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兆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得到了大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美术教学的形式逐渐多样化,美术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这就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小学美术课程指导中,教师应综合分析动手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结合实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空间,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发展。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根据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第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心理品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脑科学研究指出,经常动手、玩耍、与他人触摸,对于个体的大脑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美术课程中的各种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刺激因素。例如绚烂的色彩、不同质感的肌理、不同性质的材料以及丰富的造型、结构等能够活跃学生的大脑。同时在美术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撕、贴、剪、摸等一系列操作,这样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脑部功能的发育,让学生在手与脑的协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实现身心的协调发展。
第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对美都有着独特的感受和看法,这些感受和看法会指导实践,形成充满创意的实践活动。美术是一种艺术活动,充满创意的美术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强化了学生对美的体验,并刺激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美。这样的活动自然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通过涂、摸、捏、撕、贴等方式协调自己的双手,做出充满创意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并在尝试中不断完善,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动手体验,提升观察能力[1]。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小学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构建实践操作的情境,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来讲: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美术实践情境。随着现代教育条件的改善,美术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各种图形资料、工具设备等逐渐被引入到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小学美术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美术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情境,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线上设计与操作的机会等,从而促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提高探究、动手能力。
第二,注重美术工具材料的整合与应用,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物质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美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大量的工具材料来实施。小学生乐于动手、喜欢探索,利用丰富的工具材料,引导其进行动手体验,能够让学生在与工具材料的互动中,锻炼手脑协调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基于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整合各类美术工具材料,形成材料包、工具包,作为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
第三,丰富美术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美术学习环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积极生动的美术环境氛围,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其动手实践的潜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展览、文化艺术节、美术兴趣小组比赛、美术社团活动、室外写生活动等,让学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中,进行动手实践,发展美术创造能力。
第一,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学生的动手空间。美术教材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化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动手参与的空间。例如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通过拓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拓印带来的乐趣,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材料的关注,自觉发现物品纹理及形态的美感和趣味,并产生拓印的兴趣[2]。
为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拓印,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拓印材料,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材料的纹理形状,想象拓印后可能形成的造型;其次,指导学生利用树叶进行拓印,规范动手操作过程,即把宣纸覆盖到物品上,用手磨、压宣纸,直到可以看到纹理、形状,用拓包蘸上墨汁,均匀宣纸,使纹理、图像慢慢变得清晰,小心补拓纹理细节,揭下拓片。在这样的教学指导中,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材料,创造了自主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发展动手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发学生感兴趣的美术教学资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挖掘美术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走进学生生活,挖掘学生熟悉的题材作为美术素材;借助学生喜爱的题材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己构思,通过绘画、材料制作、模型等方式创造美术作品。这样既能够丰富美术课程资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动手操作。在小学美术教学指导中,教师应主动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增进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这样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更利于学生动手参与意识的提升。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让学生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感受教师的关心。
此外,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勤研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切实结合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指导,积极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二,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现代化教育教学背景下,设计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3]。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设计趣味化的体验教学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动手能力。例如在《民间面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各种生动活泼的民间面塑作品,然后为学生提供自主体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面条、盘圈,制作各种面塑作品,最后各组展示作品,评选出“面塑达人”。
这样的活动设计强化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更加积极的氛围中主动操作,提升动手能力。
第三,注重教学评价与激励,培养学生动手创作的自信心。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多采取鼓励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情感激励,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应通过评价学生的创意作品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共同设计、制作创意作品,提高合作精神等等。这样能够从内在情感上强化学生的动手意识,让学生在实践创作中实现自我发展。
总之,动手能力作为人的重要能力,对人的自我完善具有重大作用。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在课程中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又动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