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铸工匠之魂探究

2022-11-18 17:40夏果平周正良
职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夏果平 周正良

摘 要:“大思政课”是思政课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与创新。在“大思政课”要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要求下,铸工匠之魂必然成为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的时代使命。职业院校思政课在培育工匠之魂上存在学校思想不够重视、课程内容不够精准、资源共享不够充分、教师观念不够脱俗等不足。学校提高主动有为意识、课程贯穿工匠精神隐线、部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教师摆脱世俗观念桎梏等是其解决办法,以提高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铸工匠之魂、培育工匠精神的精准度与穿透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    大思政课    工匠精神

课   题:本文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党建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高职学生爱国奉献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22DJSZY11)阶段性成果。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一、“大思政课”的内涵

“大思政课”是一门新的课程,是思政课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与创新。所谓“大思政课”,应该是基于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集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的鲜活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起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课。“大思政课”的内涵多维而丰富。第一,视野广阔。“大思政课”需放眼世界,关注世界潮流发展方向,观察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洪流,把握世界发展之脉搏。第二,使命重大。“大思政课”的使命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目标为培养年轻人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坚定意志、拥有家国情怀、肩负时代重任。第三,“大思政课”格局高远。“大思政课”的格局在国之大者的层面,有大国格局,承担大国使命,有大国气度。第四,“大思政课”内容宏大,“大思政课”的内容取材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

二、铸工匠之魂是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的时代使命

(一)铸工匠之魂是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工匠人才的正确三观、家国情怀等在职业领域通过工匠精神呈现。工匠人才的职业硬件是技能技术,职业软件是工匠精神,专业课的首要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工匠技术,锻炼学生思考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点、练就高超技术的能力。“大思政课”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是构筑工匠人才正确三观,立工匠之德,这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二)铸工匠之魂是职业院校“大思政课”与现实结合的紧密结点

“大思政課”与现实结合的结点多样,有诸多松散型结点,但其紧密结点较少,铸工匠之魂、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符合时代潮流、与培育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无缝连接的紧密结点,能实现服务于技能技术人才的目标。

(三)铸工匠之魂是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精准思政的时代任务

职业院校“大思课政”精准思政就是要瞄准技能技术人才培育目标、成才路径与规律,寻找契合职业教育规律、工匠人才特点的靶点精准施教。

三、职业院校思政课在培育工匠之魂上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校思想不够重视

虽然社会及各职业院校对思政课重要性有一定认识, 但主动性与持久性不够,思政课的重要性在实际中往往又会被忘记。学校不由自主地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中。职业院校注重技能技术培养,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普遍对专业课比较重视,对思政课重视不够。

(二)课程内容不够精准

职业院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具有技能技术的工匠人才,所开设的课程均需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为培育工匠人才服务。不同人才有不同特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杰出人才都有其自身岗位独有的特点,对不同类型人才培育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与针对性。目前不同类型学生在思政课培育上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方式基本相同,缺乏针对性。当前思政课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均更适合普通大学生培育的需求,职业类院校学生的思政课基本是综合型大学思政课的压缩版,只有课时的差别,在培育技能技术人才上缺乏精准度。

(三)资源共享不够充分

在职业院校现有的构架下,思政课教学部门因不是职能部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其他教育工作者等均属于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资源共享不够。各教育板块的教师、工作人员、教学资源等分块分割管理,人员交流较少,资源共享不够充分。

(四)教师观念不够脱俗

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基本来自综合型大学,理论知识丰富,从学校到学校,对社会实践问题经历、体验不多,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从书本到理论,其联系实际的广度、深度、精准度不够。同时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受到社会阅历、世俗观念的影响,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带有世俗偏见,把他们排除在优秀人才行列,更多关注到学生的短板,看不到或比较少看到职业院校学生的优点、特点,不能从工匠人才角度去看待学生,不能从培养工匠人才角度去思考问题。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缺少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契合度不够。

四、职业院校“大思政课”铸工匠之魂的方法与路径

(一)学校提高主动有为意识

各职业院校对思政课的重视在持续加强,在思政课课时、教师培养、师资配备等不再有克扣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但如何使“大思政课”办出水平、办出成效?青年时期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学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与栽培。要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大国工匠的培育需要培育精湛技术的专业课程,同时年轻学子需要在理想、意志上给其赋能。职业院校需在实际中真正重视“大思政课”,积极主动办好“大思政课”,发挥“大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

(二)课程贯穿工匠精神隐线

职业院校是与普通院校不同类型、地位平等的学校,其办学目标是培育技能技术型人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为制造业发展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所开设课程均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拥有职业教育特征,契合工匠人才成长特点。

1.理论教学中多选用蕴含工匠精神的案例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需要大量使用案例,职业院校的“大思政课”应该更多使用蕴含工匠精神的案例。以工匠精神为隐线选取案例,如选用优秀大国工匠、有影响力的工匠事件、与工匠人生关联的法律法规等作为教学案例。

2.实践教学中注重工匠精神的融入与贯穿

思政课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大思政课”在实践教学上要更多融入、更好贯穿工匠精神。如在开展演讲实践活动时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进行愛国主义手抄报实践中更多展示大国工匠的家国情怀、在励志故事讲授中侧重优秀工匠故事、在展示国家发展史活动中开辟制造业发展史专题等。

(三)部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思政课是全校的公共必修课,但承担思政课教学的是马院,它不是职能部门,因此很多属于院系或其他行政部门的资源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另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团委、学生处的相关活动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第一,提升马院地位,马院院长由学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再配备常务副院长管理日常事务。在这种配置下,“大思政课”可以比较方便地使用到全校内部资源。第二,建立与团委、其他二级学院的交流平台,实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定期与不定期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实践活动互融,同时发挥马院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第三,思政教学部门与二级学院共建实践基地,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同时进行“大思政课”实践,实现专业与思政融合,思想内容上是思政的,技术上是专业的,把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实践中。

(四)教师摆脱世俗观念桎梏

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会世俗对技能技术人才社会地位有偏见,部分思政教师受世俗观念浸染,对职业院校学生存在世俗偏见,对技能技术型人才的认知不足,同时这个群体的特点是对理论学习不擅长,致使部分教师对这个群体欣赏度不够。

职业院校的思政教师,虽然不是专业课教师,不需要对技能技术的高超认知与独到眼光,但作为技能技术人才培养教育工作中的一员,必须与技能技术行业思维同频。

首先,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学会欣赏工匠人才。人的个体差异巨大,工匠人才有其特点,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具备工匠特质的学生,也许他们不善言辞,但他们心灵手巧,也许他们不擅长理论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但擅长动手实践操作与创新。其次,思政教师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研究。职业院校思政教师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上需增加与工匠精神关联课题研究,使自己能更多熟悉与理解工匠人生,对工匠精神有更深理解、领悟、认同,提升工匠精神在“大思政课”中的穿透力。

参考文献:

夏永林.“大思政课”内涵的多维探讨[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21(8).

(作者单位:夏果平,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周正良,广州城建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