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娜
教学,以教为辅,以学为主。“双减”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个主体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优化数学教学方法、技巧和模式,实现数学教材知识的内化,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学习负担,深入落实贯彻“双减”教育理念[1]。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存在教学认知偏差,认为基础数学学科教学难度较低,对待数学备课态度冷淡,仅按照苏教版教材进行数学知识点讲解。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这样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带来的成效远远不及预期。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备课工作,在教学中也很难摸透学生数学学习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缺乏实际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要想深入落实贯彻“双减政策”核心理念,教师就要认真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积极改进教学观念。双减政策颁布和实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全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包括提升学生数学学业成绩,还包括促进学生数学教材知识的内化,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侧重学生的延展性、普及性及基础性发展,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第二,明确数学教学方向。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可以在直接、间接上影响学生未来数学发展的层次。对此,教师可以将数学学科教学的目光放长远,放置于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这一层面。另外,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也应该是教师重点关心和关注的。基于这一认知,教师在确定数学教学方向时,也应该完善数学教学目标体系,有效整合能力和情感目标,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第三,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在常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墨守成规,将苏教版教材中的知识全部照搬,试图将知识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然而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非常局限的,不利于拓展学生数学知识视野。数字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数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采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动机和兴趣。
第四,寻找数学备课的着力点。备课不是简单地撰写数学教学教案,将苏教版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罗列在本子上,而是要求教师通过备课找到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关心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班级学生整体数学能力基础;(2)数学教学发力点;(3)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4)哪些数学知识点更具实践、拓展、延伸价值。根据这几个层面,教师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有规划的备课,能够有效提升备课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延展性,为落实贯彻“双减”教育理念打下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内心较为脆弱和敏感,难以承担过高的学业、课业和心理压力。“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实现数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积极打造民主、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2],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在潜移默化中降低学生学习压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营造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
第一,正确对待小学生所犯错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错误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出现的认知错误,提高对学生错误的宽容程度,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维重组。同时让学生充分展示数学思维思考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迅速找到认知错误的原因,将寻找、分析、解决错误的过程变成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有效资源。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例题10 的主要命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计算商中间含有“0”的运算规则。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可以让学困生站上讲台板书804/4 的运算过程,并要求学生对运算结果进行自我验证,方便教师实时监控学生的计算过程,有助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同时也能为学生自主纠正计算错误提供机会。例如,一些学生计算出来的结果为21,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计算21×4 这个乘法算式发现自己的计算失误。这时,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重新进行804/4 的算式演算,帮助学生树立计算的自信心。耐心等待学生发现商的十位上存在空缺,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求出商的最高位时,如果计算过程中发现哪一位不足以商1 时,则要在这一位数上商0。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再次思考,为学生留予足够的自我纠正时间,不仅有助于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提升,而且能够达到保护学生自尊心的目的。
第二,引进游戏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数学课堂的主宰者,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时期,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愉悦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性地实现数学知识与游戏的有机结合,促进数学课堂氛围的活跃化、灵活化,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旨在让学生熟悉这两个图形的特点、联系和区别。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数学游戏,事先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彩色纸张。教师可以将这两张纸张分别装进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小心翼翼地扯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纸张的一角,开展“猜猜这是什么?”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猜测这一张彩色纸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的一种。为了给学生制造悬念,增加这一个数学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慢慢拉出这一个纸张,帮助学生排除是三角形的这一个可能性。在露出了这一个图形的全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如下问题: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观察图形面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怎样的数学规律?来引出这一节课的核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长方形中拥有正方形、正方形中也可以划分出长方形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这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探索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潜在关系,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
与“减负”相对应的是“增效”。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驱动小学生自发、主动、积极进行问题探究,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整体方向,有助于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参与的前提条件,这样学生就会在浓厚兴趣驱动下,点燃自身的数学思维火花,开始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助于激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过程中,在学生理解“分数”数学概念,学会自主动手绘画“分数”、折叠“分数”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数学问题:“小红尝试将长方形分成两份,请问分开的两份一定是原来长方形的1/2 吗?”这时,班级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意见,绝大部分学生持认同意见,另一部分持否定意见。教师不必着急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反而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采用数学问题辩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在进行数学问题辩论时,正、反两方学生可以向对方陈述理由,哪一方学生能把对方说服,即为获胜。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将数学问题延伸至“该数学问题设计上存在怎样的语言漏洞?”这一层次,让学生回归数学问题设计本身,刺激学生的数学问题探究欲望。通过对数学教材知识的体会、争辩,学生自己解决了原本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还从中学会了如何进行合作学习。长此以往,会慢慢转变学生数学学习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和差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设计一道延伸性强的相关数学题目:“假设有两个未知数x 和y,已知x 和y 的和为5,x 和y 的差为3,请学生求出这两个数分别是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之后来解决这一道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般来说,学生会采用下列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注意和提倡的是,在这样的简单数学计算题目中,巧妙性地采用口诀法“和加上差,越加数越大,那么除于2之后,就可以得到大的未知数;和减去差,越减数越小,那么除以2 之后,便可以得到小的未知数”来对这一道题目进行计算,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进行数学题目计算的速度。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实用性极高的算法口诀的记忆,教师还可以继续为学生进行出题:“假如两个未知数的和为8,两个未知数的差为4,请问同学们这两个未知数分别是什么?”学生将题目算法口诀进行应用,就可以很轻松地计算出大的未知数为6,小的未知数为2。通过设计层层递进、难度各异的数学问题,能够充分地提升和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作业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巩固、提升的必须补充,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科知识内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长期渗透和影响,教师将作业作为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利器”,为学生布置数量庞大的作业,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3]。对此,教师可以以作业为教学创新、改革的着力点,通过创新数学作业设计让数学教学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学科知识“动”起来,在学习每一项数学新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相应的数学作业,将数学作业变成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实践的活动,内容包括与新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相关的小研究、小制作、小调查、资料收集等,充分体现提前预习的价值。通过批改前置作业,教师可以探明学生数学知识基础,有助于精准挖掘数学教学的真正起点,减轻数学正式教学的压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认识100 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数豆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数出70颗豆豆(也可以落叶、花生、瓜子等物品代替),让学生分别计算按照5、10、15 个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堆?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字1 到100 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七巧板”,发展学生图形想象力,为正式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数学算式卡片处理,并在正式课堂展示自己的处理结果,允许学生互相讨论、质疑,真正将学生处于数学学习和探究的主体位置,发挥数学作业的真正功效。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此次挑战巧妙化为机遇,实现教学创新和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重点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指导性作用,营造积极、愉悦、阳光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内化;在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设计合理的问题,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整体方向,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助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实现另一层面的“减负”;在数学作业布置层面,教师应该将数学教学设计改革作为着力点来开展教学创新和改革,从而使数学教学真正“活”起来。