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琼,李 芳,张志强,余永婷,杨 勇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21)
“饮料生产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是对实训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初步形成以特色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果蔬汁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特色饮料产品,对发展新疆地方经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根据饮料生产企业的岗位需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培养饮料生产高端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对“4+0”应用型本科、专科与普通本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评价内容4 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不同课程标准的异同,为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开展的“4+0”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建设、实施及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或借鉴。
根据饮料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饮料生产技术”专科、应用型本科课程和新疆农业大学等本科院校开设的课程标准进行调研,研究课程体系模式和运行情况。三者课程标准的制定都体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同时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但在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又有所不同。
以培养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饮料生产技术人才,具有从事饮料生产与工艺控制、技术开发、质量控制,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能够满足食品中高端产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实践型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具备职业高技能素质的岗位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根据饮料企业职业岗位群设置理论课程,与企业岗位职责紧密对接的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饮料生产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不够深入和全面,学生的学习潜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饮料生产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进行饮料生产领域的科研、生产设计、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的工程技术人才[1],能够在饮料生产技术领域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技术开发的科学研究型人才。普通本科注重理论讲授,突出强调的是人才的学术素质与理论修养,但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职业能力衔接不够紧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设置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1]。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2]。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饮料生产企业的广泛调研,完善并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明确实训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
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课程设置,根据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实施途径。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突出课程的综合性、职业性和发展性。通过“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工学交替,将职业素质培养融于教学中。按企业典型产品的生产为主线进行教学,结合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设置相应教学内容,强化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相匹配,针对新疆饮料生产企业主流产品的操作工序,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精选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了两大教学项目,项目一是饮料生产典型岗位,项目二是典型饮料生产。其中,项目一是根据饮料生产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要求设计,共设计12 个学习任务;项目二是根据饮料生产企业工艺条件控制要求设计,共设计8 个学习任务,这种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创新设计等综合素质训融于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整合实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注重模块化和整体优化。结合新疆地域特色,结合饮料产业发展对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以职业岗位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立足企业生产实际,在不同饮料典型产品中学习,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强调专业能力掌握程度,学科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质量控制、科学研究及实际动手能力[3]。每个产品从基本概念、配方、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及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些方面进行学习。具备科学、合理地选用饮料原辅料、包装容器、设备选型的能力;对各种饮料的生产工艺、饮料配方进行独立设计;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用合理的措施进行控制。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课后组织学生就饮料新产品研发进行资料查阅与讨论,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具有典型性的产品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大专和本科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与其培养目标岗位要求是一致的[4]。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饮料生产实际操作能力及相关理论知识;方法能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社会能力是沟通协调、团体协作、职业道德、环境保护意识等。要实现高职本科课程体系内涵的整体优化,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就必须构建面向应用、能力为重、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5]。根据饮料生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选取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课程共设置34 个课时,理论20 个课时,实训14 个课时。根据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的成熟季节安排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在第5 学期,即8~12 月的秋季学期。1~5 周学习饮料生产典型岗位,6~17 周学习典型饮料生产内容,18 周进行终结性考试。依据产品生产期,灵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在学校的果蔬制品小试生产车间进行综合实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既注重饮料生产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育,以“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要体现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在实践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综合应用和实验创新设计能力。
课程共设置64 个课时,理论32 个课时,实训32 个课时。课程内容由突出强调实践技能的获得,强调操作技能的“任务本位”的能力,以模块形式开展产品制作训练,项目内容由易到难、从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训内容参照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企业岗位任务和职责为依据,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工作任务单,针对岗位职业能力设计教学内容,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实施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引入素质知识教育模块开展项目教学,技术技能教育教学以实训、实际生产实践技术项目为载体、以小试单元、生产流程季节和生产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在第7 学期,共设置32 个课时,理论26 个课时,实训6 个课时。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养,以果蔬汁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包装饮用水、固体饮料和特殊用途饮料等几大类主要饮料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饮料生产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能初步完成主要产品生产的基本工作任务,同时为学生创造学习、沟通、交流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