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2022-11-18 02:33
教育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问卷工匠培育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与国家层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培养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本质上就是要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既是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

然而,由于现代科技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办学理念、社会偏见等因素的影响,本该受到重视的职业精神培育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导致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大量存在,很难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也难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思政教育作为职业精神培养重要的阵地,必须肩负起这一责任,为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贡献应有的力量。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必须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灌注丰富的思想内容,才能提升其真正的人文价值,也才能赋予职业院校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和亮点。

一、逻辑起点:工匠精神培育的分析维度

在古代,“工”与“匠”最早是分开使用的。《说文解字》对工的解释是“工,巧饰也”。[2]《考工记》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3]这句话的意思是,创物者是智者,能够把创物的技巧说清楚的是巧者,能够把智者所创之物及其技艺传于世并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就是“工”。《说文解字》对匠的解释是“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4]。可见,最初的“匠”专指木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细化,匠籍制度在我国产生并完善。于是,那些具有某种技术特长的手艺人就都被称为匠人,“工”与“匠”也逐渐合二为一,称为“工匠”。工匠的职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只有精细、巧妙、敬业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长此以往,工匠精神就成为从业者最高的追求与职业操守。

工匠精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精神品质,不仅凝结着人文性的精神财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所有职业追求的精神品质。一般而言,工匠精神主要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持久、不断创新的精神特质,从这个层面上讲,工匠精神属于职业道德理念范畴。结合工匠的职业特征看,工匠精神不仅要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的热情与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并将这种认同感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品格、外化为行为体现与职业操守。具体而言,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应当从以下四个维度着手。

(一)敬业忠职的职业道德

按照《辞海》的解释,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荀子《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5]荀子认为,只要按照“礼”的要求做人行事,就是道德的极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职业道德是主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与精神境界。职业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是从事职业的社会人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人得以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保障。亚里士多德把德性看作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有特殊功能[6],正是由于人具有这种特殊功能,才具有主动选择理性生活的能力,而理性的生活能力本质上就是有道德的生活能力,这是由人的特殊功能决定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职业分工与分化是其发展的基础。因此,职业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才能实现与社会的全面联系并融入社会生活的主流中。因此,对于个体而言,敬业忠职不仅是职业道德应该具有的品质,而且是能够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二)执着专注的职业精神

长期以来,中国人把执着专注视为劳动者最显著、最可贵的行为特质。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个从事职业的个体都要专注于工作、生产或产品的制造上,通过不断地实验、研究、改进,努力把自我的工作做到最好,这既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每一个新时代高职学生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执着专注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的体现。道德属性一直被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视为人的本质规定。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有道德属性。朱熹认为:“性之本体,便只是仁义礼智之实。”[7]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懂得“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如果与职业联系起来,就是在职业中体现出来的责任心以及不畏艰辛、追求卓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屈不挠、执着专注的品质。

(三)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与其他职业相比有一个突出的品质点就是“巧”。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进乎艺,艺进乎道”[8],就是说技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称之为艺,艺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称之为道,这是对工匠精神技艺水平的最高概括。相对于个体而言是心灵手巧,放在职业中考察就是技艺精湛或技艺精巧。“巧”,即任何一种技艺如果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就会与道合二为一。高职学生要使自己的技艺精湛,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并把精益求精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职业品质,才能达到“道”的境界。工匠的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或指导技能实践。[9]如果不通过实践,就谈不上技艺精湛。

因此,职业教育强调“做中学”,即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完成“工作项目”,进行技能实践与学习的同时自我建构知识体系。[10]在新时代,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还必须将个人对梦想的追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工匠精神成为自身的精神信仰。

(四)勇于创新的职业能力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11]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内在逻辑。经济转型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来保证。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制造基础工业落后。“技术革命是长期创造过程中由技术积累所导致的技术进步,即使是颠覆式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研发人员不断钻研打磨,在点滴积累中实现技术和工艺的改造。”[12]创新驱动的根本是人才驱动,也是企业发展进步最主要的动力,而工匠精神正是人力资本的集中体现。

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的缺失。[13]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创新就要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通过吸收外界先进技术来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所有这些都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

二、实证分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问卷调查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两个自编问卷,问卷编制包括初步编制问卷内容、初测问卷编制、预调查与问卷修订三个步骤。

初步编制问卷内容。首先,通过调查和访谈提取问卷的关键词及基本内容,初步归纳总结工匠精神内涵的构成维度。其次,进一步对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项目。再次,利用德尔菲法,组织专家论证。最后,形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问卷的四部分内容,即敬业忠职的职业道德、执着专注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和勇于创新的职业能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问卷由个人情况、个人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构成。

初测问卷编制。首先,根据工匠精神的操作性定义以及各方的建议进行题项设计,形成由30个题项组成的原始问卷。其次,寻找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测试和讨论,然后加以修改或删除。经过以上修改和剔除,《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初测问卷全部题目采用随机排列方式,除个人基本信息部分,问卷分别从“敬业忠职之职业道德的认知”“执着专注之职业精神的认知”“精益求精之职业品质的认知”“勇于创新之职业能力的认知”四个维度设置28个题目,作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认知现状的施测项目。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进行量化计分,分别为5=“非常认可”,4=“比较认可”,3=“一般”,2=“比较不认可”,1=“非常不认可”。所有问题的分数反向计分,即5=“非常不认可”到1=“非常认可”。

预调查与问卷修订。首先,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几个本科层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被试进行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8份,预调查数据显示,初始量表KMO值为0.921,大于0.9,Bartlett球形检验T值为2647.631,Sig.值为0.000,球形检验结果显著,表明该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其次,参考相关文献并询问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结构进行调整,将探索性因子分析中未能聚合出来的题项适当剔除,将在两个维度中都有较高负荷的因子进行修订,适当增加题项,最终形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认知现状四维度测量问卷,包括“敬业忠职之职业道德的认知”“执着专注之职业精神的认知”“精益求精之职业品质的认知”“勇于创新之职业能力的认知”共计24个题项。

采用同样的办法和程序,最终形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三个维度的测量问卷,该问卷包括“个人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三个维度共计15个题项。

运行SPSS20.0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认知的问卷》进行信度分析,问卷的整体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23,大于0.8,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执着专注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两个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76、0.897,均大于0.8,表明针对这两个变量设置的题项具有可靠的信度;敬业忠职的职业道德、勇于创新的职业能力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779、0.768,均大于0.7,测量信度虽然不是很高,但涉及题项达到了测量标准。运行SPSS20.0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进行信度分析,问卷的整体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5,大于0.8,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学校因素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87,大于0.9,表明针对这个变量设置的题项具有可靠的信度;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721、0.773,均大于0.7,测量信度虽然不是很高,但其涉及题项达到了测量标准。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本科层次的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但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文化差异较大,高职院校分布广泛。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有32所、高职(专科)学校有1486所。

考虑全国高职院校分布分散的特点以及研究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约束,本研究总体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一是分别从华北(除北京和天津)、东北、华东(除上海)、华中、华南、西南(除重庆)、西北七大地区和四个直辖市共计11个省市中随机抽取一个省市(保证该省市中至少有一所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共计11个省市作为采集样本的学校所在地;二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这11个省市中抽取一个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作为采集数据的样本校。

(三)发放问卷及样本收集

考虑四大直辖市自身独特的区位特点和高职教育优势,在取样的时候单列,与七大地区并列作为分层抽样的地区。本研究向11所样本校中的4个年级发放问卷,每个年级发放100份,共发放问卷4×100×11=4400份,回收4185份,回收率为95.1%。其中,有效问卷4007份,有效率为91.1%。样本中由于大三学生忙于实习,大四学生出去找工作,与大一和大二学生相比,其回收率和有效率偏低;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相近,分别占比52.48%和47.52%;有效样本所涉高职专业9大类,其中土木建筑和装备制造两个大类占比较高,分别为16.32%和15.70%,医药卫生和教育体育两个大类占比较低,分别为5.42%和5.86%。

(四)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和归纳后,发现被试样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呈现出如下表征。

1.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整体认知水平

运行 SPSS 20.0,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及其内涵所涉各维度的总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 均值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总体认知的均值仅为2.374,且对工匠精神内涵所涉的各维度的认知均值处于1.098~2.475。这充分说明,高职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整体认知水平还较低,对“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认知更低,均值分别为仅为1.098和1.247。标准差数据显示,“工匠精神”整体认知水平为0.799,离散度较大,说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总体认知水平个体差异较大,认知水平曲线呈高低悬殊走势。就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内涵所涉的四个维度而言,“职业能力”的标准差为0.893,离散程度最高,“职业品质”次之,标准差为0.768,说明在四个维度中,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较大,不同学生认知水平较为悬殊;在四个维度中,“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标准差较小,分别为0.321和0.357,离散程度较小,这说明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认知水平基本相近,个体差异不大。标准差系数与标准差基本一致,其中“职业能力”的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都低于“工匠精神”总体认知水平,且标准差系数最大,为0.716,组数中数值的离散程度和波动程度最大,这充分说明高职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知水平较低且个体认知差异较大,参差不齐;“职业品质”的标准差系数(0.699)虽然也都低于“工匠精神”总体认知水平(0.336),但远高于“职业道德”(0.129)和“职业精神”(0.147)的标准差系数,说明高职学生对“职业品质”的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度虽然略小于对“职业能力”的认知差异度,但远远高于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认知差异度,充分说明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认知水平较为接近且个体差异不大,个体与整体认知水平相近。

2.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三个形成途径(个人、学校和社会)为自变量,工匠精神为因变量,分析其内在相关度,力图发现优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决策维度。

个人因素中的三个二阶因子与工匠精神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个人需求”因子与工匠精神的形成相关度最大,“个人职业观”次之,相关度最小的是“个人素质”。学校因素中的“教师的素养”“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的整合”“校园工匠文化的氛围”四个二阶因子与工匠精神的形成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学校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就可有效形成新时代高职学生应当具有的工匠精神。四个二阶影响因子中,优化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形成工匠精神最有效,其次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再次是校园中工匠文化的氛围,最后是教师的素养。社会因素中“社会对高职的传统观念”与“工匠精神”的形成呈显著负相关(P<0.05)。社会中对高职教育的传统看法越多,就越不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形成,反之,就越有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教融合程度”“制度政策支撑”“社会匠心文化的营造”与“工匠精神”的形成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产教融合程度”因子与工匠精神的形成相关度最大,“社会匠心文化的营造”次之,相关度最小的是“制度政策支撑”。

三、教育因应: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优化策略

基于以上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维度分解、认知现状调查以及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习得水平并不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思政教育中亟待匠心精神的系统融入,课程思政中需要工匠精神的自然渗透,实践实训中缺乏工匠品质的精心打磨,教育外部环境中对工匠精神的引导力度不够。[14]依据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高职学生自身对工匠精神认知的制约、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不浓、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专业能力不够强、社会传统观念对高职学生匠心精神提升的负面影响等。针对现状和问题的透视,以及影响因素和原因的分析可见,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去挖掘其工匠精神培育的内生力,而且需要从制度、市场培育、社会氛围等多层面入手;也可以从思想观念、教育导向、工作实践和文化传承等路径切入,通过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构建制度、文化、课程和实践等多种培育路径。[15]

(一)优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内生力

2017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分子必须要“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16]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其实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的“修身”问题。《礼记·大学》明确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作为优秀品质与信念的工匠精神,高职学生的首要问题就是树立坚定的信念。“信念是连接认识和行为地中心枢纽”[17],是个体行动与行为的动力支持。只有将信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实现精益求精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职业精神教育在发展中衍生出‘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又反过来对职业生涯起价值引领作用。”[18]培育工匠精神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工匠精神孕育于职业技术之中,但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教育来完成。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优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明确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并根据要求培养学生。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特色与自身办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进行学习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情感上的认同,最终使学生形成信仰工匠精神的信念支撑。因此,学校要把对学生的修身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到工匠精神培育与教育教学无缝衔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理想与信念,成为其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精神向导。惟其如此,才能培育工匠精神的内生力。

(二)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元素,夯实工匠精神培育的外推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如果说修身是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内生力的话,那么高职院校各层级、各类别的教育元素的优化就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外推力。高职院校不仅要“重构课程框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与工匠精神有所联系的新的课程体系、新型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19],而且要致力于拓宽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营造有利的学习、实践与社会环境,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活中。

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元素仅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自身的学业活动、社会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并加以巩固与不断深化,从而夯实工匠精神培育的外推力。工匠精神的培养最需要的是实践,核心在“做”。“实践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提前演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20]高职本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既不能盲目照搬普通本科教育的模式,也不能陷入职业工具教育的桎梏之中,而要从职业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要求与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出发,为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武器,为工匠精神培育奠定现实基础。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就必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理性教育的内容。通过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学习、必要的职业生涯教育、必要的技术理性培育和引导,使职业院校整个教学过程包含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21]

(三)优化高职院校的实训平台,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创新力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本质内涵。“作为匠艺形成的实践载体,教学内容的典型性和教学活动的可实践性将直接影响匠艺形成的效果与效率。”[22]“工匠精神”形成固化需要通过大量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国家层面来说,《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多元主体共建实训基地。换言之,国家已经把实践育人上升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导向。因此,在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层面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和实践教育环节来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23]顶岗实习和实践教育环节对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品味“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磨练自己的匠心匠德,深刻体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只有尊敬职业、对技能抱有敬畏之心,才能达到使技艺变得精湛甚至出神入化的境界;只有具有大国工匠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并内化为自身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才能具有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品质;只有具有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才能实现创新。

(四)优化高职院校的外部环境,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感染力

当代社会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与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冲击,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与浮躁的社会情绪普遍存在,使部分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的正确方向,不仅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社会的前进步伐。因此,优化高职院校的外部环境,对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感染力非常必要。

我国在历史的特殊阶段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点一直影响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舆论的变更方向。因此,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关爱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就显得尤其重要。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24]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集中体现了崇尚劳动奋斗的精神内核,只有在全社会把劳动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发力点,树立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劳动主导价值取向,才能通过劳动实现个体价值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利用新媒体网络积极引导主流思想、传播工匠精神将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在网络媒体平台介绍新时代各行各业全力以赴工作的表率人物、优秀标兵与具有工匠精神的楷模,并对他们日常工作进行拍摄与宣传,通过讲好劳模与工匠的故事来展现我国新时代的工匠;要建设清洁的网络环境,传播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负面文化的传播,通过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让更多的人学习和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201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工匠精神”一词被写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自此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被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国家与政府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作用,提供制度化、规划化、长期化的管理方式,而且可以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与体系性构建,形成一种凝聚着社会主体的政治理念和治理智慧制度文化。我国关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因此,国家与政府要加快制度完善的进程与步伐,从法律、培养、选拔、课程、考核、薪酬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不但要挖掘工匠精神的精神资源与教育价值,而且要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从而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工作者的监督和激励作用,督促其作出合理的行为,最大程度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更多兢兢业业的工匠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惟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工作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

(五)优化产教融合的文化环境,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25]。新时代条件下,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的优良传统,是培育工匠精神内生力的重要手段,不但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还可以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与品性修养,从而使中华文化在当代散发其异样的光彩。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学术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类型教育,但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术教育不同,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中国传统工匠在规矩与技艺的传承中凝聚的道德规范、经验智慧和价值追求形成了中国传统工匠文化。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对中国传统工匠文化中优秀和积极的部分予以弘扬和继承。[26]“工匠精神”作为高尚职业价值观的代表,既是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零距离的过程,也是实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制度文化等精神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国家、学校、企业、行业共同构建的产教融合的文化环境的引领。职业教育只有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才能实现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国家、学校、企业、行业不仅要大力贯彻与推进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落实,而且要在融合过程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环境,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软实力。将学生引入企业文化的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践技能训练,培养精湛技艺,从而实现学生和员工身份的初融合。教师也要加强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指导,通过适当的监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遵守规章制度的职业态度,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职业院校在自身文化软实力构建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高校要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软实力向全社会推送“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27]只有弘扬“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才能积淀、夯实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生长、生存和创新的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问卷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致敬!老工匠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