以借此发散知识,告诉学生,实践不仅可以用时、分、秒来计算,而且可以用年、月、日来表述。在年、月、日的度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四季的交替以及自己成长的变化,这就使学生激发对数学知识自主探索的欲望,同时学生也正式了解了时间学习的意义,提高教师利用生活创设学习情境的有效性。

4.3 生活实用,提高数学实践。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想,需要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主动权。教师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并且运用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方式,令学生丰富课堂学习体验时,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自身则要由指导的作用转变为引导的作用,促使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学习效果,并且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促进学生巩固数学学习印象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标,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打好基础。[4]例如:自新教育法规颁布以来,学生的书面课业任务明显减少。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自制力不足,所以大概率会遗忘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如:让学生陪家长买菜时用加减法计算价格,并且回来后规定自己玩的时间是几个小时几分钟?再例如,让学生在生活中计算自己所喜欢物品的体积或者面积等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提高。在第二节课堂开始之后,教师可以开展活动来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元素,并且基于学生的反馈来给予学生表扬,以此引导学生树立在生活中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知识与生活相互关联,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构建学习体系。

4.4 使用技术,降低学习抗性。当前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依靠信息化教学的帮助,因为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总是渴望在吸收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能听到声音,能看到画面,所以教师应当结合信息化教学,创设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氛围,进而帮助学生降低数学学习抗性,以及参与数学情境创设的抵触心理,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且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水平。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资源,是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生活中所感兴趣的元素,以此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参与数学情境的积极性,也提高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能在数学情境中时半功倍的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去搜索一些有关多边形的生活实景图,然后去给学生数据,然后让学生划分,并且分别计算物品的局部面积然后相加。在这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设计微课时及习题资源时,也可以融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喜欢的动漫元素,将动漫人物的局部部分进行划分,让学生进行计算,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经过教师的创设情境读后也能了解,其实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并且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这就帮助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是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目的性,而且也会从生活层面思考数学,以此延伸了教学的综合效益,也增强了情境创设的实际效果。

4.5 创立评价,鼓励学生学习。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在创设玩小学数学情境,然后让学生参与到请求学习情境过后,就可以完善相应的评价制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过后,应当及时的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自信得以建立,过后再去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自信的过程中,也要完善评价机制,使学生能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情境中学习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愿意去听取教师的学习建议,改进建当前的学习模式,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秉持客观和科学的原则,再给予学生表扬,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才能使学生在建立自信的同时,不骄傲,也不气馁。

例如:教师在每次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完毕过后,都要给予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以及计算能力的改变,给予学生客观合理的表扬。学生往往分成两个类型,一类是学习成绩优异,而另一类则稍显平常,或者学习中没有达到所预期的效果,教师针对这两类学生都有建立不同的评价。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应当首先给予表扬,然后让学生发表经验,维持学生继续努力的自信,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供其他同学借鉴和吸收,而同时又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评价环节的氛围,让其他学生乐于接受此名学生的学习建议;而对于表现有所欠缺的学生,教师也是选择发现其优点,基于学习表扬稳定情绪过后,再去客观的指出学生的不足,并且让学生自主改正,给予学生学习建议后,再去让学生做参考,然后将建议完善到自己的学习模式中,延伸教学的综合效益。

5.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出发,也要学着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在学习过后多与学生探讨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关系的同时,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设计针对性生活情境。使其能通过情境活动的参与巩固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也在生活中主动养成探究数学元素的习惯。让学生热爱数学学习,达到在情境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生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
漫生活?阅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