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站 景颖
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和植物保护检疫站 梁永 侯书杰
有些年份,受气候或其他因素影响,小麦未能做到适期播种。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晚播小麦品种的特点,拟定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
小麦由于播种偏晚,冬前苗情总体偏弱、偏小。因麦苗自身内养分积累少而造成抗逆能力较弱,冬春季较易罹受冻害。故晚播小麦的管理必须因“苗”制宜,加强冬季和早春田间管理,为争取丰产丰收夯实基础。
小麦冬前壮苗叶龄标准是主茎上形成5 叶1 心,达到这个标准需0 ℃以上的积温570 ℃,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如果积温低于420 ℃,就属于晚播小麦。从播期来说,10 月30 日后播种的就属于晚播小麦。小麦播种至出苗一般需要120 ℃的积温,每生长1 片叶子需要积温70~75 ℃,但晚播小麦的冬前积温往往达不到420 ℃,所以很难生出4 片叶,从而形成弱苗。
同一个品种的小麦,晚播种较适期播种的麦苗幼穗分化开始晚、时间也短,但发育进程较快,到了幼穗分化的药隔形成期,其生育进程基本能赶上适期播种的小麦,穗分化的差距主要在药隔形成期之前。
晚播小麦由于冬前积温较少而导致主茎叶片和冬前分蘖较少,但入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其分蘖进程往往比适期播种的小麦快,成穗率也往往较适期播种的麦田高。但由于晚播小麦的成熟期比适期播种小麦的成熟期有所推迟,晚播小麦在灌浆期较易受到干热风影响而导致千粒质量降低。
晚播小麦品种宜选用弱春性或春性品种,弱春性或春性小麦品种主要特点是阶段发育进程较快、营养生长时间较短和灌浆强度较大,容易实现穗大、粒多、籽粒饱满、早熟、丰产的目标。
“晚”中求“早”是晚播小麦增产的关键。建议整地采取简易方式。如果地块此前几年连续深耕则可不再深耕,如果土壤湿度较大则可以免耕。一般每晚播种3 d,每667 m2播种量应增加0.5 kg,但最大播种量不宜超过15 kg 。
为使晚播小麦早发芽和早出苗,建议浸种催芽:在容器中注入适量的50 ℃左右温水,将麦种倒入浸泡5~10 min 后捞出堆放,上用湿麻袋等覆盖保湿,4 h 后均匀搅拌1 次,其间温度一直保持在25 ℃左右,一般24 h 后麦种即可裂嘴露白。当天播种不完的麦种一定要薄薄摊开晾干,避免麦种芽根伸长。
相对于适期播种的小麦,晚播小麦虽然前期因苗小、苗弱而导致需肥量相对较少,但为了促苗早发,底肥还是要尽量施足。每667 m2施农家肥3 m3以上,尿素15 kg,过磷酸钙50 kg,氯化钾12 kg,硫酸锌1.5 kg。
冬前积温低会造成晚播小麦出现单株分蘖少和分蘖成穗较少的现象,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来提高密度,达到依靠主茎成穗、获得较理想产量的目的。但每667 m2也要控制在20 万~25 万基本苗,最多不能超过30 万基本苗。
晚播小麦冬前和早春对肥水的需要量比较少,一般年份返青期到拔节期前基本不进行追肥浇水,但可在2—3 月选用尿素或复合肥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晚播小麦在注意落实正常技术管理的基础上,要突出“促”和“早”,因地制宜重点做好以下管理技术。
小麦播种后冬前要进行中耕和镇压,其主要作用是松土保墒、压碎坷垃、密实土壤、提高地温和锄掉杂草、促苗早发。中耕和镇压宜结合冬季追肥、冬灌或趁墒进行,但必须先镇压后中耕。如果已经出现分蘖则必须浅中耕和划锄,以免伤根伤苗。入春酌情再进行1 次镇压和中耕,其主要作用是提墒保温、防寒御冻、促苗生长。
晚播小麦因时间仓促整地时少施或未施基肥的,必须在小麦分蘖后及时进行追肥。对于因播种过晚而造成年前无分蘖或春季群体较小的地块,应该在入春后及时适当加大肥水供应量,以促其春季多分蘖和成穗。追肥、补肥要注意均衡,氮、磷、钾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要配合施用,还要做到根施与叶面施肥相结合,以满足晚播小麦的生长需求。
一般情况下,小麦的籽粒质量与播种期并没有必然关系,因此小麦播种后的田间管理就显得更为关键。晚播小麦因为抽穗和成熟较晚,相对于适期播种的麦田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要高。故要在加强田间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防治,一般情况下要比适期播种的小麦多施药1~2 次。在晚播小麦生长中后期结合防治病虫害施药时加入尿素、磷酸二氢钾等进行叶面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抗逆能力并确保籽粒灌浆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