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寓
(普洱广播电视台,云南 普洱 665000)
媒体融合创造出大媒体业态,整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发挥资源整合的耦合效应,增强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实现信息全媒体发布,直达受众。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负责着新闻的采访与编辑工作,影响着新闻呈现与传播的效果,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工作出现了即时性、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有待采编工作者的创新改进。所以,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需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媒体环境改变对自身提出的新要求,积极研究分析工作创新的方法,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时代。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媒体行业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新的媒体元素,在传统广播电视、报刊、书刊等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媒体,新兴媒体组成更加的多元化,对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造成一定的冲击。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比,具有技术、资源、忠实受众群体上的优势,而新媒体具备广泛、实时、快速传播,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及大量受众群体等优势,通过传统与新型媒体的融合,整合两种媒体的资源优势,形成耦合效应,实现媒体大融合,构建媒体产品全媒体传播格局,是当下及未来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媒体融合时代,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传统工作思维与工作模式的影响,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着以下困境,一方面是新闻的时效性,广播电视新闻有着制作周期和播出时间要求,与新媒体新闻时效性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新媒体具备新闻实时传播的特点,在新闻事发现场的周围群众就可完成新闻的制作与上传,或者是新媒体采编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立即就可进行现场报道,如果是社会热点与焦点新闻,在短时间内可完成全网传播,而广播电视新闻则不具备该优势。因此,广播电视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采编工作在巩固与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注重不足的改进,根据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特点及新闻需要,积极进行工作的创新,助力于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碰撞,不仅仅是指多个媒体的融合,也是指媒体业务、信息资源、传播渠道,以及媒体工作者、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大融合,使媒体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从新媒体的角度来看,新闻信息来源广泛,除了专业的新闻采编工作者,自由的媒体人、普通的社会大众均是新闻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呈现出大媒体特征。但是全民媒体门槛过低,观点表达更加的自由,以及受到新闻采编者专业水平的影响,致使新闻质量、新闻真实性、新闻观点等方面存在不足,甚至是形成对舆论的误导。此外,新闻信息多渠道传播,媒体融合整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一个新闻事件快速在多个渠道传播,传播覆盖面更广,但是存在新闻信息传播失控、失真的风险,出现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不良事件,影响到新闻正常传播秩序。所以广播电视作为行业的引领者,应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注重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引领新闻舆论导向,规范化新闻采编行为。
传统新闻载体较为单一,并且传统新闻采编与播出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由传统媒体进行新闻内容的把控,而受众参与程度较低,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广播电视与纸媒相比,受众使用电视终端与广播终端就可接收到新闻,获取新闻较为便利,但是受到新闻播出时间的限制,新闻时效性较差。媒体融合后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传播新闻,新闻的传播载体是手机APP、各大网络新闻平台等,跨平台传播,接收终端有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云盘等,受众获取新闻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同时给予受众更多的选择权,以手机APP为例,新闻的传播载体有新闻头条、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手机报纸APP等,受众可以根据需要查阅新闻、回看不同时间段的新闻等,新闻体验更好,使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有了更大的可操作与创新空间。
一是思维能力,基于媒体融合下多信息来源的特点,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收集、调研、汇总新闻信息的能力,从中精炼有价值的新闻要素,并且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采编工作方式、采编内容等方面的调整,需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采集到有效、全面、准确的新闻信息。二是良好的辨别能力,新媒体新闻来源广泛,其中不免会夹杂着失真、片面、不完整不良新闻信息,采编人员要具备辨别信息真假、新闻价值的能力,以为受众提供正面积极、具备时效性的新闻信息。三是策划能力。新闻策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反应的强烈程度,媒体融合后广播电视面对的是新媒体下的受众群体,策划的新闻具有要新颖性、感性化、即时性,并符合接受主体的审美要求,与社会主旋律、受众关注点、群众思维等相契合,以保证策划方向的准确,新闻选题能与受众之间产生共鸣。
1.强化新闻采编创新意识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的工作思维、工作观念、工作模式需要进行优化调整,突破传统工作的局限,确立并强化创新意识,实现新闻采编工作与新媒体的创新融合发展。因此,在采编工作创新中,首先要从采编人员的思想意识入手,深刻认识到媒体融合带来的工作转变,以工作创新为导向,结合新媒体新闻需求与传播的特点,进行新闻内容筛选、选题的确定,制作出能满足多个媒体渠道传播需要的新闻产品。传统新闻采编工作受到传统媒体管制机制与体制的约束,可操作空间有限,而媒体融合时代获取新闻渠道增多,采编的可选择范围变广,如果还在延续原有的采编工作方式与方法,采编的新闻范围窄,可扩展、可操作空间有限,导致新闻的新颖度、即时性不够,难以吸引受众。广播电视需通过新闻采编工作的前移,重点关注受众的新闻需求,从受众的角度开展采编工作,在维护广播电视新闻权威地位的同时,迎合受众新闻喜好,以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2.深度认识媒体融合新闻传播的特性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需以新闻专业的视角,重新深度认识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特性,围绕受众需求有目的性开展新闻采编工作,并理清新闻传播思路,灵活组合运用纸媒、广播电视、网络平台、手机APP等载体,以图文、音频、短视频、直播、跟踪报道等形式传播新闻,关注时政要闻、民生新闻、社会百态,构建媒体融合下多渠道、多载体、多样化的新闻传播形式。比如,当下新闻传播应用较多的新闻直播模式,对一个新闻事件采取24小时不间断直播,使受众可以随时关注新闻事件的进展,达到较为理想的新闻传播效果。采编工作创新中,充分应用新媒体新闻实时动态传播的特点,使用“互联网+新闻采编”模式,借助手机社交软件、广播电视新闻的官方账号等,面向社会大众征集新闻线索,获取新闻信息,或者是与基层采编人员交互信息,以提高新闻采集的效率,采集到即时性、具有编辑制作价值的新闻信息。
媒体融合后新闻更新速度加快,缩短了新闻的生命周期,需要采编的新闻具备良好的即时性,以满足受众对于即时性新闻的需要,提高新闻信息的点击率。新媒体下的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查阅新闻,如果新闻内容新鲜感不够,受众会直接忽略掉信息,或者是快速地看一眼,没有实现深度的阅读,降低了新闻传播的价值。在采编工作创新中,应注重新闻趣味性的增强,保证新闻的新鲜感,避免枯燥、简单的新闻报道,并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广播电视常规的新闻节目,要采编新颖度高的新闻信息,避免受众产生新闻疲劳,采集当下热点、痛点新闻信息,同时进行新闻编辑的创新,加工出新颖、带有趣味性、时效性的新闻内容,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媒体融合时代为新闻采编提供了海量的新闻信息源,采编人员需充分挖掘利用新媒体中的新闻资源,从中精细筛选具有采编价值的新闻素材,并延伸采编的深度与广度,对新闻素材进行纵深研究与深加工,提升新闻的传播价值,直达受众新闻触点,达到增加新闻曝光率的目的。新媒体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制作新闻与传播新闻的平台,平台中有优质的内容创作者,也有普通的社会大众,新媒体中的每位用户既是新闻的发布者也是传播者,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在新闻的源头搜集、挑选新闻素材,评估新闻报道的价值,然后以新闻工作者专业的视角,进行新闻素材的整合加工、延伸扩展,挖掘新闻的内在,以不同的视角制订新闻报道计划,完成新闻的二次传播,以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新闻采编利用新渠道、新技术,确定采编工作的新方向,及时抓住当下的新闻热点,精深加工新闻素材,创造新闻二次传播的价值。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为单向输出,受众被动接受新闻信息,无自主选择权,参与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电话的方式连线,并且参与机会较少。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媒体新闻报道可实现与受众的视频连线,或者是受众可随时在新闻下方发表评论,与其他用户进行讨论交流等,互动体验感良好。广播电视采编工作在媒体融合下,采用新媒体的新闻运营思路,增强新闻的互动性,创新新闻呈现形式,形成受众与新闻的良好互动。比如,在广播电视新闻网络平台的官方账号中,使用精练、带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语言概括新闻主旨,使受众受到新闻题目的吸引,点击阅读新闻。例如,在新冠疫情的报道中,新闻标题中“数字”应用较多,如阳性患者多少人、无症状感染者多少人、治愈出院患者多少人,使受众通过新闻标题就可获知当地的疫情情况。同时在新闻下方设置评论区,新闻采编可在评论区引导受众进行交流讨论,及时回复受众提出的问题,形成双向的积极互动,增强受众的黏性。此外,短视频新闻呈现形式更加的生动、鲜活、直观,在新闻现场拍摄短视频报道,同时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中进行传播,组织短视频用户开展讨论,尤其是民生类新闻,贴合受众生活实际,具备展开深度讨论的可行性,并且容易打造出新闻热点话题。
广播电视新闻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而新闻采编工作则是广播电视与群众之间连接的纽带。广播电视采编工作要担负起自身传递民声的责任,工作创新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大众,了解社会大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政策方面的等,切实履行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大众办实事,树立良好的广播电视形象。深入群众内部调研新闻事件的真相,客观对待新闻事物,以采编工作创新为切入点,围绕新闻事件核心采访相关人员,并注重人物关系的协调与处理,避免采编工作受到阻碍。再者,采访对象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知识水平、综合素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采编人员要注意群众化语言的运用,以低姿态接近群众,消除陌生人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的距离,获取到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提高采编工作的效率。
采访是通过新闻源,深入新闻现场收集新闻事件信息,采访角度的不同获取到的采访内容也不相同。在新闻采访工作创新中,采编人员可以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以及新闻专业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调研采访,收集到各方信息,客观如实反映新闻事实的同时,直达新闻的实质与内涵,找准新闻的痛点与关键点,以展示出更深层次的新闻内在,实现新闻报道价值的升华,引发新闻传播的社会效应。新闻采编人员作为新闻的制作者,在媒体融合下,要具备多种媒体思维,以多种视角、多重身份去采集新闻,使采集的新闻素材更具编辑操作空间。在采访获取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展开编辑工作创新,编辑新闻方式影响着新闻呈现的效果,媒体融合下新闻整合、加工、提炼等过程中,编辑首先要把好政治关、事实关,尊重新闻事实,辨别其中的虚假信息,然后进行编辑方式的创新,根据媒体融合新闻传播的特点,制作出图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新闻,以为新闻的全媒体传播做好准备。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为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又需要进行工作的创新,以解决传统新闻采编工作即时性、趣味性、新颖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新闻采编人员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结合媒体融合后的新闻传播特点,深入探寻工作创新的方法,形成媒体融合采编思维,推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发展,使新闻采编工作走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