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11-18 01:34王建国王东红
教育评论 2022年7期
关键词:伦理科技大学生

●王建国 王东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要坚持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体制机制,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1]随着科学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器官移植、代孕、基因编辑辅助生殖技术等前沿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在不断地挑战着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底线,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国家提高科技伦理治理能力,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科技伦理治理的标志性文件,意味着我国科技伦理的顶层设计和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意见》是关乎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文件,为高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指明了方向。当前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科技道德素养不高、科技伦理意识不强、对科技伦理认知模糊等问题,高校科技伦理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提升大学生科技伦理素质,使其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伦理要求,成长为能够担当科技伦理责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目标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伦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遵守科技伦理要求”[2]。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增强科技伦理意识、提升辨析因科技创新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的能力。

(一)培育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提升,人类社会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产生的负效应及伦理危机也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等关系的反思。科技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科技创新与人的发展、自然生态的关系,怎样看待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这些科技伦理问题正在困扰着全人类。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为解决科技伦理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新时代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人与科技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也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和谐共存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4],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绝对不是单纯追求个人利益,而应该是为全人类造福。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科技成果要有利于人类发展,有利于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6],强调“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让科技为人类造福”[7]。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史和人类对科学技术认识的演变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的有序运作有赖于道德伦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始终从现实的人出发,把科学技术作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维护人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把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最终归宿。科技伦理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科技伦理观,培养以人为本和科技向善的观念是科技伦理教育的核心目的。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用整体、系统的观点分析和处理现实科技伦理问题,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二)增强科技伦理意识

科技伦理意识是科技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科技活动作出的伦理思考、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它是科技活动中道德行为的思想基础,主要包括伦理观念、道德规范、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等。具体来说,就是对科技活动合理性及合理程度的伦理反思、对科技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后果的伦理预判等。在我国,科技伦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科技伦理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方面还存在着观念错位、认识不均衡、知行不统一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表现更为明显。根据一项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理工科学生科技伦理意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对科技伦理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伦理对科技发展是一种束缚;二是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在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工程伦理、生命伦理和环境伦理等领域存在不均衡;三是部分学生不愿承担伦理责任,伦理责任意识不强;四是部分学生思想上承认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在行动上却违反科技伦理规范,知行不一。[8]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还比较淡薄,部分理工科学生呈现科技伦理意识“不在场”,或是意识中主观上不存在,或是在科技活动中被遗忘。因此,在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科技成果广泛应用的今天,增强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通过集中的科技伦理教育,开展科技伦理案例分析、讨论,深化大学生对科技伦理事件的认识,启发他们对科技伦理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的思考,最终形成自觉的科技伦理意识。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利用公共媒体为科技伦理的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大学生辨别是非与真善美,抵制错误观念与不道德行为,加强全社会对伦理价值的认知。

(三)提升辨析因科技创新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福祉,但科技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伦理问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核武器等社会问题对人类的伦理提出了新挑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更是对人类的伦理产生了猛烈的冲击。信息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引发了网络犯罪,转基因技术改良品种的同时带来物种污染,克隆技术带来福音的同时带来祸水,核技术可以生产能源也可以制作核武器,这些因科技发展引发的“两难”伦理问题正困扰着人类。再加上当代兴起的关于科学技术的各种社会思潮,如反科学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等,我们该如何辨析,提升辨析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的能力,显然离不开科技伦理教育的指导。

二、新时代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价值

科技伦理教育不同于科技知识的传授,其核心在于价值引导。高校作为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益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一)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

新时代,我们正从“知识就是力量”走向“思维就是力量”,在这个“转识成智”[9]的伟大时代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创新。科技创新靠的是人才驱动,高校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帮助大学生建立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来深化对人类本身、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具体来说,首先,有利于大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以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形式构成的完整网络,是一个综合统一的整体。我们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顺应自然规律,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有利于大学生从科技与人类、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视角审视科技创新的使命。认识到科技创新要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最后,在物质基础相当丰富的新时代,高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彻底变革思维方式,将有效增进人类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价值旨归。

(二)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人类科技成果价值的判断不取决于科技本身的突破,而在于对人类的发展进步是否有益。这正是科技伦理的价值追求,也是科技工作者及科技主体社会责任的诠释。“科技到底是扮演天使的形象还是魔鬼的化身,取决于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0]高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首先,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应用,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类发展进步的根本利益,这也是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统一。其次,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处理好人类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性,懂得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的辩证关系。最后,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审视科技正反两面效应的基本能力。最终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福祉的权利,但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享受权利和保护自然的义务。随着我国前沿科技的迅猛发展,相应的新领域大量涌现,相关的科技伦理治理缺乏先例和经验。面对这些科技伦理新难题,只有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开始,加强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将科技伦理教育贯穿高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增强大学生的伦理责任,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

(三)有益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1]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步发展和共同繁荣,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同样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果说科学精神是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么人文精神则是以价值本位的态度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崇尚理性;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追求“善”,推崇感性。从本质上看,科学精神的精髓是以求真为根本任务的理性精神,而人文精神要达到的目标又是求真的态度与境界;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科学精神的真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基本方法和维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科学精神中蕴涵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中也蕴涵着科学精神。“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整体化趋势是今天科技发展的明显特点,这要求学生既要了解科学规律,也要正确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部分高校出现了重视科学精神教育而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现象,一些理工科专业只强调科技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注重培养科技应用的理性态度,缺乏对精神世界的洞察,导致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的缺失。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3]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科技伦理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集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身、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有用的机器。

三、新时代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路径

高校科技伦理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把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科技伦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体制还没有建立完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依然明显,缺乏成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融合开展,完善科技伦理课程体系建设,着力聚焦教学工作、构建完整的科技伦理教学体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伦理宣传活动,才能有效推进科技伦理教育,培养追求至善、守好科技伦理底线的时代新人。

(一)完善科技伦理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伦理课程开设状况参差不齐,作为通识选修课开设的居多,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和系统性的课程目标。完善科技伦理课程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建设分专业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首先,把科技伦理课程融入思政课。目前,高校思政课里关于科技伦理的内容较少,只是在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科学精神等章节里涉及,多作为课程拓展内容学习。建议在思政课程里增设科技伦理内容,就科技伦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及典型案例进行专题教育。其次,开设科技伦理通识选修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通识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就大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如转基因技术中的伦理问题、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克隆人问题、信息技术中的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问题等。最后,针对理工科专业开设对应的专业科技伦理课程。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开设一般的通识科技伦理课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来都要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活动相关的工作,专业特色的科技伦理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如开设科学伦理、工程伦理、网络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课程等。通过这些课程可以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的关系,培养求真向善的科技伦理观。

(二)构建完整的科技伦理课教学体系

教学是科技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直接保障。构建完整的科技伦理教学体系,高校应从明确科技伦理课的教学内容、丰富科技伦理教学形式、完善科技伦理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三个方面着手。一要明确科技伦理课的教学内容。科技伦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科技伦理意识、遵守科技伦理规范。科技伦理课必然以科技价值观教育和科技伦理规范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科技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科技价值观念、科技价值目标、科技价值标准、科技价值取向教育等。科技伦理规范教育包括通识的科技伦理规范教育和专业的科技伦理规范教育。二要丰富科技伦理教学形式。我国高校传统科技伦理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多注重理论灌输,忽视了大学生情感需求,缺乏人文关怀。使得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高,课程吸引力不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要改变“满堂灌”的局面,采用案例启发法、情境模拟法、自我教育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深入其中体会真实情境;开展专题研讨会,设计讨论与辩论环节,使学生多主动参与、多积极表达。对硕士生、博士生,可以根据其专业的具体情况,结合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践等环节讲授科技伦理知识,进行具体案例分析。使其在具体专业实践操作中感受科技伦理问题,增强科技伦理意识。三要完善科技伦理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助力器作用,结合教和学,建立科学的、规范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拓展学习效果评价思路,创新评价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多角度融合多元评价渠道。通过评价可以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促进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加强科技伦理教育舆论宣传

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实践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借助网络媒体宣传平台,引导大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科技伦理问题,积极参与科技伦理问题讨论。具体来讲,第一,通过校园传统媒体宣传。利用宣传栏、报刊亭、校园广播等,广泛宣传科普知识、科技伦理知识等,重点报道最新科技研究成果、科技伦理经典案例等,营造关注科技伦理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利用校园活动宣传。通过科普知识竞赛、科技伦理主题辩论赛、科技人物报告会等,充分宣传科技伦理知识、启迪思考科技伦理问题、传播科学精神,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科技伦理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自觉培养道德理性、道德情感、行为能力,使科技伦理教育在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平台宣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网络媒体传播快、使用便捷的优势,在网络平台上广泛开展科技伦理宣传教育。如,建立学校、学院官方论坛,开设科技伦理专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帖,引导交流讨论;通过党团组织、社团群体的微博号、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科技伦理小常识、科技新闻、科技人物报道等,营造良好的网络科技伦理环境和氛围。要通过夯实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关心科学伦理道德的浓厚氛围,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科技伦理问题讨论和思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科技伦理观念。

此外,随着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基因编辑的不可控风险、数据信息的侵权风险、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性风险等问题的出现,科技伦理治理越来越变成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加强科技伦理教育,一方面,要突破国家的界限,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社会文化特点,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伦理教育。

猜你喜欢
伦理科技大学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科技助我来看云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科技在线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