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思政教育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2022-11-18 02:33
教育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是1936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无产阶级新型学校,目的是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它创办的近十年间,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栋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总结学习“抗大”在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方面的办学经验,对培养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抗大”思政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准确解决社会矛盾,科学把握时代主题

“抗大”前身是1933年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迁至延安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它成立的目的是把来自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水平的爱国青年,快速地培养成能够肩负起抗击日本入侵的军事政治人才。“抗大”共举办了8期,为党领导的各军队输送了十多万名优秀的抗日干部,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人才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抗日救亡,面对时代赋予的领导抗日救亡运动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抗日运动,一方面努力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恶化,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敏锐地认识到优秀的干部人才对于抗战胜利具有战略性意义。针对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内人才不足、干部短缺的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大力推进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建设。“抗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目的是在较短时间内,将集中在延安的各地优秀进步青年,培养成意志坚定的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抗日骨干和共产主义战士。

“抗大”思政教育工作的杰出贡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出身不同、成分复杂的学生,成功培养成意志坚定、道德高尚的革命战士。作为一所新型的学校,它的办学体现着重视思政教育的浓厚特色。这种特色首先鲜明地体现在学校的名称上——“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此时的“抗日”是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主题,是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一切中华儿女的内心渴望。从教学方面看,在教育原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学校也都紧密围绕“抗日”这个时代主题而设立,它的所教所学都是为了争取抗战胜利。抗大为抗日而产生,也在抗日过程中发展壮大,它的使命就是培养抗日干部。“抗大”办学是中国共产党准确解决社会矛盾,科学把握时代主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坚持党的领导,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但如果没有坚强的战略定力做保证,没有认准方向、排除万难,一抓到底的韧劲和狠劲,再正确的道路也无法在历史中展开其现实性。”[1]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谋求自己解放的历程,但直到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抗大”的建设,在建校初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制定了教育方针和校训,其中首要的教学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的灵魂。

为了保证政治方向,党中央明确规定,“抗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政治学校,而不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毛泽东指出:“抗大的整个领导权在党的手里,学生的绝大部分是共产主义者。因此,今日之抗大就比昔日之黄埔更革命,更进步。”[2]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学校设立各级党支部,建立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政治课的重要地位,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还讲授毛泽东的一些理论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此外,学校还通过举办活动、创办刊物等途径,对学员进行多渠道的政治教育,以保证其办学的政治方向。经过“抗大”的熔炼,青年学员们不仅掌握了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最终成长为政治立场鲜明、抗日信念坚定的革命战士。

(三)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员学以致用

由于战争的残酷,学校缺少安定的办学环境,又需要及时为战争补充高素质的军政干部,这就客观上要求缩短学制,课程设置也要少而精,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保证学员在最短时间内能把最精华的课程学会,并且能将所学知识高效地应用到抗日的实际工作中去。

“抗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毛泽东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办学过程中,根据抗日战争的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采取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将思政教育始终贯穿到各项工作中。首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原则表现在学制的设定上。“抗大”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产物,在办学上采用了更适合战争环境的短期、灵活的学制,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3年,学员根据战争形势可以提前毕业或是由于战争的侵扰适当延长学习时限。其次,表现在教员的选择和招生上。教员都经过精挑细选,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且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招生极具包容性,只要是革命青年,来者不拒,因此学员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等方面差异很大、良莠不齐。但是,根据形势的需求,“抗大”在教员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基本上做到了大规模招生、大规模培养。在这样的教学困难面前,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背景分别实施思政教育计划。最后,在各项活动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解抽象概念时,教员会用通俗易懂的事例进行说明,讲授自己的经验,以便于学员理解。为了促进学员的学以致用,教员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军事、政治的训练、日常生活劳动、学员成绩的检验和讨论、反扫荡斗争中,引导学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发动和教育学员深入社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由于战争的影响,校址屡次迁移,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学员们仍然坚持一边战斗,一边学习,在战斗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在抗日战争和后来的解放战争中,这些优秀的学员们为党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二、“抗大”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抗大”成功的思政教育经验具有超越历史的永恒性,今天依然显示其伟大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理解思政教育的目的性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3]这就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民族独立、人民富裕的历史重任,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意志坚定、甘于奉献的接班人不懈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思政教育工作。

作为思政教育的成功范例,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抗大”及时地解决了“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成功而高效地培养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杰出的力量,完成了党中央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史,一路走来,党领导人民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根本性胜利,主要原因就是党的思政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当历史进入新世纪新时代,国家需要的人才已经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人才,这为新时代思政教育解答了“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归根到底是让民族复兴事业“后继有人”,就是要用无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来改变和掌握群众,培养一代又一代思想坚定、理论扎实、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者,我们只有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有利于坚持思政教育的方向性

思政教育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项工作,对党的一切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历史证明,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坚定地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坚持明确的方向,具有坚定的政治站位,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抗大”获得成功的根本因素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地把政治方向放在教育的第一位,理性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是具有彻底起推动作用的部分”[4],他们始终代表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培养人,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正是因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在短短一百年时间内,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办学方向,多次强调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世界各国的信息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中心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思潮冲击着青年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较大考验和挑战。“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与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实现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保证。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肩负实现“中国梦”历史任务的青年,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教育要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工作首位,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为党和人民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性

思政教育只有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推进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抗大”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质,要求学员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工农群众的实践劳动;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和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改革,在战争的实际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员既有深刻的理论修养,也有艰苦奋斗的品质,既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也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这种教学模式成为思政教育中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6]这为我们指出了“怎样培养人”的途径,就是要研究和遵循规律,做到以人为本,做到根据时代变化,理论联系实际,抵制教条僵化勇于创新改革。

新时代以来,国际国内呈现出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多种重大风险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办好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将三大规律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思政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积极引导学生,真正地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成长,帮助其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培养其面对恶劣复杂环境依然不忘初心的坚强的意志品质。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在“中国社会”中思考中国问题,将所学的思想理论熟练地应用到工作之中,增强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办好中国自己的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和行动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抗大”思政教育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抗大”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坚持学以致用,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它回答了新时代我国高校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本质上是“树人”的事业,承担着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继承人的重要使命,内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方向和途径,更是关键。

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讲话内容,可以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入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课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不断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抓住了人才,也就拥有了国际事务中更多的话语权。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人口大国,具有维护世界和平、追求平等共赢的大国责任。因此,我国要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高素质人才,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和关键,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

其一,“立德”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其二,作为教育的根本,“立德”也是检验高校教育的标准。它是学校、教师、学生都要努力建设的重要品质,是在追求真理基础上的一种自觉选择,是在不断的实践行为中实现的道德养成。只有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才能自觉抵制不良影响,实现真正意义上生命质量的提升。

总之,立足于新时代发展目标,高校的思政教育就是为党和社会主义培养志存高远、爱党爱国、勇于奋斗、锐意进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对思政工作的新定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实现育人过程中也必须对自身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其一,思政课教师要自觉重视思政教育工作。育人先育己,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其中思政课教师要在育人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承担起思政教育的重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在“三全育人”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关注专业和社会发展,能够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通中发挥引领作用。此外,全员育人要求辅导员、专业教师也加入到思政教育的活动中来。所有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转化,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深刻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其二,高校领导要以身作则重视思政教育,发挥校领导的先锋和模范作用,制定和完善校领导讲思政课制度。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是我国思政教育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校领导讲思政课,可以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是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抗大”办学期间,中央领导干部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董必武等领导人和革命家,都在“抗大”为学员做过报告,讲过政治课。他们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高远的战略眼光和博大的胸怀,深深地影响着学员们。

其三,高校要制定相应制度,全面促进思政课教师成长。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进行思政工作的关键,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高校要重视教师的成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打造理论水准高、业务水平精湛的教师团队,全力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拓宽思政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作为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桥梁”,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随着国际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高校思政教学不仅要密切关注时代发展形势,而且要不断变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好网络和科技手段。教师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地探索,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一,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为适应时代发展,增强教育实效,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而且要应用多媒体、数字化影像等设备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科学价值观等的宣传阵地。其次,思政课教师应推广依托网络的线上教学模式,如运用腾讯会议、学习通、钉钉等平台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异地交流的实时互动,而且具有录制功能可以回播复习,应用中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和开放性。最后,思政课教师应建立思政教育信息库、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二,注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要积极举办各类校内校外活动,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道德践行能力。如,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广泛开展文艺、劳动、学术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办好各种重要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的纪念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四史”竞赛活动。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学校要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主题教育、红色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培养他们形成爱党爱国、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深化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