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昉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教育”也成为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而新冠疫情的暴发不仅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也使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重大挑战。2020年2月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依托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自主选择在线直播课堂、网络点播教学、MOOC、SPOC等信息化手段,提供优质的教学质量[1]。受新冠疫情影响,网络教育进一步变革发展,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但就当前形势而言,大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出现众多问题。若要积极适应长期处于疫情环境中的线上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成效,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模式和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自主学习的理念最早由Henri Holec提出,是指学习者自我学习的过程,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从动机、认知和行为三方面主动参与并积极融入学习活动的过程,核心要素在于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主动调控。在理论层面上,学生投入理论和学生发展理论认为,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是教育中的主动参与者,只有当这一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感兴趣、主动、投入、积极等特征,才能取得学习的收获,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当前,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大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他们还可利用搜集网络资源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指出:“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传授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个转变意味着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方法,强调论述和演讲以及掌握基本语言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是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2]现代网络技术正在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方法。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3]。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育信息化则必然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而教学模式、方法改革的重点就是加强重视对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国高校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虽然此前大学生已接触过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但这些课程多是作为对所学课程内容加深理解的辅助工具,并不是作为替代线下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线上教学模式较线下课堂教学而言存在着课堂互动效果差、网络设备线路障碍、学习效果反馈不到位、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众多短板。若要使线上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重点在于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促进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实际,积极搜集并有效利用各方面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线上课堂与老师和同学主动交流协作,才能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容有效内化,从而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和理想的教育成效。
学习目标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坐标。在高中阶段,学生都有统一的学习目标,也就是高考。而到了大学,课程的丰富多样化给予学生新的认识和体验,在接触到许多未知领域之后,兴趣范围更加广泛,再加上刚从紧张的学习状态转向放松的学习状态,使得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不太清晰,从而无法准确地设定和把握自己的学习目标。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是否真正能够取得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许多大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不足或进行了错误评估,往往造成设置的学习目标过高甚至远远超出能力范畴,从而导致设置的目标短期内甚至始终无法达成的现实。再者,学生的学习规划,即根据自身实际制订学习计划并监督和调节学习活动的进度十分重要,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欠缺学习规划能力,超过60%的大学生会主动制订学习计划,但只有47%的大学生会主动检测学习效果[4]。缺乏学习规划必然会使学生逐步偏离学习目标,从而导致自身的学习目标越来越不明确。
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教师讲、学生学”成为常态化认识,大众普遍认为学习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因此,按传统观念来看,许多学生持有只需要被动地吸收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便能获取优异成绩的观点。这样便导致学生长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欠缺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甚至部分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自学任务也轻视对待。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课程中自主学习部分的完成率明显低于5%,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的自主学习相当忽视,要求达到的基本学时都未能完成。另外,由于疫情影响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方式使大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转至家中。相比学校环境而言,家庭环境的安逸和放松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减弱,按时接受线上课程后便基本不会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通过调查发现,64.4%的大学生认为疫情后的学习环境一般甚至很差,78%的大学生更喜欢在学校进行学习,8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学习效果更好[4]。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应试教育”的考查方式使许多学生从高中时期就养成了死记硬背、单向记忆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仅限于书本知识范畴的学习记忆认知,导致许多大学生仅注重课堂知识的吸收却忽视针对相关知识延伸资料收集拓展的学习方式,完全按照教师的直接要求学习。有调查显示,仍有15.24%的学生在沿袭高中的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51.07%的学生按照学校设置的课程、教师授课的方式和要求学习[2]。此外,部分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会进行知识拓展学习,但信息获取渠道的科学性以及资料检索和鉴别的能力都相对较弱。如今,大学生进行资料信息搜索的途径基本上是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不擅长对专业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应用,加之部分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关键词和主题把握不准以及对新知识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使其有时甚至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到错误的知识信息,更加增添了学习的难度。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有效的评价反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从而保障自主学习成效。“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加之疫情期间采用的线上教学模式促使部分大学生不断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加强自身的自主学习。但通过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学生已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评价和反馈这一重要环节,仅仅做到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却忽视了学习之后的检验与反思。此外,由于疫情期间采取的线上教学形式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在局限的互联网空间和有限的时间限制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准确掌握,以致无法正确地发挥指导作用。缺少学习评价和反馈,一旦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认识错误,或对课程内容一知半解,将会导致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偏离轨道,从而无法达到学习目的和获得学习成效。
从目前大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来看,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不科学以及学习反馈不到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动力的不足以及自身价值实现的困难。结合外部环境要素以及学习者自身调控的动机、认知和行为三方面特点,大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可从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提高线上自主学习动力和激发专业与同伴归属感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学习环境是指人类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整体空间和自然要素的总和。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提升学习成效,学习环境中融入了丰富先进的网络资源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由于当下大学生热衷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资讯,这种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养成学习行为的条件不仅有基因、心理因素等个体因素,也受经验环境因素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及外显行为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复杂的混合学习环境,线上网络学习环境受到学习者个人认知和外部客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共建、共享的特征[5]。由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大学生线上学习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等)并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以及学习成效不佳等情况的发生。为了促进大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应当通过创新线上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来营造一种激励性的、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得知,他们喜欢刺激有趣的活动形式,例如探索式、推理式、闯关式的游戏方式。针对线上自主学习,学校、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专业特点设置一种“挖矿”开发的学习模式,刺激学生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通过对未知领域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具体而言,“挖矿”线上学习模式类似于“区块链”的区块探索模式,即由任课教师通过互联网学习系统发布第一个“挖矿”任务,所有学生在初始阶段都可参与“挖矿”。初始阶段,每一位学生获取的资源信息数量相同,分配的最长“挖矿”时间也相同。而每一位学生通过任务完成时间来标记区块,每一个任务完成用时最短的学生占领这一区块,并优先获取下一个任务区块的“挖矿”资格。学生按照排名顺序获得相对更多的“挖矿”辅助资源,以此类推。最后,占领区块数最多的学生可获得额外奖励。
学习动力是指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具有推动作用的各种要素和力量的总和。从系统属性来看,学习动力由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两部分组成。学习外部动力主要是促进学习活动开展的外部条件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学习内部动力主要是学习者自身意识产生的能够促进其获取知识、开展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具体来说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等要素。从生理学分析可知,大脑通过感知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环境对其进行主观反映,并在与神经系统交互过程中使行为逐步适应当前事物和环境的变化。因此,学习者能够为了满足需要或实现目标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原动力。学习需要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这种学习需要主要包括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只有将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利益紧密相连,才能促使其明确拼搏的方向,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因此,针对线上自主学习,可利用设置合理的积分奖励办法,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明确需要和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
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利益最直观的联系就是课程的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成绩应当是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要素。针对线上自主学习,学校教务部门可出台相关的课程线上学习积分奖励方案,将学生的线上学习积分按一定比例融入课程的学习成绩。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积分累积可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过程实现。首先,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阶段,通过互联网等平台针对下一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资料搜索,其间可通过线上教务学习系统上传其认为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的相关资源,上传一项资源可获得相应积分。另外,教师可在判定各项资源的实用价值后给予额外的等级附加分。其次,学生在线上课堂讲授阶段,根据教师发放的任务和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答,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抢答顺序给予相应的积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给予额外的等级附加分。再次,学生在课后自主复习阶段,可根据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在线上教务学习系统上传自己设置的考查问题和参考答案,上传一项问题任务可获得相应积分;教师可在学生上传的问题任务中进行筛选,被选为公开发布的问题任务将得到额外附加分。
归属感是人们在特定环境或情境中与所属群体的联系,是群体对自身认同、接纳程度的具体感知情况。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其对自己被群体支持和认同的程度感知可认定为学校的归属感,而归属感的强弱则表示被归属需要的程度,归属需要则会激发大学生在学习上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归属领域来看,学校归属可包括专业或院系归属;从归属群体来看,学校归属又可包括同伴或班级归属。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不能简单地以主动和被动区分,学习投入的增加一般是在主动性投入与被动性投入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而包括专业归属感和同伴归属感在内的学校归属感则是激发内在的主动性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专业归属感低的大学生会担心被认为不适合现学专业而对学习采取回避态度,这与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的特征相悖,由此可知专业归属感低则可能导致自主学习水平较低。而专业归属对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影响又受到同伴归属感高低的限制,同伴归属感高,则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降低自主学习水平[6]。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应当注重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提升其专业归属感和同伴归属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成员互相依赖,只有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如此便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同伴归属感和专业归属感,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水平。同时,竞争模式将会带来压力,压力的生成使学生产生更多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其加强自主学习。因此,针对线上自主学习,可引入一种小组合作竞争环节,通过合作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归属感,从而提升自主学习水平。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定期设置“小组合作PK”主题课堂。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规定小组人数并由学生自由组队,之后由各组自行分配项目环节负责成员(包括小组选题、资料收集、自主学习安排、合作学习安排、课堂PK模式方案、组内成员评价),接着由相关负责成员安排各项学习和操作的具体环节;在课堂PK阶段,由演示环节负责成员进行课堂演示,其他成员提供资料并配合演示,各小组进行PK,最终由教师判定获胜组并给予相应奖励;在课后评价阶段,由评价环节负责成员组织小组全体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并总结成功或失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