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林
(宣城日报社,安徽 宣城 242000)
新闻写作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整理新闻素材,并合理地进行组织,创作出优质的新闻稿件,然后再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传播。随着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媒体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闻记者要随时关注媒体环境的变化,结合创作实践的需求,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合理地借鉴文学元素,通过文学手法深化稿件的内涵,进而有效突出新闻的特色。
对新闻记者而言,创作新闻稿件的目的在于完整、客观地记录事件并进行广泛传播。而文学创作的目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表达作者自身的追求,抒发真情实感。二是为了帮助读者深入作者营造的意境,充分感受文章丰富的内涵。由此可见,文学写作与新闻写作的侧重点不同,其发挥的功能也存在差异。以“春节返乡潮”为例,新闻创作更注重通过简洁语言交代事件,注重反应事件本身何现象,如返乡购票难的现象等,为广大民众提供相关的新闻资讯;但是文学创作更为感性,侧重于表现个体的内心情绪,会采用一些优美的句子,来展现人们为了在春节前回到家中,而历经的诸多波折。在新闻写作实践当中,新闻记者要正确地理解新闻写作的目的,正确认识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之间的区别,结合新闻的主题,恰当地借鉴和运用文学手法,才能有效优化新闻稿件内容,更好地将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读者,满足新时期读者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
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在语言风格存在明显的差异。新闻写作更注重真实性与时效性,用语力求简洁凝练,要能够清楚地交代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具有较强的可传播性。而文学写作更注重美的感受,注重通过语言的表达引起读者内心情感的共鸣。因此,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常采用一些修辞方式,让内容更为形象生动。以与博物馆相关的描写为例,新闻报道要求直观地描述博物馆的历经年限等信息,如“某某博物馆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接待过无数的中外来宾”;而在文学作品当中,则会这样描写:“这座博物馆默默地屹立在城市的中心,陪伴着这里的人们度过了百载春秋。”在新闻写作实践当中,新闻记者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用精练流畅的语言交代事件,然后根据新闻传播的需求,合理地采用文学手法进行渲染,让内容不仅能够更好地交代清楚新闻时间的相关因素,更能从情感层面与受众形成共鸣。除此之外,新闻语言显得更为严肃,而文学语言则比较灵活,具有突出的个性化色彩,更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合理融入文学性语言,可以让新闻稿件内容表现形式更为多元化,进而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创作内容上,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新闻写作更注重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在讲述事件时会力求贴近主流价值观念。而文学写作则倾向于艺术创作,所展现的是作者的精神世界,或者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新闻写作的内容以记录客观事实为主,而文学作品的内容则比较多样化,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描写人物,还可以单纯地抒发感情。相比之下,新闻写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单一,而文学写作内容则更为丰富多元。新闻编辑在写作新闻稿件时,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灵活地运用文学元素,但是需要遵循新闻创作的客观规律,不能任由自己的主观喜好随意安排,导致稿件内容偏离事实。
首先,可以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文学写作能够显著地增强新闻稿件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新兴媒介不断出现的当下,新闻表达方式日益多元化,创作新闻稿件时恰当地运用文学的手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如关于青少年科技大赛这一事件,如果按照常规的新闻报道方式,一般会如实记录“某某市举办了一场精彩的青少年科技大赛”,在创作时如果融入文学手法则可以表达为:“看,我的青春多么飞扬——别开生面的青少年科技大赛在某某市成功举行”。在创作稿件时,新闻记者可以通过一些优美的文学语言,来突出事件中的人物描写;还可以通过抒情性的语言,强化内容的情感表达;也可以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评述事件,拉近新闻内容与读者的距离,提升内容的亲和力。
其次,可以突出新闻的特色。当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当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各个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表现形式雷同,缺乏特色。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新闻记者适当地运用文学手法,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反复的渲染,或者创新语言表达的形式,可以赋予新闻报道更鲜明的风格特色,从而有效增强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如某公园樱花盛开,大部分报道都将关注点放在美丽的景色上,这样的报道不仅没有新意,而且不能凸显内容的特色,难以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如果描述过程中加入文学手法,则会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比如“花不醉人人自醉,一晌贪欢忘归去”,通过描写观赏者的神态,来衬托景色的美丽与动人,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不仅突出了樱花盛开的壮丽景观,更突出了置身其中的赏花之人醉心其中不愿离去的心情。
最后,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步提升,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也在增强。再加上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变得多元化,传统的新闻语言已经难以吸引受众。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新兴的报道方式不断出现,对传统新闻写作带来极大的冲击,比如微博、公众号、短视频、头条号等。为了适应新的变化,新闻记者在创作稿件时,积极地运用文学手法,让新闻报道再次焕发活力。如关于城市公共建设现状的呈现,如果只是简单地陈述相关部门在这方面所进行的规划,则难以引起受众观看的兴趣,而如果巧妙的运用文学手法对其进行描绘,如“请看护城河的昨日与今朝”“火了,火了,看那一城的霓虹闪烁”等,不仅增强了报道的网感,还能为受众展现更多的美好事务,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点击观看。总的来说,一则新闻稿件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在一定程度上会极大地减弱稿件的阅读价值。而文学手法的运用能够赋予新闻稿件特殊的魅力,不仅体现了编辑个人的文学修养,更能让读者走进编辑所描述的事件中,强化读者对稿件内容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方式。文学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众多,如:比喻、谐音、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引用、比拟等。在创作新闻稿件时,可以合理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加深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如端午节之际,将巡航舰队的壮观场面比作“赛龙舟”;借助端午的“粽”表达对高考学子“高中”的深深祝愿,如“一举高粽”“不负粽望”。还可以合理地运用不同的修辞词语,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才能让新闻作品显得更为生动立体,形象可感。如为了表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可以采用“离弦之箭”“千帆竞渡”“千钧一发”等文学性的词汇。又如文学写作中关于人物的描写,通常会采用“精神抖擞”“机智果敢”等词语对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进行刻画。相比较之下,新闻写作在语言运用方面显得更为简洁、朴实,更加注重的是对事件本身的表达,更多的是会将词语用于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具体事件的陈述上,缺乏对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的描写。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合理地借鉴文学写作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方式,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让事件中人物的呈现更为生动丰富,能有效增强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如在典型人物报道中,针对被采访人的描写,则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文学性的词语,对被采访人进行心理、性格等进行描述,如“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英气勃勃”“文质彬彬”等,使得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
在文学作品当中,通常采用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通过巧妙地设置悬念,或者加大冲突,来助推情节发展,从而显著地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而传统新闻报道以传达信息为主,很少关注文本的情节,导致新闻内容显得平淡枯燥。与传统的叙事方式相比,故事化叙事更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将文学作品当中关于场景、细节、人物的描写手法引入新闻写作当中,通过合理地运用故事化叙事,增强新闻作品的故事性与戏剧性。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故事化新闻感染力更强,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人物塑造着手,增强故事性。比如,在描写新闻人物时,恰当地加入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物法,突出人物的特征,使人物显得更加感人。如抗洪救灾的英雄实际中,可以运用文学的叙述方式对人物的心理变化进行描写,如“看着那奔腾而来的水流,他的心不由一紧,可是转眼之间,他便将危险抛到了脑后……”。突出了救人英雄的心理变化,更凸显了其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的高贵品质。二是从场景着手,营造相应的氛围。新闻事件通常都有相对应的场景,在记叙事件时,对新闻的场景进行恰当的描写,可以丰富新闻的内容,带给受众更强烈的沉浸感。比如在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中,为了体现出现在与以往的变化,可以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细致的描写。如“仅仅几年时间,小村子昔日的破败已然不再;如今,村前村后都是一片片茂盛的果木,一条笔直的水泥道路贯通南北,道路两旁火红的映山红,格外赏心悦目。”三是从情节着手,强化矛盾冲突。在创作新闻稿件时,新闻记者可以围绕事件最核心的冲突,进行细致的描写,以揭示事件的本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问题。四是从细节着手,提高新闻真实性。在新闻稿件中,细节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细节描写能够让报道更加感人。以关于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报道为例,在报道时可以适当地加入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互动的细节,或者是党员干部平时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从而增强报道的生活气息,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在文学创作中,也经常通过文字渲染的手法来描写景物及环境、人物内心情感等,使其形象更加生动。比如“皎洁的月光下,满池的荷花仿佛都睡着了”“新嫁娘的脸上布满红晕,显得格外地娇羞”。烘托也即用另一种事物与着力刻画的事物进行对比,使物象显得更为突出醒目。烘托主要是从侧面表现事物,相当于一种陪衬,可以使事物变得更为鲜明。比如“在白雪的映衬下,怒放的红梅显得更加灼目”。相较于文学作品,传统新闻写作模式中所采用的手法比较简单,大多都以平铺直叙为主,很少对报道对象进行细腻的刻画。在写作新闻稿件时,恰当地运用渲染及烘托,可以让作品本身显得更为自然生动,充满灵动的意韵。比如在报道节日庆典类的新闻时,如果只是平淡地讲述庆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物,整个报道就会显得乏味。但如果运用文学性的手法,对庆典的热闹场面进行细致的描绘,再抓住庆典当中的精彩环节反复渲染,就会让报道妙趣横生,格外动人。再比如关于竞技比赛的报道,报道时如果只记录与比赛的相关的信息,或者直接告诉受众参赛人员、比赛的最终结果等信息,这种报道方式难以激发受众观看的兴趣。但是在报道过程当中,合理借鉴文学写作中常用的烘托和渲染的写作技巧,对比赛当中的亮点进行对比烘托,体现竞争过程的激烈,就能够极大地调动受众的情绪,吸引受众持续关注后续报道。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是人在脑海当中根据已存储信息进行改造和加工,进而形成新事物的过程。由于新闻写作的严谨性,在写作新闻稿件时能否采用文学想象思维,向来是业内学者争议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想象思维不符合新闻真实性,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赞同。笔者认为,在新闻写作当中,可以合理地运用想象手法,但是这种想象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存在显著的差异。新闻想象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可以通过想象让原本乏味的事实变得生动可感;而文学的想象则是一种虚构的再次创造,作者可以通过对现有事物的感知,创造形成新的事物。因此,新闻写作过程中对于想象的运用,需要正确认识到新闻当中的想象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创作新闻稿件时,可以根据新闻事件,想象人物在事情发生之前、事情进行过程当中,以及事情结束之后内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新闻事件未来的走向进行预测,从而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在引导受众舆论方面的作用。但这种想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能随意发挥。比如在创作关于科研人物的报道时,可以想象人物因专注于科研工作,以至于废寝忘食的情形,也可以想象人物为攻克某一难题,与同事们反复讨论的场景,但是不能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否则就会引起读者的质疑,从而影响媒体的形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众文化水平提升,对新闻资讯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当前,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阅读既有实用性,又有欣赏性的新闻作品。因此,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写作知识,丰富自己的词库,提升自己写作水平,在创作新闻稿件时,合理地运用文学表现手法,从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叙事方式等不同方面着手,增强自身的新闻叙事能力,从而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