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本质逻辑、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2-11-18 04:00王烨婷杜德昌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教育

○王烨婷 杜德昌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落实落稳就业举措,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面对创业型经济时代对未来人才的新要求,增强创业扶持力度,培养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匹配问题的内在需求,是顺应我国新经济形态走向的时代所需,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作为践行创业教育的主体,如何立足产业需求,提升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本质逻辑

探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本质逻辑问题是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的规定性的研究,属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应然研究。科学认识和准确界定创业教育的本质逻辑,是厘清创业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概念的基本特质,是高职院校在思考和践行创业教育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本质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从时间上看只有短短的20年历史,从发展阶段上看目前仍处于初创期,再加之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与就业教育、商业教育、创新教育等多个概念极大混淆,造成了创业教育概念的偏离与泛化。因此,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前提就是要厘清其深层逻辑,明确创业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目标[1]。

通过查阅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学术界关于创业教育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本质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素质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认为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工具,更是一种培养创新意识、培育创业智慧、提升创业能力的创业素质教育,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和个性思想的人才[2]。二是过程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提出创业教育是融入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3]。其本质属性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启发学生将创业知识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进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创业智慧。三是适应论。这一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追随国家战略导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顺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缓解高职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着眼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4]。“适应论”着重强调了创业教育的社会属性,把创业教育看作一种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基于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一方面,它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其教育本质应着重突出应用性和专业性,体现出与普通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从“教育培养人”这一基本属性上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创业智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逻辑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从理论层面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特质进行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逻辑问题则是着眼于实践层面对创业教育的厘清,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本质的具体规定,是对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深入思考,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依赖。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基于对创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从社会层面而言,创业教育以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为起点。随着世界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始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产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从传统观念下只要求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提高到要具备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须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进行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创业素质、专业素质、开拓性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其二,从个体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需求。由于当前社会、高校以及师生在创业教育的本质理解上仍存在较大偏差,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趋向商业化、功利化,一味地注重创业成功率、创业大赛获奖率、大学生创业孵化率等评价指标,将创业教育视为“创办一个企业”,偏离了创业教育的育人本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需求为逻辑起点,最终实现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创业教育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创业教育的价值问题展开的,创业教育没有价值就无法存在,进而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其中,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创业教育价值的具体呈现形态,是创业教育在实践意义层面的追寻。明晰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创业教育有意义存在的前提,是丰富和深化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于偏重创业结果的产出,严重偏离了创业教育开展的真正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创业教育价值的矮化、片面追求即期成效的功利化倾向必须引以正视,客观界定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显得尤为重要[5]。

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目标引领性的活动[6]。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发挥个体价值,使其自身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最终体现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创业型经济稳步发展的教育诉求,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活动,应该回归教育培养人这一本质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以个人和社会本位价值观的统一为核心理念,通过挖掘和激发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创业潜能,成就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正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所在。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困境

(一)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地

我国已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规章推行创业教育,政府作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外部保障,应该履行支持、监督、引导创业教育开展的职责,从宏观层面调控和保障创业教育的实施。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从政府层面得到的支持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只下发纲领性文件,无应用性配套措施,导致政策难以落地[7];二是部分地方政府权力越位,仍未从权威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多干涉高校自主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导致教育活动偏离创业教育的初衷。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参与边缘化

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足这就导致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乏力,学生的创业实践平台资源极其有限。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不愿意主动参与,甚至扮演着相对边缘的角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逐利天性及其商业价值观。由于创业教育的成效具有滞后性特点,教育成果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显现,但是个别企业过于看重投入回报的及时性,缺乏长期发展的眼光,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无法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三)院校创业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匮乏

由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薄弱环节,教育质量的提升面临诸多瓶颈。在课程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脱离实际、课程体系紊乱、与专业课程脱节等问题。在教学方面,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单一,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实践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在师资方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校内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是由行政部门的教师兼任,缺乏创业实践和创业经验,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校外企业导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疲于应对。在教育资源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资源不健全,学校提供的创业孵化基地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实践教育的深度推进。

(四)师生观念认知存在偏差,创业氛围淡薄

尽管近些年国家和学术界都在大力倡导和推进创业教育,但具体到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上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对创业教育的观念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偏差,普遍将其等同于“创业”,对创业教育的本质理解呈现庸俗化倾向。教师教学仅停留在传授创业理论和技能训练层面,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割裂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导致创业教育理念狭隘化,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缺乏认同感,甚至对其存在偏见,普遍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能够成功创办企业的创业者。由于这一目标距离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未来的就业现状太过遥远,学生大多将创业教育视为获取学分、赢得比赛的一种途径,导致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氛围、环境。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探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多主体协同发展。三螺旋理论作为国际上成熟的创新模式,强调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互为角色,协同进化。在密切合作的过程中,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得到深入开展,从而实现了知识创新、生产力发展和区域经济腾飞[8]。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急需凝聚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力,以高校为主体力量,政府和企业起协同支撑作用,构建三方互惠互利的螺旋运作机制。因此,本文试图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从政府、企业、高校三个层面探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政府牵头,推动创业教育落地落实

《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打通创新创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强化创新创业政策统筹,细化关键政策落实措施。由此可见,政府作为推动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应积极牵头,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1.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增强政策可操作性。创业教育强调市场的主体活力和基层的实践探索,这就要求政府简政放权,改变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绝对话语权角色,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宏观调控、保障和引导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创业教育推进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台相关的可操作性政策,在增强政策示范性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基层的具体情况,增强地方创业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调控和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2.建立协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面对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积极性普遍不高的问题,政府作为创业教育最大的外围组织主体,首先应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主动牵线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协调合作双方的利益关系。其次,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可以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出台财税政策加大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保障教育资金的投入。

3.营造社会氛围,增强创业理念认同感。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条件,它体现了全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能否在高校顺利开展。从社会层面而言,政府不仅要提供政策保障和机制支撑,还要发挥其组织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依托各界主流媒体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正面宣传,引导全社会增强创业理念认同感,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向社会普及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有利于各高校明确当前国家的战略方向,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有的放矢。

(二)企业协同,提供创业教育优质资源

企业作为创业教育开展的外围助力,对创业教育具有全程性影响。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9],企业的协同参与不仅能够为高职院校开办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平台、师资等资源的支持,而且能够基于社会经济需求,为高职院校提供前沿市场信息,推动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趋势相契合。

1.提供平台支持,积极投身校企合作。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大多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创业实践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业训练需要,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质量。企业作为最能够体现市场需求的重要场所,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实践优势为创业教育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支持,给予创业资金、实践场地、实习岗位等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同时,企业需要同高校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可以与高校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学生的创业成果在孵化平台中得以转化。

2.参与师资建设,扩充创业师资力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培训,鼓励高校“双创”指导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由此可见,国家针对创业型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作为夯实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应积极投身师资建设。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通校企之间的壁垒,提供资源平台并邀请高校创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交流培训;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派相关人才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通过传授与生产实践直接相关的创业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热情,推动产学一体、理实结合。

3.立足产业需求,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随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象牙塔”式的创业教育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同社会的关系愈加紧密,创业教育也应该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着眼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此,企业应立足产业需求,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指引方向。在规划设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标准等方面全面对接产业需求,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高校主导,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三螺旋模型中,高校处于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肩负着积极推行国家政策和对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推进创业教育纵深发展上,通过完善运行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以及健全师资队伍等手段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从有到优”的转变。

1.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统筹多部门协作。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普遍依赖于教务处、学工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创业教育在全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仅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毕业生就业的教育形式,造成创业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受阻,进而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改革应着眼于构建“校领导主抓、专门机构实施、多部门协同”的创业教育格局,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体制机制是创业教育能够纵深推进的基石[10]。具体而言,一是要根据院校自身特色成立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将创业教育体系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系统里独立的一支,明确机构自身的权力边界和职能责任,系统安排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二是院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统筹管理、教学、科研等多部门协同运作,推进教育资源在全校范围内的系统调配,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专创融合。课程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基于此,我国高职院校在继续完善和推动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质量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在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需要转变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模式,即从“参与式”课程体系转向“合作式”课程体系。在这一建构模式中,高职院校不再是课程建设的唯一决策者,政府和企业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成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合作主体[11]。

在课程结构方面,高职院校应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创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将创业课程划分为“三阶式”,即通识类课程、融合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同时包含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其中,通识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讲授创业理论基础知识,普及创业教育理念,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合类课程是结合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高职院校也可以基于本校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跨专业、系统性的“专创融合”课程,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价值。实践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孵化项目、创业实习、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创业能力。

3.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业教育教师,全面提升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高职院校应积极联合企业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注重校内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挂职培训,参与到真实的社会岗位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知识储备,帮助教师在未来授课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开展紧密的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相关人才担任校外创业导师,负责创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指导,也可以邀请知名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教育专家等开展讲座,举办创业经验分享会。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创业教育真正立足产业需求,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保证教学内容不偏离社会发展方向。

(四)三方耦合,构建“政、企、校”联动的螺旋运作机制

为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优化政府、企业、高校职能的同时,应积极构建“政、企、校”三方联动耦合的螺旋运作机制,通过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目标方面,从各主体来看,政府的目标是储备创新创业型人才资源,以实现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目标则是聚焦经济效益,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就业创业活力,吸纳更多优质人才,以促进自身利润最大化;高职院校的目标落脚点则在提升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上。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螺旋运作理念,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应该求同存异、协同发力,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三方的共同目标追求,为构建三螺旋运作机制创造前提条件。

在资源整合方面,三方主体具备各自独有的资源价值,政府在政策和制度领域具备资源主导能力,可以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资源供给和制度引导[12]。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资源,同时掌握着产业发展趋势的一手信息。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供给侧,掌握着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为促进三方耦合,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应围绕共同目标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在组织建设方面,三螺旋理论强调加深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打破三者的组织边界,跨界建立三方混合的组织实体,实现职能的相互支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具有系统化、整合化发展趋势的创业教育组织,如创业园区、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创业成果孵化基地等,促进教育资源在横向上扩散,在纵向上聚合,构建政企校一体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制。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题解教育『三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