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巨人树幼儿园 王蜜蜜 罗建华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从老工业基地向“陆海联运枢纽”转型,从“工业大区”摇身一变为“国际铁路港”。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成都国际铁路港、亚蓉欧国家馆、欧洲产业城等逐渐成为青白江区标志性地标。不知不觉中,青白江区百姓已经将“蓉欧快铁”作为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一次,好好在班级餐前播报活动中播报了他在中央电视台收看到的介绍青白江区“蓉欧快铁”的新闻,并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他所了解的“蓉欧快铁”。一听到铁道,班上其他幼儿坐不住了。茂茂激动地站起来,说:“我外婆家门前就有一条火车轨道,像梯子一样。”果果兴奋地说:“放假的时候,我爸爸带我去国家馆玩,那里就有火车和火车轨道。”一时间,全班幼儿对“蓉欧快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天,在做区域游戏计划时,好好提议:“今天咱们一起用积木来搭建‘蓉欧快铁’吧。”他的提议得到了想想等的积极响应。幼儿近三个月的“蓉欧快铁”搭建之旅就此开始了。
建构区内,好好将长积木板一块接一块地铺开来,作为“火车轨道”的“铁轨”,然后找来了小型长方体积木在两条“铁轨”间间隔平铺,作为“轨枕”。不一会儿,一条平铺在地面上的直直的简易“火车轨道”便搭建好了。好好热情地邀请教师去观看他的搭建作品:“老师,你看,我的‘火车轨道’搭好了。”
正当教师准备和好好交流他的“火车轨道”时,一旁的茂茂兴高采烈地说:“老师,你看,我和杰杰的‘火车轨道’也搭好了。”此时,不远处的琳琳也激动地喊:“我的‘火车轨道’也搭好了,老师,你快来看呀。”教师惊讶于幼儿搭建“火车轨道”的热情,没想到“火车轨道”竟然引起了那么多幼儿的搭建兴趣。教师对幼儿说:“好的,老师好好欣赏一下你们的‘火车轨道’。”在欣赏幼儿的搭建作品时,教师用手机进行了记录。
游戏结束后,教师将三个搭建作品的照片投放在电子白板上,请幼儿仔细观察,比一比、说一说:这三条“火车轨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作为“找不同”游戏的忠实“粉丝”,这可难不倒我们班的幼儿。有的幼儿说他们用的积木不一样;有的幼儿说好好和琳琳的“轨道”是在地面上的,而茂茂的“轨道”不在地上……突然,琳琳激动地说:“我发现好好的‘轨枕’是平铺在‘铁轨’中间的,茂茂的‘轨枕’在上面,而我的‘轨枕’在下面。”教师对琳琳敏锐的观察力给予了肯定,并说:“轨道的铁轨和轨枕到底谁在上面、谁在下面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教师上网搜索并向幼儿展示了火车轨道的构成图,请幼儿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轨枕在下而铁轨在上。观察过程中,有的幼儿还发现两条轨枕的间距是一样的,并且所有轨枕是整整齐齐排列起来的。
教师的思考:搭建“轨道”的游戏,源于“青白江区‘蓉欧快铁’”的幼儿播报,由于每个幼儿具备的有关铁路的认知经验和搭建经验不同,他们初次搭建的过程和作品也各不相同。在游戏回顾环节,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认识铁轨和轨枕间的位置关系。
近一段时间,幼儿一直在探索“轨道”的搭建。现在的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搭建一条平铺在地面上的直直的“轨道”了。今天,琳琳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她对想想说:“地方不够了,我们的‘火车轨道’需要转弯。”想想看了看,说:“好的,我们转个方向继续搭。”片刻之后,一条“直角转弯”的“轨道”搭建好了。琳琳和想想对自己的新作品感到很满意。路过的贝贝提出了质疑:“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这个‘轨道’是断开的两节,‘火车’怎么转过来呢?”贝贝的提问让琳琳和想想犯了难。这个时候,一直在旁观察的教师问:“你们知道火车轨道的弯道是什么样子的吗?火车是如何转向的呢?”听到琳琳和想想含糊不清的回答,一旁的阳阳激动地说:“我的爸爸是火车司机,放学回家,我请我爸爸来帮助你们,问问他火车是怎么转向的。”
第二天,区域游戏开始前,教师将阳阳爸爸昨天晚上在家为幼儿录制的一段讲解火车轨道的录像播放给班上的幼儿看。原来火车是不能直角转弯的,只能通过弯道转弯来换向前行。那么怎么搭建一条弯弯曲曲的“火车轨道”呢?想想和琳琳等的搭建探索又开始了。
想想指着积木收纳柜说:“我们去找弯弯的积木。”很快,贝贝拿来了一块弯曲的积木,说:“我们可以试试这个积木。”“轨道”是弯了,可他们很快便发现在这样的“轨道”上根本没有办法铺好“轨枕”和“铁轨”。琳琳忙说:“是不是它太弯了,我们去试试其他的弯弯的积木。”幼儿多次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忽然,贝贝转换了思路,说:“我知道了,我们可以调整下面的立柱,先把立柱摆成一个弧形,再搭放上面的积木。”于是,幼儿不断调整下面的立柱,使“轨道”慢慢地弯曲起来,再在依次拼接起来的“路基”上铺好“轨枕”和“铁轨”。终于,一条“弯道”搭好了。追求完美的幼儿还找来了一些更短的积木放在弯处的“铁轨”来填补“铁轨”的间隙。(见“图1”)
图1
“蓉欧快铁”搭建仍在继续,但随着幼儿搭建游戏的不断深入、搭建内容的不断丰富,搭建的“轨道”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原来位于活动室内的建构区空间和积木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搭建需求了。因此,教师将建构区调整到活动室门口外一条长长的L形走廊处,并为幼儿购置了更多的积木材料。
教师的思考:当幼儿无法回答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直角转弯的火车轨道这个问题时,阳阳主动提出请身为火车司机的爸爸来帮忙。这让教师感到十分开心,因为这是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共育的有益尝试。阳阳爸爸为幼儿进行了科学的解答,丰富了幼儿关于火车以及火车轨道的经验。
怎样让直直的“轨道”弯曲,是一个搭建难点。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漫长的。一开始,幼儿陷入了“不断寻找合适的弯曲的积木”这一单一的问题解决方法中。幼儿一次次地尝试,又一次次地失败,让教师忍不住想要提醒他们换一换思路、尝试一下其他的方法,但教师坚信:只有通过自主探索,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幼儿虽然还未成功,但他们探索的兴趣并未丧失。教师应该在旁继续静静等待,期待他们的突破时刻。终于,幼儿转换了思路,想到通过调整下面的立柱,利用“架空转向”“架空封顶”等更为复杂的搭建技巧来实现“弯道”的搭建。最终,一条弯弯曲曲的“火车轨道”搭建好了!
结合班上实际情况,考虑到幼儿继续搭建的需要,教师对搭建场地做出了调整,并为幼儿增添了搭建所需的材料。
随着教师播放图片及录像向幼儿介绍“蓉欧快铁”,以及家长带幼儿实地参观成都铁路港和亚蓉欧国家馆等活动的持续开展,幼儿逐渐加深了对“蓉欧快铁”的认识。他们的搭建兴趣也从最初的“火车轨道”扩展到“蓉欧快铁”沿线的经典建筑。
“蓉欧快铁”沿线的经典建筑很多,每个幼儿都有自己想要搭建的建筑。到底搭建哪些建筑?好好提议:“我们就投票决定呗!”好好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最后幼儿投票决定搭建俄罗斯的“红场”、荷兰的“风车”和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红场”的搭建完成之后,幼儿开始搭建“风车”。想想和琳琳用交错式垒高、封顶、架空、覆盖等搭建技巧搭好了“风车”的主体建筑,但在如何搭建“风车扇叶”的问题上犯了难。想想找来了两条长条形积木,说:“把它们交叉起来就像风车上的扇叶呢。”琳琳思考了一会儿,说:“不行,想想,它们太宽了。”话音刚落,琳琳继续质疑:“而且,怎么把它们固定到‘风车’上呢?”想想说:“没错,我们要是能找到又长又细的木条就好了。”想想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琳琳。琳琳兴奋地说:“我想到办法了,木工坊里不是有很多的木条吗,我们可以去木工坊里找呀。”想想连连点头,说:“是呀,是呀,而且木工坊里有钉子,我们可以用钉子把两条木条交叉固定起来。”于是,他们找到教师,提出了去木工坊制作“风车扇叶”的想法。教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出于好奇,教师也跟着他们来到了木工坊,想要看看他们的游戏情况。正如事先计划的那样,他们找来了两个大小适宜的木条,先用一颗钉子把两个木条交叉固定起来,再取来一颗钉子将做好的“扇叶”钉在一块单元积木上。为了美观,他们还用颜料为“扇叶”涂上了漂亮的红色。
贝贝和好好一直忙碌于“埃菲尔铁塔”的搭建。一开始,他们尝试用架空的方法搭架“铁塔”。随着搭建经验的不断积累、搭建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于搭建作品的象征性和结构性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渴望搭出更像、更美观的作品。
在观察了几次主题墙上埃菲尔铁塔的照片后,贝贝说:“好好,我们搭的‘铁塔’看起来有点简单。”好好说:“好像是,感觉斜柱不太像。”贝贝继续说:“好好,你看,铁塔的斜柱上有很多洞洞,有洞洞的斜柱才会更像埃菲尔铁塔。”可是怎么才能搭出四根有洞洞的斜柱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晚上,“叮叮叮”,教师的手机显示有几条微信消息,打开一看,居然是贝贝妈妈发来的几条消息。如何搭建出有洞洞的斜柱这个问题,已经困扰贝贝一天了。放学回家后,贝贝将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妈妈,寻求妈妈的帮助。妈妈带着贝贝观看了介绍埃菲尔铁塔的录像,了解了埃菲尔铁塔的结构特点——埃菲尔铁塔是交错式钢架镂空结构的建筑物。紧接着,贝贝和妈妈找来了家里的积木玩具,尝试着搭建出有镂空效果的斜柱,最后运用自创的井字形交错式垒高的搭建方法成功搭建了四个有洞洞的斜柱。
第二天的区域游戏时间,贝贝把昨天在家和妈妈一起探索出来的搭建方法分享给了好好。两人再次合作,搭建了一座更复杂、更美观、更形象的“埃菲尔铁塔”。游戏回顾环节,教师对贝贝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请贝贝将她所了解的关于埃菲尔铁塔的知识、和妈妈一起探索出来的搭建方法,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教师的思考:想想和琳琳两个幼儿间的互动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两个幼儿积极思考,互相启发,最终调整思路,把视线从积木区转移到木工坊。这说明游戏中幼儿的学习是能够相互促进的。在木工坊制作“扇叶”,是本次搭建的亮点。这说明幼儿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打破游戏类型、游戏场域和材料的限制,灵活地迁移游戏经验,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去解决自己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往幼儿完成搭建后就对自己的搭建作品感到满意,迫不及待地想要同教师、同伴分享他们的作品。这一次,贝贝和好好竟然回过头来去审视他们的作品,发现作品的不足,寻求突破。贝贝妈妈的参与,也让教师感到意外和惊喜。贝贝妈妈的参与推进了幼儿的搭建活动——一方面,增进了贝贝和妈妈间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实现了区域活动向家庭延伸,通过家长资源提高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建构水平。
从一次有关青白江区“蓉欧快铁”的幼儿播报开始,幼儿对“蓉欧快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幼儿“用积木搭建铁路”的提议,引发了一群幼儿近三个月的搭建探索。这是顺应幼儿兴趣,幼儿自主发起、自主推进的中班积木建构游戏。
从最初用平铺、延长、间接排列的方法搭建一条平铺在地面上的直直的“火车轨道”,到用架空转向、架空封顶的方法搭建一条长长的有“火车隧道”、拱桥形状、S形弯道的“火车轨道”,从最初用垒高、围合的方法搭建结构简单的建筑,到灵活运用塔式、对称架高、交错式垒高等方法搭建结构复杂的“蓉欧快铁”沿线的经典建筑,幼儿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搭建经验,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搭建能力。幼儿在协商与讨论的游戏氛围中,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在一次次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惧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的学习品质。
第一,提供环境支持。当教师发现室内的建构区场地和材料数量无法满足幼儿搭建所需时,能及时调整场地并提供数量更为充足的材料,做好了推进幼儿游戏发展的物质准备。另外,教师充分利用墙面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墙面内容,将建筑图、搭建方法图、幼儿搭建设计图、搭建作品图等展示在墙面上,力图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第二,丰富、加深幼儿对“蓉欧快铁”的认识。幼儿对“蓉欧快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初步的经验,这是建构游戏的基础。教师发现幼儿对搭建“蓉欧快铁”产生兴趣后,便开展了“我知道的‘蓉欧快铁’”系列主题活动,支持幼儿通过观察图片、欣赏录像、阅读图书、实地参观等方式,丰富有关火车轨道、“蓉欧快铁”沿线经典建筑的经验。
第三,建构过程中提供适时、适宜的支持。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蓉欧快铁”的游戏进行了将近三个月,在此过程中,教师常以旁观者的身份静静地观察着幼儿的游戏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幼儿遇到“火车铁轨”出现间隙怎么办、如何搭建弯弯的“火车轨道”、“拱形隧道”封顶时怎么保证封顶材料不滑落等问题时,教师选择静静地待在一旁,耐心等待,鼓励幼儿通过反复操作、分工合作、调整搭建方式、寻找适合的替代材料等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当观察到幼儿游戏停滞不前时,教师会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通过讨论来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
“火车轨道”和沿线建筑的搭建游戏仍在进行。在之后的搭建游戏中,教师将引导幼儿继续努力。第一,教师将继续推进游戏,提供更多类型火车轨道的图片与模型,丰富幼儿对火车轨道的认识,鼓励幼儿尝试搭建双层“火车轨道”、环形“火车轨道”等。第二,教师将通过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同伴分享、家园共育等方式,引导幼儿继续关注周边建筑的建构特征,加深对不同建筑外形、结构、空间关系的认知。第三,通过对本次建构游戏的观察,教师发现本班幼儿在建构前的计划以及对建构顺序和建构材料类型、数量的预设,建构过程中对探索过程的记录,建构后经验的及时梳理和交流等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之后的游戏中,教师将引导幼儿做好游戏前的预设,帮助幼儿提高建构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鼓励幼儿利用记录表,运用数字、图画、符号等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组织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搭建再现等方式,总结、分享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