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
(珠海传媒集团,广东 珠海 519000)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媒介形态、语态等传播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逐渐式微,新媒体时代正在到来,传播新语境下受众需求转变电视新闻编辑亟须创新。
电视(传播主体)是音画结合的新方式,受众(收受主体)从单纯“听”升级到“视听”兼收,电视是继报纸、广播之后的另一种主流媒体。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形态,是传播竞争中的先锋力量。传播新语境下,电视如何重塑大屏时代的辉煌?如何实现突破?电视新闻编辑必须真正自受众角度出发,创新内容和形式,提高品质,从而推动新闻事业良性发展。
当下,信息呈现海量化和同质化的特点,而受众最终获取或者其关注点在于内容的精准性、时效性。“精准性”的核心是“本土”或“本己”,换句话说,就是“是否与己有关”。笔者供职的电视媒体有将近十五年民生类节目的历史,该类节目立足本土,讲述本城小事。历届民生节目的运管层,不约而同地站在受众端出发甄选内容,从是否与受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着手,标定尺度与价值,该类节目一直是区域内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收视份额常年高居收视榜首。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的“口味”,才能得到受众“对味”,才能获得关注。除新闻内容和自身生活有关外,受众对新闻还有“快”“新”的需求,这就是常说的时效性。受制于诸多条件,电视新闻的“快”往往难以真正实现,以“快讯”名义进行播出,有名无实。近几年,随着直播技术的应用,电视在“快”这方面有一定的改变,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受众对“快”的需求。
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均因“新”故,“新”也是价值所在。受众对“新”有天然的好奇(新奇心理)、获得(得益心理)、求知(求知心理)、比较(对比心理)、亲和(接近心理)、反叛(逆反心理)。除此之外,“新”还有从事件发生到个体获知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等内涵。“新”是基于受众精神上的心理需求。
受众要求节目输出灵活、便捷,使受众实时了解新闻信息[1]。电视媒体节目制作周期相对长,注重新闻节目的严肃性、真实性,这种严谨以复杂的制作流程、长生产周期为代价。电视媒体新闻节目的播出有固定的时段,加之线性播映,因此,只能部分满足受众对电视新闻(信息)的“快”“新”“全”输出需求。一般来讲,新闻节目多采用录播的方式,借助新闻记者、主持人出镜播报事件画面,表达形式相对单一,很难满足受众的“快”“新”“全”需求。近几年,电视媒体大兴“直播”风,真正意义上的直播的确是能让受众有身在现场亲历事件,但由于受到诸多的限制,电视媒体的“直播”这一传播利器,还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受众心理需求是一种精神需要,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这种需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一种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层次: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受众的心理需求,是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愿望,是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种目标的内部活动力。
受众对新闻的关注,一方面是为从节目中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对新闻信息的了解,来判断掌握信息的真伪。新闻爆炸时代,新闻(信息)短时间内完成传播,但受众对新闻需要辨识,以配合完成其它社会活动。
上述均属于受众对新闻的心理需求,受众的心理需求要素直接影响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度。
除上述需求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互动性、时效性及画面美感等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新闻信息的互动性,随着传播新语态的丰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互动平台,因其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自行评价等实时参与、即时表达的需求,备受年轻受众的认可;二是新闻信息的时效性,短时间帮助受众获取信息,受众获得知晓“快感”需求;三是受众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对音乐、画面的辨别、鉴赏能力在逐步攀升,受众由早期“看见”“看清”到“好看”的收视进化中提出了更高的审美需求。
电视新闻编辑不能根据新闻事件特点做出相应的呈现方式和形式上的变化,新闻节目缺乏形式和表达的多样性,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某些编辑在制作新闻节目时,只会使用拍摄的几个画面,配音陈述已发生的事件,根本不进行讲解,这样的新闻节目不仅信息量少,更不具备创新性[2]。从本质上看,新闻节目内容包含很多元素,只要在编辑中运用各种模式,就能实现新闻节目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事实上,目前新闻编辑没有利用这一点,仍然使用传统的编辑手法,以致新闻节目单一、枯燥,降低受众对新闻节目的期待与兴趣。不可否认,随着新闻受众的流失,电视新闻编辑的生存、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目前,电视受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新闻节目信息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新闻节目信息量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物理速度、内容更新频率不断加快,呈现出“爆炸”的时代特征。面对这种变化,电视新闻节目仍使用传统的编辑模式,处理新闻信息的程式化,采用这种方式编辑新闻节目,不仅会导致新闻内容枯燥单一,而且会导致受众大量流失,势必影响电视新闻事业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电视新闻编辑思路陈旧,不能及时学习先进的编辑理念,受传统观念影响,新闻节目的形式老套,毫无生气。长此以往,将降低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忠诚度,削弱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3]。若想激起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兴趣,除了要对新闻内容、形式和传播途径进行创新外,还要重视新闻信息的质量内涵。电视新闻编辑加大学习力度,向其他媒介学习思维方式、制作技巧,兼容并包并加以创新,从而制作出内容到形式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节目。当然,国内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独具权威性和时政感,无论是文化新闻,还是军事、政治新闻,都可以维持、激发受众的观看兴趣。但在长期爆炸式的信息轰炸下,受众将出现排斥、反感心理,不再愿意收看电视新闻节目,从而不断拉低节目收视率,最终会阻碍电视事业的发展。
1.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可以使新闻传播更符合规律,有利于推动和深化新闻改革。掌握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有利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更好地进行。
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以满足受众需求为指向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能带动节目内容、输出方式的升级,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度,让受众回归电视大屏幕,从而为电视业的发展带来新机会,巩固和提升电视媒介在全媒体新环境下、传播新语境中的地位。同时,电视新闻编辑只有通过创新工作,改进创作方向和思路、技巧和方法,顺应传播新语态变化的时代趋势,新闻编辑才能不败于时代大潮。
2.顺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在媒体不断迭代和更新中,在传播新语境中,作为电视新闻编辑和媒介的受众,从不同的方向对新闻编辑工作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电视媒介要想站稳脚跟,就要创新新闻节目的创作理念,始终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
1.挖掘新闻内容
主观性、随意性是受众在观看新闻节目时普遍存在的共性,满足好奇心、贴近需求的新闻节目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枯燥,缺乏表现力,这也是影响新闻节目收视率的重要原因。某些电视台新闻节目大多以政府会议的形式播放,时政新闻占很大比例,而且多数新闻重复播放,很难引起受众的持续关注[4]。
基于受众需求角度编辑新闻,不仅要保证新闻内容简单易懂,方便受众快速理解;更要重视新闻内容的信息含量,增强新闻事件的趣味性、故事性,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因此,在电视新闻的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新闻信息,了解当地受众关心的问题,结合受众的生活明确新闻主题,保证新闻内容简单易懂。为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要求在编辑过程中采用各种形式增加信息量,比如后续链接、深度报道等,为受众提供更翔实的新闻内容。例如在重要新闻播放中,可以在新闻下方给出链接,或在后续简单介绍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2.创新新闻形式
传播新语境下,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新闻节目的输出平台,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输出形式需求,需要重视新闻编辑形式的创新。实践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全方位地了解受众生活,基于受众的行为习惯,适当调整与改进新闻节目版块。对于类型不同的新闻节目,采用不同的播报方式,提高新闻节目的专业性,并延展节目内容的丰富性,促使新闻节目在各个阶层传播,增强新闻节目的价值;二是重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力,高技巧多手段处理图像、文字和声音,提高节目的整体包装意识。通过虚拟技术、AI技术开发和利用,突破现场与受众的心理距离;通过直播实现新闻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三是提高受众的新闻参与度,让受众不再被动接地受新闻,积极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以电视新闻节目为核心建立传播矩阵,增强节目受众的联系,创建抖音号、微博、公众号等,与受众及时交流、互动,全面掌握受众的新闻需求,为新闻编辑工作的开展与创新指明方向。
3.丰富新闻播音稿
电视频道是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电视新闻编辑制作新闻节目时,既要尊重受众的画面审美需求,还要追求新闻稿件文字审美。例如,很多新闻稿件标题都是对仗的,富有语言对称性、韵律美。因此,编辑新闻稿件时,要结合新闻信息、受众的接受能力,提升新闻稿质量,尽量少用或不用生僻字[5]。在新闻语言方面,尽量少用片面化的语言,重视新闻稿的逻辑性。
4.巧用社会热点凸显新闻价值
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人,而是信息的制造者,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得信息,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并随机应变。例如社会热点能够增强新闻信息的新鲜感,新闻编辑可灵活运用社会热点,深层次地挖掘和编辑新闻信息,从多个维度引导受众思考,提升新闻信息的质量,拉近受众与新闻节目之间的距离。
5.培养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新闻内容不仅要符合受众的各种心理需求,更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这是时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受众心理已经成为新闻是否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对于赢得受众喜爱,提高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新闻编辑须具备创新意识,合理选择播报方式,提高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在贫困地区播报失学儿童的新闻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从而引起社会群体的关注。失学儿童求知的眼神、有补丁的衣服等,这些都能引起受众共鸣,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6.其他策略
一是突出创新新闻节目的审美性、差异性。新闻编辑为受众带来具有美感的画面,并与同质媒体形成差异化的表现方式。因此,新闻编辑要不断提高审美意识,创新性的尝试多种视觉艺术的应用,从而创作出高质量的画面,提高新闻节目的可视性。二是从电视媒介角度看待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要客观认识电视媒介新闻滞后的不足,同时要创新性地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花力气,结合具体情况增加直播后续解读、专题报道等形式提高新闻节目的传播效率,满足受众的需求。三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升级形势下,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6]。面对社会的新挑战,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升级,尤其是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例如,两会推出的“中央厨房”平台,成为行业的关注重点。该平台利用流程平台化、内容定制性等特征,创作新闻大餐,而且新闻内容也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广泛推广。通过再造制作流程,提高新闻节目的立体传播,更加契合新闻节目的传播特征。
综上所述,传播新语境下,电视新闻数量上看是在增加,但传统的新闻编辑的程式化和传播途径、形式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阻碍了电视行业发展。因此,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要转变工作思路,坚持创新发展原则,掌握受众需求,结合新闻节目的具体情况对新闻内容、输出形式等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电视媒体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