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系统免疫炎性指数及预后营养指数对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预测价值及护理指导意义

2022-11-17 13:17
吉林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结肠癌外周血生存率

李 欢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湖南 衡阳 421001)

结肠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交接处。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人们饮食结构改变,导致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根治性切除术是临床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对原发病灶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但既往研究显示,有25%~33%接受手术治疗的Ⅲ期结肠癌患者仍出现复发和转移,对患者的生存预后造成严重影响[1]。系统免疫炎性指数(SII)及预后营养指数(PNI)已被证实是评价多种实体瘤患者营养状况、手术风险的有效预后指标[2-3]。因此,本研究通过测定Ⅲ期结肠癌术前SII和PIN,探讨其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早期免疫营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Ⅲ期结肠癌患者106例作为结肠癌组,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35~79岁,平均(48.25±6.17)岁。纳入标准:①经组织学、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肠癌,且符合TNM分期Ⅲ期标准[4];②临床随访资料完整;③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多发结肠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患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④精神异常、不能主动配合治疗者。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8~73岁,平均(47.89±6.0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采用我院根据研究需要自行设计的结肠癌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病理类型、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脉管癌栓侵犯等。

1.2.2外周血SII、PNI检测:采集两组患者入院时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处理后,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BC-2600型血常规分析仪(深圳迈瑞医疗公司)进行血常规检查;采用肝功能试验检测白蛋白水平。SII=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NI=5×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

1.2.3随访及分组:通过门诊复诊、电话随访对纳入的106例Ⅲ期结肠癌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以死亡作为随访终点,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31日,中途无退出或失访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61)和预后不良组(n=45)。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Ⅲ期结肠癌预后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SII、PNI对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健康对照组与结肠癌组外周血SII、PNI水平比较:结肠癌组外周血SII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NI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健康对照组与结肠癌组外周血SII、PNI水平比较

2.2不同预后亚组外周血SII、PNI水平比较:预后不良组外周血SII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NI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预后亚组外周血SII、PNI水平比较

2.3ROC曲线分析术前SII、PNI对Ⅲ期结肠癌预后预测价值:经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SII预测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727~0.893,P<0.05),截断值为363.20,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最高,分别为77.8%、82.0%;PNI 预测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AUC为0.826(95%CI0.742~0.910,P<0.05),截断值为42.55,此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0.3%、80.0%。见图1。根据截断值将纳入的106例Ⅲ期结肠癌患者分为高SII组(SII≥363.20,n=40)和低SII组(SII<363.20,n=66);高PNI组(PNI≥42.55,n=69) 和低PNI组(PNI<42.55,n=37)。

图1 ROC曲线分析术前SII、PNI对Ⅲ期结肠癌预后预测价值

2.4不同预后亚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及肿瘤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脉管癌栓侵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预后亚组临床资料比较[n(%)]

续表3 不同预后亚组临床资料比较[n(%)]

2.5Ⅲ期结肠癌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类协变量赋值见表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脉管癌栓侵犯、术前SII≥363.20、PNI<42.55是影响Ⅲ期结肠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见表5。

表4 自变量赋值方式

表5 Ⅲ期结肠癌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6不同SII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较:高SII组(SII≥363.20)患者5年总生存率35.00%(14/40),低于低SII组(SII<363.20)的71.21%(4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8,P<0.05)。见图2。

图2 不同SII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较

2.7不同PNI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较:高PNI组(PNI≥42.55)患者5年总生存率69.57%(48/69),高于低PNI组(PNI<42.55)患者35.14%(13/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7,P<0.05)。见图3。

图3 不同PNI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较

3 讨论

任意T、N分期阳性,无远处转移的结肠癌被定义为Ⅲ期结肠癌,该病初期无特异性症状,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病情危重且治疗难度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手术是临床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但有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预后较差。Draeger等研究[5]报道,结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较大,约为44.3%~83.4%。因此,术前寻找能预测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据报道,肿瘤相关的全身性炎性反应与循环血细胞分布的改变密切相关[6]。术前SII是反映全身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机体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以及淋巴细胞相对减少。中性粒细胞不仅可通过细胞外作用改变肿瘤微环境,还可在炎性反应部位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血小板可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诱导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以促进肿瘤细胞存活或转移。国外文献报道,与低淋巴细胞计数恶性肿瘤患者相比,高淋巴细胞计数恶性肿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更高[7],其原因可能是淋巴细胞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从而实现介导肿瘤抑制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持续性炎性反应状态,且术前高SII的Ⅲ期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较差,生存期缩短。

术前PNI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及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有关。既往研究报道,术前低PNI被认为与胃癌、肺癌、结肠癌等多种实体瘤患者不良预后结局密切相关[8]。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白蛋白是评估机体营养状况的常用血清学指标,可通过特异性受体刺激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诱导各种炎性介质直接参与机体急慢性炎性,低蛋白血症提示肿瘤患者机体营养消耗高,耐受力差。另一方面,持续性炎性反应是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的重要前提。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提示机体防御细胞因子生成及细胞毒性凋亡能力减弱[9-10]。本研究结果提示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营养过度消耗和免疫受损,且术前PNI水平与结肠癌预后密切相关,PNI水平越低,机体营养消耗及免疫状态越差,术后可造成残留肿瘤细胞再生、复制导致肿瘤复发,患者预后越差,与相关学者研究[11-12]报道一致。

本研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II升高、PNI降低是影响Ⅲ期结肠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说明,术前SII和PNI可作为预测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还需注意肿瘤直径、发生脉管癌栓侵犯对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另外,本研究中,ROC曲线提示术前联合检测SII、PNI预测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效果更佳,可指导临床早期筛选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制定个体化早期免疫营养干预,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

综上所述,术前SII升高、PNI降低是影响Ⅲ期结肠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SII、PNI对预测Ⅲ期结肠癌患者临床预后及指导早期免疫营养干预有较高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结肠癌外周血生存率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