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乱象的内在逻辑、现实危害及治理对策

2022-11-18 06:13:39李婉茗
青少年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饭圈乱象偶像

李婉茗

近年来,在资本主导下“劣币驱逐良币”,“饭圈”乱象丛生。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非法集资、流量造假等“饭圈”行为使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这些乱象与“流量至上”“颜值至上”“拜金主义”等扭曲价值观互为表里,挑战着法律和道德底线,冲击着社会的公序良俗。鉴于这一现实背景,2021年下半年国家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旨在对“饭圈”乱象和文娱领域进行价值纠偏和行为引导。因此探讨“饭圈”乱象的内在逻辑、现实危害及治理对策,对于促进我国“饭圈”文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发展,进一步推进文娱领域的治理现代化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一、“饭圈”乱象的内在逻辑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饭圈”乱象的滋生有其客观现实基础。不可否认,资本和技术的发展给“饭圈”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但是刀含两刃、物孕两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过度的危害。资本逻辑的无序扩张、技术逻辑的过度僭越以及不良思潮的推波助澜,三者耦合共生,给乱象滋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一)资本逻辑主导

资本的增殖本性决定了它“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2],资本逻辑的驱动力是理解“饭圈”乱象生成的首要线索。在资本逻辑主导下,“饭圈”奉行“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流量明星被视为“头部资产”,粉丝群体成为资本收割的“韭菜”,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情感关系”被物化为一种“消费关系”。“饭圈”乱象的背后是资本逐利粉丝经济的脱缰失控。

其一,表现为资本操控下的畸形产业链。资本公司、互联网平台、粉头、营销机构等形成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资本公司将“资金流”下沉进“饭圈”;互联网平台推送明星八卦、劲爆新闻来收割“注意力经济”;作为职业粉丝的“粉头”负责组织粉丝进行集资、打榜、控评;营销机构通过营销炒作、制造话题来增加艺人曝光度和知名度。这一链条上的各方都是千方百计制造流量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其二,表现为资本控制下的“数据拜物教”。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颠倒关系,鲍德里亚通过“符号拜物教”揭示了消费社会里人的精神异化和心灵沉沦,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拜物教”则成为笼罩在“饭圈”上空的乌云。超话排行榜、微博明星势力榜、音乐平台榜等各类排行榜的排名是否漂亮,已经成为衡量艺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这种积分助力的商业模式鼓励粉丝进行“刷数据”“疯狂氪金”“集资打投”,使得粉丝从“追星人”异化成为“造星工厂”的“打工人”。

其三,表现为资本诱导下的异化消费。在“应援见真情”的疯狂洗脑下,粉丝动辄耗资百万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在选秀节目中一掷千金送偶像出道已经成为“饭圈”常态。粉丝将理想的自我“投射”到偶像身上,“用符号价值满足自己的欲望”[3],是对偶像符号的疯狂崇拜。与此同时,资本通过对明星—粉丝之间“虚拟亲密关系”[4]的打造,增强粉丝对偶像的“使命感”和“忠诚度”,从而诱导粉丝持续为偶像消费,以一种“情感PUA”的方式维持粉丝经济的黏性。

(二)技术逻辑赋权

技术逻辑的扩张实质上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容易带来功利主义的不良倾向。“技术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方面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但它也是人们遭受奴役的元凶”[5]。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万物互联和媒介融合,极大地满足了人的信息需求,但技术的滥用也使得人受到外来监视、偏见操控等,导致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带来人的主体性危机。

其一,算法和大数据技术的滥用使得工具理性越位,工具理性强调的是利益最大化。“聪明”的算法技术会根据粉丝的浏览记录、停留时长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推测出粉丝的喜好并进行相关产品和广告的推荐,使得粉丝群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在“算法利维坦”下,粉丝成为算法的附庸,表现为粉丝本身的内在精神需求被忽视,而利益集团的经济需求和资本的增殖属性被无限放大,使得“人的自由解放维度丧失,人们终将走向与自身生命本质相异化的命运”[6]。

其二,在技术应用背景下粉丝社群组织的“圈层化”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带来灰色利益链条的产生。粉丝可以快速通过各种“官方粉丝群”“应援站”找到属于自己的“饭圈”组织,这种“饭圈”组织在内部结构上呈现出层级性的特点,粉丝被按照出力大小、出钱多少分为三六九等。同时“饭圈”专业性特征日益明显,在“应援站”中,从站长到销售人员、打投人员、宣传人员等分工明确,使得“饭圈”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整合和组织动员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饭圈”组织的“圈层化”发展也带来利益圈层的划分,在利益集团主导下滋生出“非法集资”“流量造假”“恶意营销”“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

其三,技术逻辑主导下形成封闭群组,带来“回音壁效应”。在这种封闭群组中,粉丝对偶像的疯狂崇拜以及“唯颜论”“唯流量论”等价值取向被不断强化,对偶像夸赞欣赏的声音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重复出现,对外界声音的包容性不断下降,形成“回音壁效应”。一旦外界出现批评的声音,“饭圈”成员会一致对外,形成互撕谩骂、网络暴力行为。久而久之,在“饭圈”内部形成不分是非、不辨黑白的扭曲价值观。

(三)现实逻辑逐魅

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各种社会思潮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7],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泛娱乐化”思潮和“消费主义”思潮表现出对主流价值的消解,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渗透性和弥散性。“饭圈”和文娱领域是不良思潮逐魅的重灾区。

其一,表现为“泛娱乐化”思潮在“饭圈”的栖居。从“娱乐”到“泛娱乐化”思潮,是娱乐不断突破自身边界而丧失其本源目的的过程,表现为娱乐内容的无限丰富性和人的精神世界匮乏性的矛盾。当前网络空间以“饭圈”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各类同质化、无内涵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明星的八卦隐私、婚变绯闻等无聊的娱乐信息长期霸占各大粉丝社区群组,严肃的政治议题在“饭圈”中可以变成戏谑调侃的谈资,以“去政治化”的娱乐话语来解构政治话语的权威。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8],娱乐已经丧失愉悦身心的本质,成为一种“愚乐”。

其二,表现为“消费主义”思潮在“饭圈”的寄生。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正在通过娱乐产业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张的方式制造虚假需求,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之域和价值领地。应援过程中出现“倒奶取票”“贷款氪金”等挥霍浪费和非理性行为偏离了追星的初心,疯狂追逐偶像代言的产品并以此为最高荣誉的行为表现出“炫耀消费”的不良倾向。事实上,“人越是通过炫耀性消费试图与他者达成区分,便越是远离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主体性就越是受到压抑”[9]。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与资本、媒介文化合谋引导粉丝对物欲生活的追逐,即通过综艺节目、真人秀、电视剧场景对奢侈生活的营造来建构“消费至上”“纸醉金迷”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使得粉丝消费行为不断异化。

二、“饭圈”乱象的现实危害

以资本为主导形成的各类“饭圈”乱象,对粉丝群体乃至社会大众的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和行为态度都造成消极影响,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充分认识其现实危害,是祛病除根、科学治理的重要前提。

(一)洗脑式的偶像崇拜,引发审美观和文化观的庸俗化

“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乃是社会主义状态下人的本质力量的证明方式”[10],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绝不能忽视审美观和文化观的丰富性和高雅性,因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1]。“饭圈”中的偶像崇拜实质上是资本逾越自身边界、赋魅文化审美的结果,因为资本的增殖属性决定了它会尽一切可能快速攫取利润,相较于对演技、作品等硬实力的打磨而言,通过塑造“完美人设”、吹捧“唯颜论”“唯流量论”可以花费更少时间和精力,是资本获利的捷径。在这种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滋生出“三观跟着五官跑”“颜值即是正义”等歪风邪气,偶像自身的才能、人品、思想、内涵等被忽略,而“颜值”“流量”“人设”等被无限放大,引发审美观和文化观的浅表化和庸俗化。

(二)消解社会主流价值,引发价值观的虚无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们个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国民精神培育、思想引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2],但是近年来“饭圈”乱象严重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价值观的虚无化,这种价值观的虚无化表现为“终极价值的贬损、规范价值的逃遁和功利价值的独尊”[13]。一方面,从粉丝行为来看,为了偶像的虚假荣誉进行“流量造假”“数据造假”,沉迷于“打投应援”“八卦爆料”等,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偏离和崇高理想的逃避;另一方面,许多流量明星德不配位、硬实力缺失,却能大量“捞金”,这种社会价值与经济收入不成正比的现象,给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

(三)以物为本的消费疯狂,引发消费观的物质化

以人为本的消费是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核心位置,而以物为本的消费则颠倒人与物的关系,将物的消费、单一物欲的满足高扬到主体地位。正如弗洛姆所说:“本来消费的意义在于给人一种更幸福、更令人满意的生活。但是现在,消费自身成了目的。”[14]互联网头部平台、明星经纪公司、品牌商家等资本方,联合“后援会”“粉头”等制造大量玩法,诱导粉丝“应援打榜”“刷数据”,粉丝则通过大量“氪金”等物质化手段实现对偶像“爱的供养”,极易带来攀比消费、拜金主义、符号消费等“并发症”。“物质生活以物化为特质,精神生活以超越性为特质,这两种异质的生活样式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矛盾”[15],“饭圈”中对种种畸形消费的疯狂迷恋正在消解精神生活的超越性,加剧“饭圈”成员以及社会大众消费观的物质化倾向。

(四)滋生网络暴力,引发群体极化和网络环境污化

“饭圈”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群组,内部成员获得的信息常常经过了“立场过滤”,对偶像不分是非的认同在群内被不断强化和传播,形成一致的“意见气候”,这给极端思想的蔓延和网络暴力的滋生提供了温床。长时间置身于这种环境的“饭圈”成员受到“粉头”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个体判断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弱化、道德评判标准模糊化,容易做出盲目从众的行为。勒庞认为:“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16]在资本编织的“信息茧房”中加剧对偶像的狂热喜爱,使得唯我独尊、党同伐异的逻辑充斥整个“饭圈”,当偶像出现失德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时,许多粉丝通过“控评”“骂战”等激进方式维护偶像权威,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是非观念。在线上进行日复一日的签到、在线下“粉丝机闹”“偷拍跟车”屡见不鲜,个体的身影被淹没在群体的无意义的行动中,成为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三、“饭圈”乱象的治理对策

“饭圈”中是非美丑不分、价值观扭曲的歪风邪气愈演愈烈,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饭圈”乱象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要认识到新媒体时代“饭圈”乱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隐匿性,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强,治理难度更大。“饭圈”乱象不只是思想领域的问题,而是多领域、多主体、多方面的问题。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方协同、多措并举形成治理合力,实现“饭圈”乱象的善治。

(一)治理思想:“破”“立”并举,正本清源

在“饭圈”中长期聚合着资本、流量以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利益圈层,使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扭曲价值观大行其道,给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坚持“破”“立”并举,维护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领域和意识形态主战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其一,“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廓清思想迷雾。“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17]。不“破”不“立”,一方面通过揭露“饭圈”乱象的实质,坚决破除“饭圈”内的畸形价值观和歪风邪气;另一方面要解构“饭圈”中的消极话语和错误话语,澄清其中存在的价值误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性,在实践中更能彰显其理论品质和精神气质。

其二,“立”就是要牢牢掌握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8],“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9]。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其三,探索主流话语融入“饭圈”的发展之道。当前,“饭圈”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以“泛娱乐化”的形式传播扩散,给主流话语的认同带来困境。一方面,宣传思想工作者要用好“话筒”来传播主流声音,勇于发声亮剑、积极担当作为;另一方面“吸引力”关乎主流话语的传播力和传播效果,主流话语要突破僵化的话语表达和传播形式,才能化“阻力”为“动力”。通过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创新传播形式,将主流话语在内容上的严肃性与话语风格上的趣味性相结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要围绕热点议题、用好议程设置,在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发展中引领社会公众话题讨论向好向善发展,坚守主流舆论阵地。与此同时,也要从粉丝群体内部出发,分析其具体的情感认同、个性需求,在粉丝群体中培养必要的意见领袖,使得“饭圈”团结在积极的价值氛围中。探索与时俱进的社群运营机制,既要促进文化消费的发展,又要避免粉丝群体成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走出一条精细化、健康化的“饭圈”发展之路。

(二)治理主体:多主体参与,打造治理共同体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20],以党的引领力来把稳治理方向和文化建设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党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文艺领导权[21]。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际上给我国的“饭圈”乱象治理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党政部门、互联网平台、明星和资本方、粉丝群的多元主体综合治理体系,共同打造“饭圈”治理共同体。这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建设繁荣有序的文化家园。

其一,党政部门要发挥“监管力”。2021年一系列整治举措说明“饭圈”乱象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也表明党和政府的治理决心之大、治理力度之强。2021年8月中央网信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等十项措施;2021年9月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针对“饭圈”出现的流量至上、畸形审美、艺人违法失德等问题重拳出击,旨在廓清文娱领域风气,对“饭圈”相关人员进行价值纠偏和行为引导。

其二,互联网平台要加强“约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22]网络空间频频上演的粉丝“骂战”“控评”等行为,各种打“擦边球”、突破底线的表演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扩散,无不反映了网络平台把关不到位的事实。2021年9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作用”,对于纵容乱象、屡教不改的网站平台从严从重处理。

其三,明星和资本方要提升“自律力”。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更要端正自身言行,不断打磨演艺才能,提升道德修养,为粉丝做好正向表率;资本方要做好“权责共担”工作,在享受粉丝经济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更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事实上,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明星和资本方,才能走的更远。

其四,粉丝群要发展“自控力”。粉丝成员应积极反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辨别力和思考力,以客观成熟的心态看待偶像明星,认识娱乐资本的实质,拒绝“颜值至上”“流量至上”“低俗恶趣味”的价值引导,抵制不良“饭圈文化”的侵袭。

(三)治理方式:“软”“硬”兼施,实现善治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无疑已经到了“文明的火山上”[23],在新媒体已经普及的时代,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愈发凸显。“饭圈”中的“天价片酬”“倒奶取票”“贷款氪金”之类的极端现象,时常引起网络舆论的大波动,听之任之则不确定会引发什么社会风险,但只是封、堵、删显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因此,通过治理方式的变革,“软”“硬”兼施,发挥好两种治理方式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实现善治。

其一,“硬治理”是实现“饭圈”乱象治理的有效途径。在泛娱乐化的今天,“饭圈”中的歪风邪气和畸形价值取向正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大众文化生活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24]。采取法律条例、行政处罚等一些“硬治理”对“饭圈”乱象进行价值纠偏和行为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如对引导“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等违法违规账号从严处置;重点清理以控评八卦、集资应援为主题的违规群组板块;对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恶意营销的营销号予以坚决打击等。“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25],要规范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文化阵地的管理,对那些低俗恶俗的综艺节目、文艺作品坚决处理和打击。

其二,“软治理”是实现“饭圈”乱象治理的关键一招。“软治理”就是坚持以文化人,通过优秀文化的力量引导“饭圈”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7],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做好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工作,打造优质文化“内容池”: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文艺作品创作中,引导“饭圈”成员及社会大众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凝聚思想共识;通过“技术破壁”将新手段新技术与优秀文化相结合,创作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出圈”作品,唤醒民众的集体记忆;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28]等等。

(四)治理保障: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家庭是文化精神培育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高雅的文化品格和健康的人格特质。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家长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家长应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消费素养教育、法律素养教育,通过五育并举,连接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为落脚点,祛除“饭圈”乱象的病根。

其一,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饭圈”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偏差,这种道德偏差对三观未全、缺乏辨别力和判断力的青少年粉丝危害性极大,极易引发他们对不良事物的盲目追捧。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当把道德教育置于首位,从而增强对粉丝群体的正向引导。

其二,加强审美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当前“饭圈”中对“颜值即正义”“娘炮文化”等论调的吹捧显示出单一化、浅表化、功利化等畸形审美倾向,表现出对真善美的疏离感。在各类教育中应当引导青少年看到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审美对象扩展到文学、艺术、社会、自然等多个层次,而不是凝聚在单一的明星对象身上。

其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媒介观。“饭圈”现象正是借助当下时代的媒介技术兴起的,某种意义上是粉丝对新兴媒介的隐性伤害全然无知的结果。因此,迫切需要揭示新兴媒介的负作用,将对互联网、影像、短视频、APP等的全面认知放置在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中,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课。

其四,加强消费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饭圈”粉丝应援活动中的“倒奶取票”“贷款氪金”等现象,显露出铺张浪费、非理性消费的不良倾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携手进行勤俭节约的适度消费教育,帮助青少年走出消费主义陷阱。

其五,加强法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律观。一些粉丝为了偶像进行“非法集资”“造谣攻击”甚至“大打出手”等违法行为,甘愿成为被资本利用的“工具人”,体现出法律信仰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携手健全普法教育机制,培养青少年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饭圈”不是道德的真空地带,更不是法外之地,“饭圈”乱象的治理势在必行。但是“饭圈”乱象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地探索综合治理之道,才能提升治理效能,实现“饭圈”乃至整个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饭圈乱象偶像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学与玩(2022年9期)2022-10-31 02:54:34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检察风云(2021年20期)2021-12-23 09:05:30
整治“饭圈”乱象
偶像报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11-25 07:06:57
在“饭圈”一路“打怪升级”
时代邮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52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能源(2018年4期)2018-05-19 01:53:34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专用汽车(2016年9期)2016-03-01 04:16:52
我的偶像
中学生(2016年25期)2016-03-01 03:45:37
晨农直销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