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心理疗法促进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价值观察

2022-11-17 13:17周杏波罗静怡
吉林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脑梗死

周杏波,罗静怡,李 卓

(1.广州市番禺区健康管理中心 番禺区康复医院中心门诊,广东 广州 511400;2.广州市番禺区健康管理中心 番禺区康复医院康复一区,广东 广州 511400)

随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日益上升,脑梗死发病率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生存质量[1]。脑梗死以偏瘫、步态不稳、认知功能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脑梗死患者由于无法接受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加之担心预后效果,易产生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进而降低积极性,影响康复措施实施,故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在促进患者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2]。相关研究发现,发病6个月内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进行恢复的黄金时期,对于改善血管再生能力、促进神经元再生具有重要意义[3]。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综合性,主要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有效的康复锻炼措施并加以实施,在改善预后中意义重大[4]。本研究就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心理疗法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5]诊断标准;初次发病且伴有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病程≤6个月;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内分泌系统紊乱者;先天性肢体功能异常者;精神疾病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不足者;血液疾病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48~71岁,平均(55.29±3.84)岁;病程1~4个月,平均(2.54±0.43)个月;梗死类型:28例脑血栓形成,15例脑栓塞,21例腔隙性梗死;梗死部位:31例左侧,33例右侧。观察组中男41例,女23例;年龄49~71岁,平均(55.34±3.87)岁;病程1~5个月,平均(2.67±0.51)个月;梗死类型:27例脑血栓形成,14例脑栓塞,23例腔隙性梗死;梗死部位:30例左侧,34例右侧。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口头宣教(集中宣教讲解脑梗死病因、带来的危害及治疗措施)、用药指导(叮嘱患者坚持遵医嘱用药,以防复发)、心理疏导(多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困扰,并及时予以疏导)、病情监测(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相关重要指标)等,同时根据患者个体化的恢复特点对其在床上进行四肢、关节活动进行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心理疗法,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疗法:医护人员对待患者热情、真诚、关心,了解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利用视频动画、PPT方式讲解脑梗死知识、尽早展开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及良好心理活动对预后的影响,在讲解过程中予以患者善意的微笑,促使患者消除因担心疾病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利用微信平台定期发送调节情绪小妙招等文章,指导家属与患者共同观看,引导其自我调控情绪;邀请康复效果较佳患者分享自身成功经验,对于患者表现予以激励性语言,增强患者康复信心。②成立路径护理小组:由相关护理人员、康复科医师、影像学医师等共同组成,由护理小组评估患者病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从专业角度出发完善和优化早期康复的护理流程,进一步获取配套的临床康复训练路径表。③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严格根据临床康复训练路径表完成各项训练措施。床上训练:第一阶段(术后12 h)指导患者利用健侧的上下肢带动患侧进行翻身,2次/d,指导患者取平躺位,两手保持交叉状紧握,在患者接受范围内向上伸展上肢,保持1 min,3次/d;坐位平衡训练:第二阶段(术后1~2 d)指导患者健侧下肢带动患肢向上抬举,并缓慢移动两侧下肢,由床上移动至床旁椅子处,保持健侧与患侧肢体对称,3次/d;站立训练:第三阶段(术后3~4 d)指导患者两脚与肩同宽,左右晃动身体,若患者可坚持站稳5 min,则鼓励其缓慢行走;行走训练:第四阶段(术后5~7 d)搀扶患者让其缓慢行走,待患者适应后让其借助拐杖行走,由小步到跨步行走再到不借助任何工具独立行走,20 min/次;基础活动训练:第五阶段(术后1 w后)指导患者进行刷牙、进食、捡黄豆等日常生活训练,2~3次/d,30 min/次。上述康复训练需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康复师协助进行,运动时间为每日早上、上午、下午及睡前,保持患肢温暖,调整室内温度处于26℃。④认知功能训练:根据临床路径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4~5 d,每日固定时间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30 min/次,2次/d;鼓励患者与家属交流,由简单的单词到完整的句子逐步增加;指导患者进行读报纸、算术等,刺激其躯体感觉;同时进行益智小游戏,15 min/次,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两组均干预3个月。

1.3观察指标:①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 Meyer运动量表,从平衡感、关节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共100分(肢运动功能66分、下肢运动功能34分),分数越高则肢体运动功能越强。②心理社会适应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对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进行评估,包括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等10个方面,共90个项目,分数越高则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越差。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7],包括穿衣、进食、上下楼梯等共100分,分数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④心理弹性水平: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共25个条目,包括坚韧(13个条目)、自强(8个条目)、乐观(4个条目),每条目0~4分,共100分,分数越高则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干预前,两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分,n=64)

2.2两组干预前、干预后SCL-90、ADL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SCL-90、ADL分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CL-90分值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SCL-90、ADL评分比较分,n=64)

2.3两组干预前、干预后心理弹性水平比较:干预前,两组坚韧、自强、乐观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坚韧、自强、乐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心理弹性水平比较分,n=64)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吸烟、饮食不健康等相关,且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8-9]。脑梗死发病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进一步加重,进而会导致语言、认知等多功能障碍,延缓康复进程。既往研究指出,脑组织可塑性较强,损伤后康复开始时间越早则可塑能力越强[10]。

常规护理措施盲目性较大,针对性不强,无法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以人为本,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予以针对性的全面、细致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肢体、语言的同时构建良好护患关系[11]。本研究结果显示,路径式康复训练结合心理疗法在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由于脑梗死患者难以接受突然丧失或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多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影响康复效果[12]。心理疗法通过耐心倾听、微信推送、情感激励等方式,使患者意识到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提高心理社会适应状况,改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改变患者不良行为,促进患者改善心理健康和疾病的进一步康复。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成立路径式护理小组收集患者资料,以患者病情作为出发点,制定临床路径表,保证护理操作人员根据临床路径表完成相应的操作项目,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服务。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强调小组成员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开展康复训练工作,采用坐位平衡训练、行走训练等方式展开肢体功能训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通过刺激运动通路上的不同神经,改善受损神经细胞状态,以达到修复神经中枢的作用,加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损伤后的主要功能障碍,路径式早期康复训练以临床路径为依据,采用做游戏、学习语言等认知功能训练,可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能力得到加强和锻炼,利于加快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加强患者的认知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患者采取路径式康复训练结合心理疗法可更好地改善其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给予患者心理弹性支持,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及改善生活功能。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肢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