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慕课的开发与应用

2022-11-18 01:34王海波唐忠义
教育评论 2022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王海波 唐忠义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具体规定了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为深入贯彻《意见》精神,2020年12月18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具体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等,并规定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普遍实施。

高校的思政课建设更具优势。高校有稳定、专业的师资队伍,有相对完善的课程和评价体系,并设立了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等各级各类思政专项课题以及思政名师、人才项目等。与高校相比,中小学的思政课建设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慕课的开发与应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思政课建设的质量。

一、中小学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思政课在师资、教学效果、因地制宜等方面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师资数量不足且专业水平有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思政课教师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在中小学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等问题。由于思政课属于“副课”,在升学考试中或没有分量或分量较轻,大家普遍认为考前学生突击背诵相关知识点即可,甚至一些地方的思政课是开卷考试,这导致很多中小学不愿意招聘专职思政课教师,而让班主任或者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学,造成“人人可教思政课,思政课大家教”的局面。有研究表明,小学的思政课教师缺少专业背景,不能进行专职教学,中学的思政课教师相对缺乏“学科自信”和“职业认同感”。[3]

《意见》严格规定,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但是,对中小学思政课的师生比并没有做明确规定,这意味着中小学思政课师资短缺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另外,相较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教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的机会偏少,影响了他们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他们缺乏学科归属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

(二)课堂教学照本宣科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确立了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其中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与单纯的知识性课程不一样,思政课除了传授一定知识外,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给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不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当前,部分中小学的思政课难以达到这个要求。一些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讲解仅限于教材内容,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实需求,也很少结合当前国内外局势深入浅出地阐释相关内容,而是满足于照本宣科,甚至只划出重点考试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既与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有关,也反映出学校和学生对“副课”不够重视。

(三)对本地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4]。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思政课要因地制宜地将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爱家乡到爱国、从爱家乡戏到爱传统文化、从了解和敬仰当地英雄人物到向中华仁人志士学习,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意见》对思政课课程目标做了整体规划,包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这些是宏观意义上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思政课教师需要将这些目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结合当地情况,将学生熟悉、具有导向作用的人和物纳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课教学,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中小学并不多,多数中小学根据统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安排,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既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实现思政课的课程目标。

二、中小学思政慕课的开发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当前互联网和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开发和应用中小学思政慕课。多数慕课由专家或名师主讲,质量较高,可以有效缓解师资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及本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一)我国慕课的发展现状

慕课始自2012年,之后发展迅速,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些国外名校开发制作了大量慕课,也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慕课平台,如美国的Udacity、Couresa和Edx,英国的FutureLearn等。2013年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国内知名高校也开始制作慕课,并组建了一些慕课平台,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目前这些平台上的慕课有数千门,学习者达数千万人。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慕课的开发量和学习人数再创新高,线上线下结合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方式。

慕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美国已积极推进慕课在中小学的运用,目的在于“降低教学成本、改善教育公平、应对教师短缺、实现个别化教学和促进学习交流”[5]。我国也开始尝试将慕课运用于中小学。2018年,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6]。2020年2月17日,教育部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线了小学、初中、高中主要学科,实现了中小学所有年级和各主要学科全覆盖。

慕课的优势在于质量较高,学习便利,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慕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义务教育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利益的重组,促进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资源优化。慕课可以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提供服务。

(二)“统一性”慕课与“多样性”慕课的开发

中小学思政慕课的开发需要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教育部组织开发的针对全体中小学生的思政慕课,可以很好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的“统一性”要求,可以确保思政课统一的教学目标,强化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国家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材研究院院长韩震教授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培养认同祖国、认同中华文化的合格接班人,教育至关重要,教育的载体是教材,教材必须体现“国家意志”。[7]教育部基于教材开发的思政慕课也要体现国家意志,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目前,教育部开通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已上线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思政慕课,这些慕课全部由名师或专业师资主讲,内容与教材同步,课程设计精良,包含案例、视频、讨论、即兴问答等多种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质量较高,为中小学思政课提供了很好的网络资源。

此外,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也需统筹规划,组织专家名师团队和信息技术人员,选取地方具有特色的自然风景、文化艺术、历史名人、当今有突出贡献的人等制作系列中小学思政慕课,形成对教育部思政慕课的有效补充,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的“多样性”要求,做到思政课的因地制宜。自然风景方面,各省有各具特色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区;文化艺术方面,各省有民间戏剧和艺术,有些还被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历史名人方面,每个地方都有大量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和文化名人;当今各省市都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如道德模范、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奥运冠军等。这些都是中小学生身边的宝贵资源,将这些材料制作为慕课,可以发挥很好的思政教育功能。

以湖北省为例,风景名胜有神秘的神农架、险峻的武当山、绮丽的恩施大峡谷、秀美的东湖等,文化艺术包括流传数千年的编钟音乐、高亢激越的汉剧等,历史名人有屈原、李时珍、孟浩然、米芾、毕昇等,当前有勇于拼搏的网球冠军李娜、身患重疾却坚持抗疫的先进个人张定宇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中小学生对家乡乃至对祖国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可以为他们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向这些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学习,鼓励他们将“爱国心”和“强国志”转变为“报国行”。

中小学思政课有其特殊性,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外界和自己的认知,引导中小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强化他们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这些既需要国家层面统一的课程部署,也需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身边的资源,“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才能确保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功效。

三、中小学思政慕课的应用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中小学在硬件设备、师资生源和家长素养等方面差异较大,即便是同一所学校,不同年级的需求都有差别。学校应根据校本情况,将教育部统一制作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的慕课和本省教育主管部门制作的本地化慕课,运用到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政慕课的作用,有效克服师资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及本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状,全面提高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慕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慕课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中小学一般不会像高校那样直接用慕课替代课堂教学,而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或翻转课堂模式。

1.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

专业师资相对缺乏的中小学可以采用这种模式,由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或其他学科教师借助慕课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慕课完成相关内容的讲解,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答疑、小组讨论等,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每单元时长为15分钟左右,初中为25分钟左右,高中的思政必修课长度为15—25分钟,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运用。

这种混合式教学能充分发挥课堂和慕课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认知参与度,从而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种模式有助于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慕课均由名师或专业师资主讲,教师课前备课和课堂上反复观看,可以很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从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其他学科教师到合格思政课教师的转变。

2.翻转课堂模式

思政课专业师资较为充足的中小学可以适当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指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慕课完成基本知识学习,课堂主要进行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讨论,包括知识运用、答疑释惑等,从而促成知识内化。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围绕特定问题展开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对所学知识达成深层次理解。如,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宪法等,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必修”课中关于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这些内容相对较难,又与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三观”联系密切,适合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发挥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适用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而言,这种模式适合家里网络和电脑设施较好的初高中学生,网络硬件条件不具备的偏远山区学校和小学生则不适合这种模式。此外,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二)慕课在第二课堂中的运用

中小学有班会、团队活动等,这些可以作为思政课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内化,并贯彻到自己的言行中。第二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的思政慕课,尤其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制作的本地化慕课,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美丽的家乡”“我和家乡传统文化”“家乡的历史名人”“向身边的英雄学习”等。

第二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慕课内容,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地理概貌和杰出人物概况,然后设计相关活动,或组织学生实地游览,让学生欣赏家乡自然风光;或带领学生观看传统文化现场演出或者演出音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或举办历史名人知识竞赛,增进对历史名人的认知和认同;或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抒发对当代英雄的仰慕之情,激励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等。围绕慕课开展的第二课堂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强化他们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中小学思政慕课开发和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中小学思政慕课的开发和应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慕课开发需要总体规划和阶段建设相结合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根据2020年颁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和开发中小学思政慕课。目前,“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针对中小学各个年级推出的思政慕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课程资源相对有限,后面需要继续完善。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需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思政慕课的体系和内容,并将各个系列的慕课按照特定顺序排列,然后依次开发,做到总体规划和阶段性开发相结合,逐步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并可持续发展的思政慕课数据库。如,自然风景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先后排列;文化艺术方面,可以按照联合国、国家级、省级等文化遗产名录排列。每个系列的慕课需要对内容和问题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形成该慕课的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提高慕课的针对性。

(二)慕课设计需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

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长度多为10-30分钟,因此慕课的长度应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将一个完整的慕课根据内容分为若干5-20分钟的片段,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此外,考虑到中小学生争强好胜、喜欢闯关游戏的心理特征,可以在慕课片段之间设置问题和小测试,学生只有回答正确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慕课画面配色宜清新鲜亮,版式设计需生动活泼,主讲人应和蔼可亲,问题与测试应难易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慕课应用需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明指出,如果信息化建设跟不上,慕课势必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慕课表面上增加了学生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但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别较大,慕课短时间内并不能解决地区贫富差距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8]。信息技术是慕课运行的先决条件,学校应配备通畅的互联网和电脑等基本设施。但是,受经济水平影响,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的中小学信息化水平极不均衡,一些偏远农村中小学缺乏基本的互联网教学设施。教育部2018年推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规定,到2022年我国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信息化教与学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这为思政慕课的应用提供了硬件支持。

(四)慕课的应用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中小学阶段长达12年,每个阶段的思政课均有特定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同样,在运用思政慕课时也需循序渐进。如,在应用各省自主开发的自然风光方面的慕课时,小学低年级的要求是认知这些自然风景,高年级是欣赏这些美景,初中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高中阶段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这些自然风景、如何开发景区文创产品等。又如,运用地方艺术的慕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学会认知和识别这种艺术形式,要求初中生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引导高中生分析这种艺术的历史地位,并尝试让他们亲身实践这种艺术等。

当前国际局势变幻多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有专家指出,思政课是“塑造国民共性的关键课程,也是难度更大的课程”[9]。长期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在师资、课堂教学和本地化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慕课的发展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教育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开发的慕课可以被运用到中小学的思政教学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促进小初高思政课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为大学思政课奠定基础,从而共同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