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策略分析

2022-11-19 13:25夏佳妮
小学生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科学探究

☉夏佳妮

小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学科内容,还要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科的规律和客观事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面对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教师需要立足实际学情,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素材,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体现,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学习的场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主角而将学生置于观众地位的局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主人翁的状态进行学习,由传统教学中被动机械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使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于新课标提出的生本教学理念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输的场景还时有发生。小学科学原本是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发扬学生探索精神的一门学科,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说教,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缺乏实践与合作学习的平台,因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能满足其强烈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方式机械单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以教材为中心进行讲解,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教学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其单一性与机械性,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却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可控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计划讲多少,学生就听多少,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可以按教师计划来完成。可见,造成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不仅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还有随之而来的教学模式的单一及教学氛围的沉闷。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优化教学方式来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来自于生活,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与生活相结合进行学习,给学生造成了科学知识深奥难懂的错误印象。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科学教学中与生活相联系可以更好地使教学直观化,更能够给学生以切身体验。另外,教师在课堂中的理论说教式教学,也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教师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遇到学习重点难点及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时,教师没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普及,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然而,部分教师不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强科学教学的活力,而沿用传统说教式教学,致使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降低。

(三)学生对科学学科缺乏重视

在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科学不是必考科目,因而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认真,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去进行学习探究。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也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探究科学学科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科学具有严谨性与逻辑性,需要通过思考才能正确归纳与总结科学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也会出现实验验证方面的困难,这些都需要有热情与动力去研究,但是学生很难成为课堂的主角,自己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提出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学习中缺少问题意识,不会提出问题,自然也不会对科学产生探究动力,也就无从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习时不能根据科学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看起来很“听话”,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作业,但在回答问题时却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复述或抄写,至于为什么会得出相关科学结论只能茫然不知。在小组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也是人云亦云,没有个人的看法,尤其是在教师提问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这就势必影响了科学课程学习的效果。

二、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策略

(一)提供素材,组织开展科学实验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素材,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科学地组织学生开展实验[1]。教师需要立足实际课程来准备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验素材,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坚持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科学《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常见的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素材的名称,从而引申出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知识,让学生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思考结果,使之初步感知质量的大小。其次,出示天平和食物秤,组织学生称量黄豆、玉米粉、绿豆,并将上述物品进行混合后,鼓励学生比较质量和占据空间的大小,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掌握固体混合技能,对称量、比较有明确的认知。最后,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混合物,让学生利用筛网、托盘进行分离,使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分离技能,从体积和重量两个角度思考固体混合与分离的结果,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素材,充分激发其实验学习兴趣,也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

(二)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使教学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要注重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学习,能够在观察与探讨中总结科学规律,能够在实践中积极操作实验,认真观察,积累经验,总结科学学习经验。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以新颖的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教学理念,认识到应试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不利影响,从根本上落实新课标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如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如果这个困难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困难,教师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的探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让学生展示小组的探究结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为以后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神秘的声音王国》时,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让学生探讨我们平日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通过哪些元素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在平时我们会听到风声,风声是如何传播的?这些现象都是平日学生所遇到的,学生十分熟悉,但是对于其中的原因、道理却不明白,通过熟悉的事物抛出相对陌生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在探究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是通过什么传播的等等知识点,从而提高知识内化的效率。再如学习《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自行车行驶的样子,并且通过多媒体视频进行讲解,了解自行车车轮的构造,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要用圆形的而不用其它形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是只是表面上了解自行车轮能够转动,能够加快运行速度,但是对其中的道理却不太明白,因而,学生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各小组讨论十分热烈,在讨论中也收获了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对于一些科学现象很感兴趣,对其中的科学道理很容易产生探究欲望,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特点,只是运用讲解灌输的方式企图使学生熟悉知识点,并用科学知识去解决一定的问题,那么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及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探究,促进其知识的掌握与内化[2]。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种子里有什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日常所见的种子为样本,进行观察,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进行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丰富多彩的种子,通过放大镜头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科学结论。多媒体可以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可以饶有趣味地进行观察,并且结合生活中见到的种子进行联想与想象,从而使知识掌握更快,更牢。再如学习《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动探究,因为尽管空气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是学生对于空气的印象却不深,通过小组探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在小组讨论探究环节,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流动,让学生切实感受空气到底占不占空间。以上所列举的教学环节,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在学生遇到学习难点及体现教学目标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促进科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四)合作探究,激发探索科学欲望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内外知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教师应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切入点,从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条件,为其搭建研究和探索的平台,加强引导和开放,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科学《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部分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昙花一现”的原因,从而引申出昼夜对动植物影响的相关科学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产生探索科学的欲望。其次,运用信息技术展示郁金香花朵随着太阳升起而绽放、在夜晚收拢花瓣的变化情况,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思考怎样的作息习惯是健康的,让学生明白昼夜对人类的影响,使之树立正确的作息观念。最后,展示昼伏夜出的动物图片,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分析猫头鹰、蝙蝠等动物在夜间活动的原因,并为其提供不同的课外学习资料,保障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讲解家禽类动物在日间活动的原因,让学生能够明白昼夜对动物所产生的影响,在提高动物保护意识的同时,明确“生物钟”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索能力,掌握分析动物习性的技能。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教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兴趣爱好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深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其优秀的探索能力和正确的思考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能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科学拔牙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