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济南市林场(济南市国有苗圃),山东 济南 250014)
济南近郊山体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多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郊的山体逐渐被融入城市之中,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新格局。但是,部分山体由于地质、历史等双重原因,破损严重,岩石裸露,严重影响了城区景观和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由于缺乏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周边居民无法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态资源进行休闲健身,因此山体公园建设作为济南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山体公园区别于普通公园,其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施工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保证山体公园建设的规范实施,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及降低后期养护成本,需要积极探寻新理念,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亮点。
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结合游览路的建设充分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1]。
在靠近山体上坡的游览路内侧利用山体原石堆叠砌垒较为低矮的干碴墙,降低地表径流流速、护坡固土的同时利用石块间的缝隙对雨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雨水可直接被植物利用。同时在干碴墙下方顺应坡度设置层层下凹绿地,栽植耐水湿地被植物,充分收集和拦蓄雨水,并加以利用。在坡度较缓位置平铺石块,下方设置防水层形成湿塘,丰富景观的同时为林内野生动物提供水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游览路的选线应尽量平行于等高线设置,根据地势合理确定利于排水的道路纵、横坡度。游览路台阶在砌垒时设置横向凹槽,同时靠近下坡的一侧使用平沿石或局部路沿石放低,利于引导雨水充分渗入下坡土层,避免道路积水。
细节决定工程的精细程度,在附属设施施工过程中注重细节能够避免破坏原生环境,也使景观效果更加精致[2]。
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地貌和植被,土建设施为植物、原石让出空间,尽量降低建设对山体环境的影响。如,道路选线时遇到无法避开的乔灌木时需做树木保护及树池,保证其原有生境条件不被破坏;遇到景观性较好或体量较大的原石,可尽量利用其作为踏步或者路两侧蹲配;在游步道两侧利用山体表面散落的较小石块进行堆砌,防止雨水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保持原始山体风貌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游览路栏杆尽头的连接处在保证安全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调整样式,如缩减竖撑距离或调整弯曲弧度,使之符合山势走向又过渡自然。坐凳采用结合挡墙设置的形式,增加了坐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节省空间的同时充分将景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文化是景区的灵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并进行恢复建设是公园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山体公园建设中,既要注重景观效果,又要充分考虑文化元素的增加,让市民在游览休憩健身的同时,感受文化魅力,领悟人文情怀。
卧虎山山体公园山脊南北两侧均有战争年代遗留的战事遗迹,其不仅是硝烟弥漫年代的历史见证,还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建设中充分挖掘和清理战事遗迹原貌,对原有战事遗迹进行恢复,同时梳理山顶游览路线,并规划建设一处观景平台和景点介绍牌,供游人游赏休憩和了解战事历史。山脊线处还具有特色的向斜地貌,建设中沿特色地貌景观外围修建了木栈道,并安装防护栏杆形成景观节点,既充分保护了地质地貌,也使游客能够安全观赏游览。
金鸡岭山体公园半山腰有多处丰富多样的石刻,均由登山爱好者创作,草隶楷篆,镌刻精美。石刻中尤以“舜龙崖”处最为精彩,是由整块山石雕刻出“二龙戏珠”的浮雕图案,龙纹栩栩如生,颇具观赏价值。石刻群既具有观赏性又体现了市民的美好愿景,是山体公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依托石刻合理规划游览路线,将石刻尤其是舜龙崖打造为金鸡岭山体公园的几处景观亮点,对这些市民石刻文化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和良好的保护。
山体公园规划中充分进行视觉分析并在建设中实地踏查,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取观景视觉极佳处建设观景平台和亭、廊、轩等景观服务建筑,同时在景观节点和景观服务建筑的命名方面充分考虑文化元素,如与佛文化相关联的“禅茶别院”、“悟得斋”、“不二心门”,结合地势条件及周边环境命名的“揽胜轩”、“春风渡”、“空谷寻幽”、“莹心亭”等,充分体现山体环境清幽恬静、淡泊超脱的意境。
相对于普通的公园建设,山体公园建设在工程造价中往往需要考虑山体环境对于材料倒运、措施费用等方面的影响。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在山体公园建设中尽量就地取材[3],利用山体断崖排险下来的毛石就地砌筑挡土墙、鱼鳞坑,剩余石渣作为道路路基回填,降低工程成本;同时雇佣马帮运输队倒运材料,结合堤坡山体加固运料机,代替以往的人工扛抬,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材料倒运困难、运输费用高等问题。
山体公园原生植被多以侧柏为主,单一树种存在景观和生态的局限性,有发生大规模植物病虫害的风险。在山体公园建设中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通过增加各类乡土树种,并注重选用抗性较强的色叶树种和观花观叶树种,在原生植被的基础上打造混交林,形成较为完整的植物群落,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真正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丰富季相景观。绿化种植多采用小叶朴、白皮松、五角枫等乔木,卫矛球、丁香、金银木、连翘、迎春等花灌木,蔷薇、爬山虎等藤本植物,菊科草花植物、小叶扶芳藤等耐瘠薄的地被植物等进行林相改造,重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山体风貌特色。
针对山体绿化用水困难的问题,创新性地在整座山体公园已建成绿地中加装微喷灌溉系统,方便管理的同时节约用水,为后期山体公园苗木养护打下基础。在灌溉系统的设置中,根据绿地面积确定喷头种类,并具体测算喷头数量及管道长度,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证灌溉效果[4]。
因山体公园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相比普通公园对基础设施的耐用性有更高的要求。早期使用普通工法建造的塑木栏杆使用几年即出现开裂现象,造成景观的破坏,带来安全隐患。为解决此类问题,建设中与施工单位不断摸索、研究,独创了施工工法。即两层防裂钢丝网绑扎、适宜水泥砂浆配合比、栏杆缠绕薄膜保湿、氧化铁(或丙烯)配色刷色、丙烯酸乳液喷涂。在这套工法中,由于防裂网和水泥砂浆均用两层,使塑木栏杆经久耐用,解决了塑面易开裂、脱落的问题。
部分山体公园前期为方便游览建设的简易毛石台阶路,年久失修影响景观和游览安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山上原有毛石台阶路,做到既保证景观,又降低成本,经过综合考虑和标准段试验,制定了在原有毛石台阶上做斩假石的施工方案,增加原有台阶路的稳定性,并在路面颜色、纹理、规格等方面使其与新建台阶路相协调。
针对过去开山采石遗留的断崖,在断崖绿化中根据不同坡度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对陡峭的断崖采用设置防护网护坡喷播种植的绿化方案,同时充分利用断崖上自然形成的V字形石窝砌筑种植穴,栽植乔灌木,形成了很好的绿化效果;对较缓的断崖采用堆砌山石和毛石挡墙相结合的绿化施工方案,丰富绿化种植景观,同时延续了现有山体的肌理,与原有山体的绿化实现了高度融合。
在陡崖下方游览路旁绿化空间较小的位置设置植生袋,选用济南本地特色的野菊花进行栽植,绿化美化道路景观的同时,对济南八大景之一“佛山赏菊”进行呼应和充分再现,打造独具特色的山体景观。
山体景区因环境特殊,在一些坡度过大位置或崖壁处需架设木栈道将景区游览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前期需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地勘机构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根据勘察报告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保证下层支架安装的安全和稳固。架设木栈道所使用支架及连接、固定面板的金属配件应采用不易锈蚀的材料。面板建议采用塑木或人工合成的其它木材替代品,以免因不够严格的防腐和干燥处理,在长期使用中发生变形,产生安全隐患和降低使用寿命。木栈道一般应配置高度不低于1.2m的护栏,确保游览的安全。
以往的工程建设中园路内侧多采用毛石砌垒种植池,整体景观效果较为单调且不够生态,为了体现生态特点曾使用废弃杉木杆紧密排列插入土中作为种植池,但由于山体环境的特殊性,这种做法耐久性不高,增加养护难度。在后续的建设中打破常规做法,应用仿木混凝土板沿园路内侧安装,根据地势进行隔断形成种植池,再回填种植土栽植小叶扶芳藤等地被植物。不仅能够阻挡和减缓来自园路上部山体的雨水冲刷,防止山土、落叶等杂物冲刷、淤积至路面,还可以达到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同时能够满足栽植地被植物对土层厚度的要求。
山顶往往需要设标识性服务建筑,使其既满足游客观赏和休憩的需要,又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建设中采用了仿木铝合金景观廊的做法,整座景廊采用仿木铝合金材料焊接而成,建成的景廊坚固耐腐、仿木效果逼真、节约工程造价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倚廊望远山、赏月明,观秋景。沿石阶而下,百米山坡,枕石而落,非常壮观,可览“云起半面坡”的壮美景观。
在坡度较陡、高差较大等易出现土石方坍塌地段需设置挡土墙。挡土墙在砌筑时注意保护原始地貌,材料选择上尽量原生环保。以往的建设中一般采用毛石挡土墙,形式较为单一,在近几年的建设中经过对实地情况的踏查及多方论证,采用了霹雳砌块挡墙、石笼挡土墙及舒布洛克自嵌式挡土墙等多种新材料,增加了挡墙的透水性[5],有利于对雨水的过滤和收集利用。新材料对施工手法要求不高,降低了砌垒难度,同时还可利用挡墙材料间的空间填土栽植悬垂植物,降低硬质景观对山地整体景观带来的影响。
因山体公园游览路及广场大部分时间仅供游人通行,故采用透水铺装亦不会对使用年限造成显著影响。采用透水铺装也可减少雨水径流的形成,有利于存蓄雨水。常采用的透水铺装有透水沥青、透水砖、糠粮砂等,根据山体游览路、广场的地形特征和功能需要选用不同的透水铺装材料。车行道的铺装主要选用透水沥青,以满足山体景区巡查工作行车及森林防火的需要;休憩广场及部分坡度较缓的道路多用透水砖,透水的同时满足坚实耐用的要求;沿等高线设置的较为平坦的游步道则选用糠粮砂平铺,既可满足透水功能,又可营造出富有野趣的游览氛围和带来舒适的步行体验。
金鸡岭山体公园建设中,利用废弃枕木建设附属设施。选用较为完整的废弃枕木进行打磨和喷漆处理,保留原木纹理与山体环境相协调。在林下休憩平台中部铺设处理后的枕木作为游览路,周围铺设碎石作为平台面层,节约成本体现生态理念的同时,又增加了游览行走的舒适性和趣味性。废弃枕木还可作为坐凳面层与挡墙结合,使之得到充分利用。
在建设过程中因修枝产生的废弃杉木杆也可进行回收利用。将较为平直的杉木杆去皮打磨做防腐处理后,截取合适尺寸制作原木健身器材。使用杉木杆可制作腹肌板、俯卧撑杆、高低杠、肋木等健身器材,安装时底部深埋上方素土夯实即可保证坚固及安全,埋深一般不低于40cm。使用废弃的原木材料能够很好地将附属设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使游人在休闲健身的同时感受自然野趣。
在山体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山体环境对景观的可持续性和耐久性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因素,又要在满足园林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对山体原有生态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人工景观的质地及色彩与自然山体风貌的协调统一。因此,在建设中要综合考虑,通过充分探索新理念,尝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障整体施工效果,减少建设成本,降低养护难度,使建成的山体公园成为可持续、景观愈加丰富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