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先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变局、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高瞻远瞩,多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对象强调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要求。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五四青年节前和高校师生座谈,给青年志愿者回信,以及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等,都就新时代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关系、学生劳动教育等方面做出深刻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的论断、新的观点、新的要求,形成了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这为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推动劳动实践,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劳动托起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形成有其产生的历史继承、文化涵养、实践经历和时代要求,四者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产生的来源。
第一,科学劳动观继承。劳动贯穿于马克思全部思想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马克思曾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教育学等若干方面,对劳动的本质、价值和特质进行阐述。在哲学方面,他揭示,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他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指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恩格斯曾指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本质属性进行考察,提出“异化劳动” 这一重要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本质,指出异化劳动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必须加以批判。在教育学方面,他强调,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他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劳动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劳动观,强调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本质特征。他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4]“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5]“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6]。
第二,传统文化涵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勤劳人民的底色,也是激励炎黄子孙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如《悯农二首》中阐述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人民的写照;冯梦龙所推崇的“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等已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从传统劳动精神中得到启发。正如他所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013年4月,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曾引用清朝钱德苍的《勤懒歌》中诗句:“一勤天下无难事。”同年10月,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又引用《尚书·周书·周官》中的语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2018年7月,他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中还引用北宋哲学家张载《西铭》中的内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文化来源。
第三,自身实践体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提高到治国理政战略新高度,其思想来源是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1969年习近平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的上山下乡的艰苦奋斗生活对他的锻炼极大。正如他自述,在7年的插队生活中,让他过了“劳动关”,懂得了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也培养了自信。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方便了群众治理了环境;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为村民办好沼气,让村民家家灯火通明;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正是插队7年的艰苦生活,让习近平深深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可敬,劳动锻炼了自己。正如他所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7]
第四,时代发展考量。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同时更有新的挑战、新的使命和新的征程。和平发展是当代主题,但冷战思维、地区冲突不断;世界经济复苏,但保护主义抬头;我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天宫、蛟龙、天眼、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但规模性生产仍然处于全球中低端水平。另外,在发展过程中地域之间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社会矛盾凸显,党的执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暂时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达成这些目标,唯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性劳动才能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8]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9]等。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内容全面、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概括起来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的价值问题、劳动的主体问题、劳动的伦理问题和劳动的教育问题。
第一,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论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思想,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他曾对新时代劳动价值做过全面阐述。他指出:“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0]“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1]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强调劳动创造历史,劳动成就今天,劳动是解决发展难题的重要方法,而且强调劳动也是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肌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他指出:“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12]
由此可见,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中,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幸福的唯一源泉,也是党的建设、治国理政的不二选择。
第二,劳动主体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劳动者的利益和劳动者的素质等问题,形成了全面的劳动主体观。在劳动者主体地位上他明确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14]在劳动人民的利益、权益上,他突出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15]“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16]等。在劳动者素质方面,他更是号召:“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17]
综上所述,习近平劳动主体观的核心要义是:劳动人民是历史和未来的创造者,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美好生活的主人;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劳动人民生活、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报酬;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第三,劳动伦理观。马克思曾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阐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只是为了增值,成了追逐剩余价值的重要手段,而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应该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劳动应该变成快乐的体面劳动。习近平总书记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体面劳动”的伦理精神,而且发展性地提出“和谐劳动关系”的伦理精神,以及“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的伦理精神。在体面劳动上,他提出:“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8]在和谐劳动关系方面,他强调:“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19]在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方面,他要求:“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20]
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精神中,始终坚持“人道、自由、公正”的体面劳动,“平等、互利、互助”的和谐劳动关系以及“勤奋、诚实、创造性”的人本劳动,三者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伦理观。
第四,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的劳动教育观,又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毛泽东曾强调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教育又提到新的高度。他曾明确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1]“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再次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3]等。
为此,教育部也专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要求。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学校劳动教育,要“五育”并举,把劳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要求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既继承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又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折射出了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特色。
第一,高度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主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实践需求上。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擘画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新时代伟大“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规划了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建设路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正是立足于这一宏伟蓝图的绘就中,以政治家勇气、战略家的眼光、哲学家的思维,提出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发展理念。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中,他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以此来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完成伟大事业。上述劳动观的生动展现,体现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高度政治责任感。
第二,浓郁的人民情怀。人民性,是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政治本色。党章明确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全部工作的生命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中,遵循了共产党人的执政规律,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彰显了浓郁的人民情怀。他曾多次强调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因素,是历史和未来的创造者,彰显了劳动人民主人翁的地位;他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拳拳之心;他号召全社会都要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动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劳动蔚然成风,包含着劳动光荣、劳动美丽,让人民体面劳动的深厚情怀;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劳动人民群众,特别是一线工人生活,要为贫困农民精准脱贫,破除制约人民群众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表达出永远的劳动人民不舍情结。以上劳动思想的真情表达,反映了党的领导一以贯之的人民性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和劳动人民心心相印的浓郁情怀。
第三,强烈的教育使命。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而劳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决定了学校必须重视劳动教育。为此,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在学生中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要求学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治国理政新要求、人才培养总方针的当下,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用发展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创新的品质,提出学校劳动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体现出新一代领导集体强烈的青年教育使命。
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劳动观的目的在于倡导全社会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号召人们把劳动当作主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生活习惯。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推动新时代劳动价值认同。思想是行动指南,理论是行动根基,唯有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才能产生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首先要加强思想认同教育。思想认同从心理学上讲是一个多维的复杂心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态度变化过程,而认同的核心主要是价值认同,也就是个体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最终形成价值认同。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分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忽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特别是一线劳动人民等现象,进而出现劳动关系恶化、贪图享乐思想、好逸恶劳行径等。这与新时代倡导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教育,帮助人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全面把握劳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教育人们崇尚劳动。其次,要加强 “四史”教育。教育人民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劳动创造出来的,唯有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建设新中国,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引导人们尊重劳动。最后,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缩影。
第二,突出主体地位,激发劳动人民内生动力。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广大劳动者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唯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才能进一步激发劳动人民的奋斗热情,更好地发挥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行动自觉;唯有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才能汇聚更加强大的正能量,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巩固劳动人民主人翁地位。要保护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劳动人民走在时代前列,敢于创新创造,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终生。二是关心劳动人民生活。要特别关心一线劳动人民、贫困劳动人民,既要在物质上给予关怀,帮助他们精准脱贫,又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面劳动,最终形成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三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要积极构建科学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技能竞赛等,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性劳动大军。
第三,完善政策保障,维护劳动人民合法权益。如何让崇尚劳动更加蔚然成风,让体面劳动更加成为现实,让劳动价值更加凸显,这更需要法律维护和政策保障。一要加强立法,用法律来维护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劳动环境。早在2015年3月国家就颁布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保护了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激发了劳动潜能。但是,面对新时期劳动人民日益需求的提高,如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险等,还需要进一步构建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满足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用劳动锤炼干部队伍作风,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教育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不断增进劳动人民情感,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三要发挥工会作用。工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劳动人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劳动人民合法权益代表,各级工会要依法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参与劳动法律法规制定,维护职工劳动权益,落实劳动合同和职代会制度,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做好困难群体生活帮扶,努力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加普惠、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第四,开展劳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要在青年学生手里接续完成,而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是谋取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依托。因此,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必要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劳动情怀,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一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开展专门劳动精神教育,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的新时代劳动精神。二要注重文化涵养。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精神,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人生哲理,“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的思想觉悟等,以此来涵养学生高尚的劳动情怀;要通过标语宣传、事迹展览、人物访谈等,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诚实的劳动品质。三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专业实践、义务劳动、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国民情感和劳动情怀;要把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创新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性劳动精神。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与时代精神相切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可或缺的实践依托。唯有劳动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